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雪公主》意象新解.pdf
6页《白雪公主》意象新解摘 要:文章从少女的视角解读了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中出现的一系列意象,同时又充分利用文本意象的隐喻义进行重构,生成作者本人也无法预见的丰富的心理意义童话寓言式地暗示了“ 母亲 ”与“ 女儿 ” 的冲突是青春期少女的无意识心理引起的情感焦虑,反映了少女成长过程中躁动而且痛苦的内心世界关键词 :《白雪公主》、意象、少女《白雪公主》 ①是格林童话故事集中著名的一篇由于 各时代的趣味和美学差异,格林兄弟先后七次改写《白雪公主》1857 年《格林童话》第七版即最后一版发行,它那赏心悦目的唯美主义色彩超过了以前的版本而被誉为经典之 作一、《白雪公主》的文学成就及影响童话是一门古老的学问, 它充满了费解的隐喻和神秘的咒语,它真正想要表达的和它字面上的意思并不一致许多欧美童话强调的并不全是温柔、甜美、礼貌、美德、善良 等特质,反而多暗示着人生的残酷 在 “说故事的父母” 与“听故事的子女” 之间,存在着体验过人间冷暖的上一代极力想要跟年幼无知的下一代沟通的意愿, 以及必须要隐身在那些故事背后发生的挣扎与无奈历史学家指出:童话也是 一 种历史资料, 尽管带有幻想色彩;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是 我们的潜意识,那些不为所知的欲望,决定了我们对童话的热爱,通过它,我们能直达幽暗深邃的内心。
《白雪公主》和格林的其他童话一样,看似平凡普通,但实际上含义深邃一个多世纪以来对这篇经典童话的剖析从来没有停止过例如 2O 世纪六七十年代, 西方某些女性作家卷入西方后现代作家掀起的改写经典作品的浪潮中 她们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白雪公主》 ,用女性主义的笔触重构童话中的母女关系并重塑母女形象美国女作家芭芭拉沃克改写的《夜雪》肯定了继母的母性; 美 国诗人安妮 塞克斯汀题为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 诗歌立足于当代女性的价值观,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将童话和现实糅合,讽刺公主的无知,并通过揭露她残忍的报复手段对皇后表示同情;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雪孩》则大胆地闯人性的禁区,揭示了《白雪公主》中的性隐喻,把性与女性人格的冲突纳入母女关系中;2O 世纪 7O 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曾从弗洛伊德派心理学角度分析传统童话故事而揭开童话纯洁的面纱,以“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解开童话故事里常见的手足相争,同性相斥,以及隐含的母女冲突等主题之谜该书至今仍为研究童话文学的经典之作二、从少女的视角解读《白雪公主》每一个文学作品的形成, 都有它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都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观念、语言、风俗、时尚。
而同一个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也会被赋予不同的诠释今天我们不妨将白雪公主当成故事的叙述人,从少女的视角出发来理解这个童话1、白雪公主被溺爱着“上帝啊! 我们都是好国王好王后, 请赐给我们一个孩子吧! ”这是在那遥远的国度里国王和王后诚意地向上苍祈祷国王和王后的意象可以理解为人类生灵的男女结合,就如上帝创造的亚当和夏娃,然后才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的人类国王和王后就如刚婚后的男女青年,有怀着对“幸福生活” 的向往,他们渴望有一个孩子是他们婚后的结晶,所以,他们一起向上帝祈祷 终于,老天还是有眼的 “王后果然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小公主,这个女孩的皮肤白得像雪一般,双颊红的犹如苹果,国王和王后就把他取名为‘白雪公主’ ” “白雪公主”的意象可以理解为每个女孩子 是的,孩子总会得到父母过多的溺爱, 白雪公主也不例外但毕竟还是个孩子还是那么纯真 “白雪公主在国王和王后的宠爱之下,逐渐长大了 ” “个性善良,有如天使般的白雪公主,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就如每个童年时期的我们, 生活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 爱着身边的一草一木, 在父母的庇护下“茁壮成长”但毕竟我们是会长大的,终有一天是要学会自己飞翔,脱离父母这安全的臂膀, 去停靠属于自己的港湾。
所以,时间是种解药, 也是白雪公主正服下的毒药 青春期的叛逆, 没完没了的各种无厘头的情趣在白雪公主和她母亲之间就“上演”得很精彩这也是格林童话以故事来映射生活的高超好景不长,白雪公主的母亲生病去世了 ”这意象可以理解为随着白雪公主渐渐地长大,原本慈祥、善良、温柔的母亲已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严厉、苛刻、尖酸的面孔,“国王为了白雪公主就迎娶了一位新王后,可是,这位新王后却是个精通法术的女巫 她虽然很美丽, 但是个性很骄傲、 暴躁尤其她最恨别人比她美丽 ”这就是白雪公主与母亲矛盾恶化的开始这意象可以理解为每个少女时期的女孩子与母亲代沟加剧,两人情感恶化2、白雪公主被追杀中“新王后有一面很奇特的镜子,从镜子里可以得到一切你想知道的答案这意象可以理解为每个母亲对女儿的爱母亲想“看透”自己的女儿, 想知道自己女儿所有的心思王后经常对着镜子问:“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这就如天下的母亲接连不断的追问自己的孩子:“今天你干了什么事?和什么人在一起? (给我都一五一十的交代清楚) ” “魔镜” ,其实就是母亲特有的一种工具手段,她有这资格,也有这责任但这透视自己孩子的一言一行的 “手段”是行不通的,只能让孩子更加的叛逆。
全世界最美的女人就是你,王后 ”听到这满意地回答就如听到: “今天你的孩子很乖,很听话,在学校啊,没打架斗殴,在家里又帮助父母忙 ”一样乐得笑开花但这好景不长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你压得越紧弹簧跳得越高当有一天魔镜回答王后: “现在白雪公主比你美丽 ”其实就是白雪公主的“觉醒” 她不愿做一头永远 “沉睡的狮子” 其实这也是少女青春期叛逆的开始,母女之间关系的恶化,情感的瘫痪所以,她就命令宫廷的武士说:“我不想再看到白雪公主了, 你找个借口, 把她带到森林里偷偷杀掉杀了以后, 把她的心和舌头带回来, 作为你杀她的证据 听到没有, 不可以有差错、、 、 、 、 、 ”这意象可以理解为母女两人矛盾的开始这会儿王后还会派身边的武士来解决问题,就如每个母亲都会相信自己的孩子还是有药可救的一样本来故事可以到这里就结束的,由此表现在母爱的召唤下,女儿的“回头是岸”但美貌、善良、纯真,集为一体的白雪公主毕竟是种绝佳的武器所以,武士见了白雪公主并没有照王后的意思去做而是就放她走 这意象可以理解为旁人的怂恿, 让年幼无知的“我们”走入困境 “听到猫头鹰叫声的白雪公主,越走越觉得森林好可怕 ”森林这意象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逃避场所。
每个少女在自己内心的某个角落都会有那么一个属于自己脆弱时可以卷缩起来自己添自己的伤口在这个时候, 我们身边的某个善举都会让我们感动得潸然泪下,死心塌地的独钟于那瞬间的感动所以,很顺理成章的“七个小矮人”就是在白雪公主落难的时候及时出现的你就在这里住下来吧!”这话是多么有诱惑力啊!“真是太感谢了, 我愿意在这里为你们做饭、铺床、洗衣服、打扫,我什么都愿意为你们做原本是位娇贵的女孩子,在这少女时期的青春叛逆期, 可以由于与母亲有矛盾而不惜牺牲自己原有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的生活,而宁愿过着平凡且穷苦的生活这部分的意象可以理解为我们青春期年少无知少女叛逆心理的高潮欢迎你,从此这里就是你的家了到这里,故事本来就可以结束了,这意象可以理解为一个处在青春期叛逆的女孩子, 不听父母的话, 最终只能生活在一个无人问津的“桃花源”似的森林里与本无相关的七个小矮人生活终老但故事还有下文 有一天,王后又问魔镜谁是最美丽的女人 “王后,你很美丽,可是,白雪公主比你更美丽,他现在在森林中和七个小矮人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这一问,让王后愤怒极了这意象可以理解为母亲遇到一个玩世不恭的女儿,在怎么管教都管教不好 这就得自己出马了。
坏心肠的王后想到了一个办法,她在鲜红的苹果外面,涂上了她调配的毒药, 准备去毒死白雪公主 ” “哇!这红红的苹果多么的可爱呀!一定很好吃的经不住外面社会诱惑的人儿,还没有几分社会经验的人儿,就那么容易滴上钩了结果,白雪公主才咬了一口,就马上倒在地”到这里本是很好的结局,这部分的意象可以理解为青春叛逆期的少女被母亲给“治服” 了,乖乖的听话了,回到母亲的身边但这只是故事的另一个高潮而已当王子遇上“玻璃棺材里美丽可爱的公主”瞬间悸动了这就如青春时期的萌萌的爱可怜的公主,如果你能复活的话,该有多好呀! ” “她的皮肤雪白,脸颊红润,好像睡着一般,根本不像死去的人 ”这是王子内心深处的呐喊故事又回到起初的那个纯真、善良、可爱的“白雪公主”的描写片段白雪公主最终被王子的“一吻”而获得了重生他们最后过着幸福的生活女巫王后终于受到上帝的惩罚,结束了作恶多端的生命 ”这意象可以理解为一位慈爱的母亲尽自己的努力,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来给女儿幸福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 故事由此而告终 但王子和白雪公主幸福生活后, 婚姻的结晶也会有青春期叛逆孩子的出现?他们会怎么来应付呢?3、白雪公主被疼爱着故事中的父亲并没有很多的出场, 只是在白雪公主出生和再给她找一个继母的时候才偶尔现身。
为什么父亲形象被描绘为无能或是缺席的?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朱丽叶米歇尔尖锐地指出: “无论父亲事实上是否在场,都不会影响到个人心理中父权文化价值观的长久存在, ”她接着说, “无论在场或者缺席, 父亲总是拥有他的位置的这就如传统的中国父亲的爱总是沉默的爱在我们的很多作品中都表现父爱大多数是无语的主题形式白雪公主一直是被疼爱着的 从她一出生时父亲默默的爱一直到亲母亲去世后给白雪公主找的继母, 都是父爱另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爱就算是后来继母与白雪公主起冲突时,他还是起旁观者的角色这意象可理解为父母与子女成长中,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其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总是高于父亲的父亲在一家中虽然也起主要角色, 但主要是家里生计的主要来源的角色会更加的倾向这一方面所以,《白雪公主》所体现在少女冲突的情怀基本上都是围绕母亲与青春叛逆期的少女展开的,而父亲始终是“地下室的爱”三、结 语当我们从少女的角度来解读 《白雪公主》 这部童话时, 它具有丰富的心理意义,它就如同一个少女成长的寓言故事,隐喻了一个少女的无意识心理导致的撕心裂肺般的焦虑,“母亲”与“女儿”的冲突反映了少女成长过程中躁动而且痛苦的内心世界 而且,每个少女在成长过程中都很难摆脱这种处境,欲望潜伏在她的无意识中。
躺在水晶棺里沉睡的白雪公主的生命力并没有完全丧失注释:①(德)雅各布 .格林著 .格林童话集 [M] .译林出版社.1994年, 145 —152页参考文献:[1]( 德国 )威廉 - 格林,雅各 - 格林.格林童话全集[M] . 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 1991 .[2] (德国 )德雏娜卡斯特.成功:解读童话[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 欧阳风展.真实的格林童话[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唐) 孔颖达疏.周易正义 (上经随传卷三 )[M] . 王 弼, 等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舒 伟丁素萍. 2O 世纪蔓国精神分析学对重话文学的新阐释[J] .外国文学研究,2001 ,(1) : 123 —1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