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品]浅析“保塞蛮夷”.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4620449
  • 上传时间:2021-10-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2.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保塞蛮夷”浅析“保塞蛮夷”【摘 要】《史记,匈奴列传》中有“侵盗上郡葆塞蛮夷”的记 载,其他汉代史籍中也提到了 “保塞蛮夷”,关于“保塞蛮夷”的研 究不多,但是存在一些分歧因此,文章通过对与“保塞蛮夷有密 不可分关系的“保塞”方式的探讨,进而探讨“保塞蛮夷这个群体关键词】保塞;保塞蛮夷 在汉代史籍中有“葆塞蛮夷"一词,《史记•匈奴列传》载:“至孝文帝初立,复修和亲之事其三年五 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葆塞蛮夷,杀略人民文献 中“葆塞"又作“保塞”葆"字之意与“保”同,有“守"意塞” 是中央王朝在势力所及的边境地区设立的以自然天堑(如河)和人工 军防设施(如长城、县城等)相结合的与边疆民族政权间的边界或边 界上的军事设施在汉代,与“保塞”相似的还有“守塞〃 一词守 塞”可以同时用于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身上,如《汉书•韩安国传》 中王恢曾言汉武帝“遣子弟乘边守塞",《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出现 有“守塞诸羌汉代所谓“保塞”,主要针对居住于边塞附近的少数 民族或与汉朝有政治往来的周边民族政权而言 关于“保塞蛮夷”的研究成果不多,但是存在一些分歧颜师古认为“保塞蛮夷, 谓本来属汉而居边塞自保守”。

      《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建初二 年,金城、陇西保塞羌皆反",李贤注注:“羌,东吾烧当之后也,以 其父滇吾降汉,乃入居塞内,故称保塞气现代学者廖伯源先生探讨 汉代边疆政策时,指出李贤的说法过于片面他举为“外臣”的呼韩 邪单于之例,说明居于塞外近边也可称为“保塞蛮夷二林永强先生 考证汉代“葆部”的社会治安功能时,也认为“保塞蛮夷”可以居于 塞内或塞外刘瑞先生分析秦、西汉时期的“内臣〃和“外臣"时, 指出“保塞蛮夷"应属于“内臣”,是纳入郡县制管理范围的“蛮夷”, 作为“内臣”的“保塞蛮夷”应该居住在塞内朱圣明先生在两汉“保 塞蛮夷”考论中,指出“保塞蛮夷”是一个专称,与具有“保塞”措 施的蛮夷不同,强调“保塞蛮夷”是居于塞内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汉代“保塞蛮夷”这一•群体就有必要进行探讨 一、“保塞蛮夷”的含义 “保塞蛮夷”与“保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保塞”的方式不同,可以将“保塞”分为三类:一,居于 塞内守塞自保或替汉守塞,如《汉书,匈奴传》记载“往来入塞,捕 杀吏卒,骤侵上郡保塞蛮夷,令不得居其故气颜师古注认为:“保塞 蛮夷,谓本来属汉而居边塞自保守这里的“上郡保塞蛮夷”,便是 居住在上郡塞内自保。

      《后汉书・马成传》记载“及南单于保塞,北 方无事气显然,南单于东汉初年降附汉朝,入居塞内替汉守边以防 止北匈奴势力南侵二,居于塞外紧急口寸入塞自保或替汉保塞,《汉 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 这是呼韩邪单于降汉后在紧急情况下入塞自保的事例三、居于塞外 不侵扰边塞,《汉书•匈奴传》记载“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嫡字昭君 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 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气这是因为此时匈汉恢复和亲,呼韩邪单 于为汉朝藩属,在势力范围所控制的地区保塞,不侵略边塞 在“保塞”方式分类中,体现了 “保塞蛮夷”的“保塞”动机有“自保” 和“为汉守塞”两种,但是对于“保塞蛮夷”来说,这两种性质的“保塞"很难区别开来塞外民族降附汉朝居于塞内,通常是因为势 力遭到削弱或谋求某种政治利益而寻求汉朝庇护与此同时他们也加 强了汉朝边郡地区的军事力量,很多时候也被驭使与汉朝军队一起抵 抗来自塞外的侵略而且,在“自保”和“为汉守塞”的过程中,塞 外民族有入塞或居于塞内的情况,但也不排除居于塞外的情况因此, 具有“保塞”措施的族群可以被称为“保塞蛮夷”,不必过于强调居 于塞内或塞外。

      对于汉朝来讲,“保塞蛮夷”无论其处于汉朝的塞内 或塞外,目的都是军事上以夷制夷的作用,起着防范敌对或尚未归服 的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根据这些特点,“保塞蛮夷”是指降附汉廷 之蛮夷,居于边塞附近,依塞自保,亦助汉守边塞 二、“保塞蛮夷”的职能 “保塞蛮夷”对汉朝塞外敌对少数民族具有军事防御意义,同时也承担汉朝边境地带一定的社会治安职能(保部), 但是对于汉朝来讲,更加强调“保塞蛮夷”在军事上作用,要起到防 范、镇压敌对或尚未归服的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因此,具备军事能力的“保塞蛮夷”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侦察、防范和协助汉朝镇压叛乱 两个方面 汉朝边疆地IX常常是蛮夷侵扰地带,汉朝政府充分利用“保塞蛮夷”蛮夷身份和游牧生活特点侦察塞外蛮夷的日常活 动并协助汉朝政府防范侵扰和寇盗行径如《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载:“及试帝遣骡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 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其大人岁 一朝见,于是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 奴交通疽,“建武二十五年(49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 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及弓虎豹貂皮……乌桓或愿留 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 郡,令招来种人,给以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

      “保塞蛮夷”在为汉朝执行军事侦查、防御的同时,也协助汉朝对尚未归 服和已归服而后乂叛汉等夷族寇边掳掠等行径进行镇压,如《后汉书・西羌传》载: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秋“,迷唐率八千人寇陇 西,杀数百人,乘胜深入,塞内诸种羌共为寇盗,……汉朝) 遣行征西将军刘尚、越骑校尉赵代副,将北军五营、黎阳、雍营、三 辅积射及边兵羌胡三万人讨之 三、“保塞蛮夷”的管理模式 在刘瑞先生分析秦、西汉时期的“内臣”和“外臣”时,指出“保塞蛮夷”应属于“内臣",居于塞内,是纳入郡县制管理范围 的“蛮夷、本文认为“保塞蛮夷”可以居于塞内或塞外,“保塞蛮夷〃 的管理模式由政治认同和族群认同的不同而决定 在政治上,“保塞蛮夷”依附于汉朝政权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他们也加强了 汉朝边郡地区的军事力量,按照汉代官制特点,边郡太守是边郡最高 的行政、军事长官,除处理日常政务外,还要负责边疆的防务,战时 常常统兵作战居于塞内自保或替汉保塞的族群自然要受到所在郡郡 守的管辖和调度但是由于“保塞蛮夷”的异族性,汉朝在边郡地区 特设专门机构对他们进行管理《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乌 桓天性轻黠,好为寇贼,若久放纵而无总领者,必复侵掠居人,但委 主降掾史,恐非所能制。

      臣愚以为宜复置乌桓校尉,诚有益于附集, 省国家之边虑”显然,乌桓居于塞内会给塞内汉人居民带来侵扰, 仅委任主降掾史无法进行有效管理,还应设置乌桓校尉 "保塞蛮夷”的政治认同与族群认同是区分开的保塞蛮夷”在受到所在边郡及政府特设机 构的管理时,原有的部落组织、首领权力并没有变动,这一点可以从 一些印文中得出,如“汉保塞近群邑长”印、印文中出现的邑君、邑 长为归义汉廷后的官,为邑长、邑丞所居之地,所治之民为同族,不 同于某县之县令长丞说明“保塞蛮夷”内部部落组织的存在汉朝 政权颁赐给其部落内部各级酋长的官印,表示尊重和承认原有部落贵 族对本部落的控制与治理权 “保塞蛮夷”虽然政治上听命于汉朝政权,但是部落首领对原有部落仍有独立的治理权因此,汉朝 政权一方面利用“保塞蛮夷”所在边郡及边郡特设机构对他们进行 管理,另一方面通过颁给印绶等方式承认部落首领对本部落的治理权 四、“保塞蛮夷”与汉朝的关系 “保塞蛮夷”依附于汉朝政权,但是这种依附关系极不稳定从内部来看,“保塞蛮夷”虽臣属于汉 朝政权,但部落组织并未解散,其贵族对本部族依旧享有治理和控制 权,汉朝政权并不直接统治“保塞蛮夷”的民众。

      这使得保塞蛮夷原 有的族群认同并未改变对于“保塞蛮夷”中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 彼此相互凝聚并形成认同是源于相同的习俗、族源及对统治权力的共 同臣服,对普通民众产生影响的统治权力依旧掌握在原有部落首领手 中正因如此,“保塞蛮夷”的叛乱总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的保 塞蛮夷”的族群认同往往为塞外同族所利用,不可割舍的族群情感一 旦发挥作用或汉朝政权不能带来所期望的政治利益,“保塞蛮夷”就 不会在依附于汉朝和为其“保塞气从外部来看,“保塞蛮夷”一方面 政治上与汉朝政权相联系,另一方面在族源关系上乂与塞外民族相联 系,地域上乂处在汉与塞外两大势力之间汉朝与塞外都有资源(政 治关系、族群关系)拉拢这一相对独立的军事势力此外,塞内外双 方势力的军事对比也会影响着“保塞蛮夷”的认同一般情况下,汉 王朝势力强盛之时,也是“保塞蛮夷”相继入塞保塞之时一旦汉王 朝势力遭受重创,“保塞蛮夷”也会因此倒向塞外势力随着上述不 同因素的变迁并发生作用,“保塞蛮夷"不得不作出是否继续依附汉 王朝的选择 五、结语 《史记・匈奴列传》中有“侵盗上郡葆塞蛮夷”的记载,其他汉代史籍中也提到了 “保塞蛮夷”,关于“保塞蛮夷的研究不多,但是存在一些分歧一一“保塞蛮夷”是强 调居于塞内,还是可以居于塞内或塞外。

      因此,本文通过对与“保塞 蛮夷”有密不可分关系的“保塞”方式的探讨,进而探讨“保塞蛮夷” 这个群体保塞蛮夷”是指降附汉廷之蛮夷,居于边塞附近,依塞 自保,亦助汉守边塞无论是“自保”还是“助汉守边塞”都表明了 “保塞蛮夷”对汉朝塞外敌对少数民族具有军事防御意义,这种军事 能力使“保塞蛮夷”的体现出侦察、防范和协助汉朝镇压叛乱这两 种主要的职能汉朝对“保塞蛮夷”的管理是由其不同的政治认同和 族群认同决定,在政治上“保塞蛮夷”臣属于汉朝,但是“保塞蛮夷” 的族群认同区别于政治认同,部落首领对原有部落仍有独立的治理权 因此,汉朝政权一方面利用“保塞蛮夷”所在边郡及边郡特设机构对 他们进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颁给印绶等方式承认部落首领对本部落 的治理权保塞蛮夷”在政治上依附于汉朝,但是这种依附关系并 不稳定从内部来看,其贵族对本部族依旧享有治理和控制权,保塞 蛮夷原有的族群认同并未改变,这种族群认同往往为塞外同族所利用 从外部来看,“保塞蛮夷”地域上乂处在汉与塞外两大势力之间汉 朝与塞外都有资源(政治关系、族群关系)拉拢这一相对独立的军事 势力此外,塞内外双方势力的军事对比也会影响着“保塞蛮夷”的 认同。

      随着不同因素的变迁并发生作用,“保塞蛮夷"不得不作出是 否继续依附汉王朝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林永强.汉代“葆部”的社会治安功能考论田].青海民族研究,2009(1). [2]刘瑞.秦、西汉的“内臣”与“外臣"[J].民族研究,2003 (3).[3]朱圣明.两汉“保塞蛮夷”考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作者简介:张怡(1988-),女,中南民族大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