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伊登读后感.doc
11页《马丁·伊登》中的超人形象与其超人悲剧1.引言杰克·伦敦 ( 1876 - 1916)是十九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是进步文学“黑幕揭发者”( Muckrakers)的重要代表,曾被称作“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对于有着丰富生活经历的杰克·伦敦来说, 无论在生活遭遇和思想演变上都曾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这使得他在面对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各种思潮时毫无抗拒能力但是,在杰克·伦敦信奉的众多思想和理论中,超人哲学对他产生了的影响极大,也成为促进他不断创作、不断超越的重要精神支柱他的小说中 ,充满着为生活而斗争的超人思想 ,他塑造了一系列的超人形象 (包括喻意在动物身上的超人精神) ,这些超人形象是作家杰克・伦敦的信仰、知识、求和体验的艺术结晶 ,并由此形成他独具一格的哲学和美学思想 ,是他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总体把握(蔡家珍,1999:65)说到超人哲学,便离不开尼采, 这位傲视芸芸众生的德国哲学家在个性受到压抑甚至被泯灭的时代, 他崇拜英雄,极大地张扬个体生命的价值,主张超人哲学尼采所宣称的“超人”是在他宣称“上帝死了,要对一切传统道德文化进行重估(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994,321)” 的基础之上,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新的价值体系的人。
超人具有不同于传统的和流行的道德的一种全新的道德,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2.文献综述在对杰克・伦敦感性兴趣的中外学者中,许多人对其刻画的众多超人形象进行了分析,尤其以《野性的呼唤》中的巴克,《海浪》中的拉尔森为甚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世人可以清晰地体会到杰克・伦敦对超人思想的崇拜以及他本身所具有的反抗命运、超越生命的超人本质但是这些形象都是杰克・伦敦早期创作的代表,其形象是勇猛无畏、征服自然的,很少体现杰克·伦敦的对超人思想批判的一面其实,在众多杰克·伦敦笔下充满筋肉暴突和阳刚之气的超人形象中,马丁·伊登是一个独特的代表——一个带有悲剧性的超人形象(薛晓林,2010:41),尤其,当这个悲剧的形象是杰克·伦敦自身经历文学性的浪漫代表时,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作为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的主人公,这一形象的悲剧色彩有着深刻的原因本文就基于前人对杰克·伦敦超人思想的研究,从尼采的超人哲学入手,挖掘出马丁·伊登身上的超人性格的表现,并探讨其超人悲剧的原因3.《马丁·伊登》中超人思想的显现马丁·伊登开始是一位毫无大志、没什么文化的穷水手可后来,因为命运的作弄,他认识且爱上了上流社会女孩露丝,这就给了他挤进上流社会的力量,也促使他做出了走文学创作这个让人讶异的选择。
马丁·伊登接受的正规教育很少,小学没念完就离开了学校跟露丝初次见面交谈时,他满口土话,语病百出,要是凡人绝不会产生当作家这一非分之想然而,马丁·伊登认为他本人具有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他相信,借助自己刚毅的个性、坚强的意志,他肯定能在这个文学领域里施展自己才华尼采认为:人有强者与弱者之分,真正的强者,他们有超越常人的特殊意志与品质马丁是尼采哲学思想的忠实信徒,他实践了尼采的超人理论或者更确切的说,杰克·伦敦的超人思想在马丁·伊登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丁·伊登生性坚强、刚毅,他敢想别人不敢想、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敢于挑战生命的极限(丁政,贾焕杰2005:23)他这种超乎寻常的意志与毅力在他对往事的一段回忆中就已得到了凸显《马丁·伊登》 中那令人难忘的斗殴是这样的: Then they fell upon each other, like young bulls, in all the glory of youth, with naked fists, with hatred, with desire to hurt, to maim, to destroy. All the painful, thousand years' gains of man in his upward climb through creation were lost. Only the electric light remained, a milestone on the path of the great human adventure. Martin and Cheese-Face were two savages, of the stone age, of the squatting place and the tree refuge. They sank lower and lower into the muddy abyss, back into the dregs of the raw beginnings of life, striving blindly and chemically, as atoms strive, as the star-dust if the heavens strives, colliding, recoiling, and colliding again and eternally again. God! We are animals! Brute-beasts!然而即使每次马丁·伊登都被打得鼻青脸肿,鲜血直流,他也从不屈服,结果他终于在十一年后打垮了对方。
在这么多次的交手中, 马丁·伊登和对手进行的已不再是力量的争斗,而是意志的斗争他最后击败对手的杀手锏就是他那无丝毫动摇的意志乃至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何清,2006:81)杰克·伦敦在创设马丁·伊登这一人物的过程中,一直在全力展现马丁·伊登本人所拥有的坚毅刚强、百折不挠的男子汉气概此种男性气概能让他在连续四十余小时不吃丁点东西的情况下还在伏案苦读,奋笔疾书为了能尽快到达理想的彼岸,马丁·伊登一天仅睡五个小时,在经历多次挫折的打击以后依然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地执着追求通过顽强努力拼搏,马丁·伊登在短短几年间由一位讲话时丑态百出的人一跃变为能够娴熟使用语言的文学大家,众多笔触细腻、引人入胜的作品从他的笔端倾泄而出马丁·伊登最终成为一个让人崇拜的文学强人毋庸置疑,马丁·伊登是一个非同一般的超人,一个在痛楚和困难面前始终保持昂扬斗志、体现不屈不挠精神的超人4.马丁·伊登超人形象的悲剧性及其原因4.1马丁·伊登超人形象的悲剧性杰克·伦敦对当时在美国流行的尼采的超人思想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最初他对其持肯定态度在早期的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和中篇小说《野性的呼唤》中,他成功地塑造了具有超人气质的基德和巴克形象,歌颂了他们的适者生存能力和权利意志等。
自从创作《海狼》以来,杰克·伦敦对被误解的超人哲学开始持明显的批判态度他通过塑造拉尔森、厄内斯特、马丁·伊登等反英雄形象,抨击了他们的极端个人主义、无法自我超越、不能彻底地重估价值等弱点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伦敦在批判超人哲学的同时,也在试图将超人哲学与其他社会学理论如社会主义、田园主义等联姻,力图多角度地批判超人哲学,但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伦敦试图完善超人哲学的努力过程这一批判和完善过程占据了伦敦创作的主要阶段直到1915年发表的《魂游》,伦敦通过塑造斯坦丁这一超自然的英雄形象又转向了对尼采超人哲学的肯定立场从肯定到批判再到肯定,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态度完成了回归(田玉霞,2005:1)由此可见,马丁·伊登的地位是极其特殊的,作为一个超人的代表,马丁·伊登虽然完成了生命超越的使命,但他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我的毁灭,是一个悲剧性的超人马丁·伊登在他短短的生命中孜孜追求、努力奋斗、遭受受挫,最终获得了成功,可是随着成功而来的却是某种难以摆脱的幻灭感这个由孜孜追求到成功最后幻灭的奋斗历程变成了一部让人感到心痛的悲剧细品小说,人们能够发现,马丁的悲剧性在于他的孤独感以及他人生的结局。
而独孤暗含在他的特殊个性和积极向上的执著追求之中马丁性格刚烈,特有自己主见,他一旦确定了他的人生目标就会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向这个目标前进,不会以周边人的意志为导向他就像独自来往的雄鹰,犹如单打独斗的个人奋斗者,因此他很难在身边的人群中寻到精神上的知心朋友,也很难被他人理解他的朋友送给他的礼物,只有孤独寂寞!甚至他生命里最重要的那三个人也用不一样的方式带给他各自不同的孤独:一心一意爱护他的姐姐葛特鲁德不能理解他的生活追求,并觉得他是在做傻事,是狂妄之举,且因为这而焦躁不安而忧虑;他深爱的恋人露丝虽然也爱着他,可始终不能走进他的内心,不能和他有精神上的共鸣,最终在他最孤独无援的时候远离他而去;马丁·伊登生活中唯一的知己布瑞森登由于心灰意冷,自杀身亡,早早地撒手人寰(李公昭,2000:158)马丁·伊登就像走进了一座孤岛,在他历经万难逃离了孤岛而走进社会上层时,那里的喧闹、疯狂、虚伪、庸俗给予他的却是更加孤独寂寞他企图返回原来那种简单又质朴的生活中去,可是马丁·伊登却发现他已经无法融入原来的生活方式了为了挤进上层社会,他抛弃了本属于自己的那个阶层,可是现在他难以返回进而他有一种深深的痛苦,且最终绝望。
最后,他选择了海洋,这个他在此生活过、给他提供了很多创作灵感与素材,且让他深爱的地方当作他的最终归宿,在海洋那宽广的胸膛找到他的永恒(肖曼琼,1999:12)4.2《马丁·伊登》超人悲剧的原因马丁·伊登通过努力奋斗,从一个极其普通人变成一位睿智的作家,在历经苦难、历经失败之后最终登上了他心中那圣洁的文学殿堂,进入了他仰慕许久的上层社会,用他沸腾的满腔热血成就了他不朽的事业,抒写了一曲强人之歌可是,马丁·伊登的一生却是悲剧的一生,马丁·伊登的悲剧就是有知识的人的人生悲剧!其原因有以下三点4.2.1爱情的幻灭就美学悲剧性来看, 人的本质中就有自我保存和自我超越的欲望就自我保存而论, 在个体的生活中, 当生存受到阻碍, 情感受到压抑时, 就自然地或本能地进行抗争, 要冲决任何方式所设置地障碍; 就自我超越而论, 个体本能地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求, 即过适合自己理想的生活人的超越的心理意识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 这种超越的意识形成意志, 就会促使主体用自身行为去破坏现实境况,这便是超人意志的体现然而个体一旦发现自己不能实现愿望,或是发现所为实现的愿望与自身的欲望并不统一, 就必然同周围的环境和人物发生分裂与对立。
如果这种冲突是生死攸关的, 相互否定的话, 那就形成了悲剧性冲突个性的悲剧中凝聚着社会性悲剧, 社会性悲剧通过个体悲剧来体现(王艳斌,2002:34)在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 作者通过男主角的恋爱、奋斗、沉浮、死亡的描写, 为大家展示了一个自诩为超人的强者, 怎样重蹈悲剧的过程为了改变生存环境、从而实现自我保存和自我超越的欲望, 过其认为理想的生活, 马丁·伊登表现出的旺盛的生命激情和超越意识令每个人无不为之折服而马丁·伊登生命意志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他对露丝的爱,是浪漫的心灵崇拜, 但露丝对马丁·伊登的爱却产生于肉体的吸引,这是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露丝在其心目中是一朵金色的娇花, 是一个仙灵因此他愿意为她牺牲一切当马丁·伊登依靠对美的向往引导自己走上真与善的追求时, 他一味想当然地认为凭借自身原本丰富地生活经历, 加之反复地写作摸索, 最终以创作的成功向露丝证明自己的爱情而露丝呢? 起初对马丁·伊登感情的一个重要因素, 便是想教育和改造他让他从贫困奋斗到成功, 成为他所崇拜的巴特勒先生式的人物她自视为马丁·伊登的老师, 所以马丁·伊登一旦受到报纸攻击, 似乎身败名裂时, 她就觉得其无可救药, 解除了婚约。
接下来, 当马丁渐趋成熟时, 露丝又已经跟他不上甚至当马丁·伊登刻苦的阅读和写作时, 她却一心盼望其早日失败, 继而走上正道!毕竟马丁·伊登成功了在露丝眼里马丁·伊登的飞黄腾达正所谓巴特勒先生因此, 露丝忏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