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钱伯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知剖析及启示.docx
13页威廉·钱伯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知剖析及启示 肖伟鸣 金莹莹摘 要: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3—1796)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该文从造园思想、造园手法以及造园要素的运用3个方面分析了威廉·钱伯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指出威廉·钱伯斯对中国园林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对“中国式”造园及中国当代园林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考Key:威廉·钱伯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S731;TU986 A 1007-7731(2019)01-0114-04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n Perceptions of William Chambers o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Xiao WeiMing1 et al.(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n,Beijing 100044,China)Abstract:William Chambers (1723—1796) was a famous British architect and landscape architect during the 18th century.In this paper,the understanding and acquaintance of William Chambers o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three aspects such as gardening thought,gardening technique,and application of gardening elements.At the same time,it pointed out that William Chambers had some limitations in hi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gardens.Based on above analysis,some thoughts were put forward on the “Chinese style” garde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ardens .Key words:William Chamber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Gardening thought17世紀英国园林受到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影响,在园林中体现专制政治中的等级制度,以对称的图案形式表现园林,在贯穿全园的中轴线上布置花坛、雕塑、喷泉等,将树木修剪成各种造型,组成图案的形式。
18世纪英国园林逐渐厌倦了严格对称的规则式园林,出现了自然式风景园林,成为欧洲园林的新类型,这是西方园林艺术的一场极为深刻的革命其中,威廉·钱伯斯在将中国古典园林引入到英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3—1796)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他曾两度造访中国,其游历虽然仅限于广东一带,但他对中国园林情有独钟1757年,威廉·钱伯斯出版了题为《中国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器皿设计》(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s,Furniture,Dresses,Machines,and Utensils)专著,该书最后一章《中国人的园林配置艺术》(the Art of Laying out Gardens among the Chinese)就是专门论述中国的园林艺术,对取景、叠山、理水等手法均有所涉及[1];1772年,他又编写了《东方造园论》(A 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一书,再次详细论述了中国的园林艺术[2]威廉·钱伯斯对中国园林的理解与认识基本体现在这2本著作当中。
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园林的理解是有一定深度的,并不是简单的记录所见所闻,而是综合性地描绘与解析他的这2本著作在当时极大地激起了西方人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兴趣,并深化了他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知他主张在英国园林中引入中国风格的建筑小品,模仿中国园林手法,如挖池、叠山、造亭、建塔,这在西方园林中掀起了一股“中国风”的热潮[3-5]可见,威廉·钱伯斯对“中国式”造园在欧洲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 威廉·钱伯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知1.1 造园思想—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威廉·钱伯斯在游历中国南方园林时发现,中国建筑是以对称为美,而园林则是追求自然美,往往是以不对称的形式布局自然是他们的榜样,其目标是要去模仿她的所有美丽的不规则性[6]他提出中国园林是对自然的不规则美的模仿,很少使用长方形、半球形等几何图案;中国建筑中的窗户也不同于西方建筑设计的方形,而是被做成扇子、鸟类、动物、鱼、昆虫、叶子和花[6]等不规则形状(图1);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道路多为弯曲的形态,具有曲径通幽的效果,很少有规则对称的直路在相地环节,首先考虑的是场地形态,根据地形地势选择配置,强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因地制宜同时,他认为自然是他们的原型,水岸也是模拟自然的变化,有的直接做成滩涂,有的营造出杂木丛生的效果,在一些平缓的地方种植花草,地形陡峭的地方则置石叠山,并引水流环绕这些叠置的山石[6-7],以模拟自然的方式进行景观营造,表现了源于自然的造园思想。
另外,威廉·钱伯斯提倡造园中应有一定的艺术作为,鼓励造园者不应限制自身的想象力,对艺术和自然进行一个明智结合,将两种方式的优点进行提炼[6-8]艺术必须提供自然的不足,园林景色的巧妙源于精妙的营造[8],只有将自然与艺术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与效果可以看出,他主张在现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营造艺术化的园林景观,取得高于自然的景观效果在威廉·钱伯斯的心目中,中国园林师不仅是植物学家,还是画家与哲学家,他们对人类的精神向往有比较透彻的了解,知道园林艺术是最能感动心灵的艺术[2]中国园林和英国园林虽然都是来自于自然,但中国的园林却高于自然,是用艺术的手法来再现自然,而英国的园林却只知道一味地模仿自然,始终没有超越自然[9]他认为中国园林虽然处处师法自然,但并不摒弃人为,中国园林绝非简单模仿自然,而是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予以概括、提炼、强调甚至夸大[10]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威廉·钱伯斯强调的中国园林特点正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1.2 造园手法—步移景异 威廉·钱伯斯在《东方造园论》中写道:在一个视点展示人群;另一个视点展示动物搏斗;第3个视点展示石头、瀑布、树木与山丘;第4个视点展示庙宇和柱列以及其他各种愉悦的主题[2]。
这种多样变化的效果,既可以通过抑景的手法来实现,把园林的一部分隐藏起来,挑逗起游客的好奇心[6,8];也可以运用间接借景的手法,借自然时空变化之景,如植物的生长、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幻等[7]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对比等手法来实现,对比能够特别强烈地扣人心弦,如果场地受限,通过安置一个观赏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观赏都能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7]威廉·钱伯斯参与设计和建造的邱园(Kew Garden)就已经初显出步移景异的效果,道路曲折多变,并与主体建筑物紧密联系,使得园林中景色较为丰富,与规则式园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威廉·钱伯斯认为中国园林擅长在园林中布置各式各样的景,在游览过程中创造惊喜,步移景异,让景色呈画卷式铺开[7,11](见图2)此外,威廉·钱伯斯表示,通过与观景点的距离成正比而逐渐缩小房屋、船只和其他东西,远处种的树,颜色深暗,而且比近处的树低矮用这种方法,那些很小的、局促的园林就显得好像很大、很宽阔了[9]运用远近对比等手法,丰富面积较小的园林景观,从而使景观层次丰富,增加游人在观赏过程中的乐趣邱园中塞恩透景线延伸至泰晤士河旁,借河对岸的塞恩别墅及农庄景色,延长了透景线视距,既保留了规则式园林一览无余式的形式,又采用中国借景等造园艺术手法扩大了景深,进而形成以小见大的效果。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威廉·钱伯斯在设计与建造邱园时,将抑景、借景、對比等造园手法引入其中这说明中国园林的独特性、朴实性和美感可以在欧洲园林建造中引入和补充邱园中引入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及特色建筑,成为当时英国园林风格转变的一个代表18世纪英国自然式园林的形成与威廉·钱伯斯对中国园林的推崇和发扬是分不开的,这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西园林文化的交融与发展[12,13]1.3 造园要素—山水、植物与建筑 山水、植物与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3大元素,但是每一个元素又各自有着丰富多样的造园技巧,在不同的景色中表现出不同的效果让威廉·钱伯斯感触很深的中国古典园林特点就是园林要素多样并富有特色这些园林要素在运用时都体现出了贴近自然的特点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欧洲园林则人工痕迹较重,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植物也常常被修剪成规则的几何形状,水景大部分为喷泉,道路也大都是笔直的威廉·钱伯斯认为这是强行让自然接受对称与规则,认为英国园林缺少的正是中国园林中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不对称的美威廉·钱伯斯总结了叠石理水的功能特点(见图3),如水体能调节小气候,使景观愉悦并创造变化,山石水景可以虚实相生等[7,8]他认为水景是园林里最为丰富和讲究的部分,视园林规模大小分别植入湖泊、河流和小溪[6]。
理水离不开叠石,如水从大洞窟和形状复杂的假山中奔流而出[7]中国园林中的水景为不规则的湖泊与潺潺蜿蜒的溪流园林中的石头多为奇山怪石,不具备规则与对称性[7-8,10-11]当然,威廉·钱伯斯对中国园林的认知是以广东园林为基础,不仅不能全面地反映当时中国园林特点,还存在认知上的局限性在园林植物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也少有规则式、行列式种植和几何式的整枝法,而是任其自然生长,品种多样,盆景重俊秀飘逸而不是对称修剪[7-8,10-11]威廉·钱伯斯认为,植物的形状、色彩、质感和尺度以及植物和水体等元素组合呈现的景观效果都应值得关注,如只拼凑那些可融洽及组合满意者,避免尺度和颜色的突然转变,树木的形状和色彩要有变化[6-7],同时应该推广本土植物的栽培以邱园为例,它融入了包括植物在内的许多中国园林元素,不仅有不同季节开花的本土植物,还有各种专类植物园,将植物进行了系统分类同时,邱园的南区还保存了一片自然保护区,有利于各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这不仅能让游客观赏到自然景色,还能让游客感受到动态的景致当然,因威廉·钱伯斯不了解中国文人的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理,而将竹、梅、松等富有文化内涵的部分忽略[14-15]。
在园林建筑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桥为曲桥,亭台楼阁的檐角都是翘起的,威廉·钱伯斯对亭、桥、阁、塔等中国式园林建筑具有较为深刻的研究,并尝试模仿建造中国园林建筑,如邱园中的中国式塔、凉亭和孔子之堂等[16]虽然只是单纯的将这些建筑表达出来,与周围环境可能还无法产生很好的和谐统一,但在威廉·钱伯斯看来,这是表达中国式园林特色的最好体现2 启示2.1 对中国式造园的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威廉·钱伯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知是非常深刻的,并不只是简单地模仿形式和内容同时,威廉·钱伯斯的中国式造园与中国古典园林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英国园林遵循西方哲学,人类的地位高于自然,力图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中国园林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中心,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是由于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威廉·钱伯斯很难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出来的园林形式也有所区别比如邱园表现出风景如画的自然效果,追求直观的观赏方式,而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