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高三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教版教案.docx
12页高三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教版教案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下面和课件网一起看看有关高三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教版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1 一、常识填空 1、战国四君子指的是 2、课文中心本文主要写了信陵君 的始末和 的情形,表现了信陵君 的谦逊作风和 的义勇精神 二、生字练习给加点字注音 薨( ) 嬴( ) 羸( )弱 厚遗( ) 车骑( ) 执辔( ) 睥( )睨( ) 游说( ) 车百乘( ) 譬( )若 馁( )虎 自刭( ) 矫( )杀 数( )存之 三、解释句中通假字 1、直上载公子上坐( ) 2、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 3、辞决而行( ) 4、北乡自刭( ) 5、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 四、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仁而下士( ) 2、皆谦而礼交之( ) 3、公子从车骑( ) 4、虚左( ) 5、故久立公子车骑( ) 6、北救赵而西却秦( ) 7、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 ) 8、却秦存赵 ( ) 9、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 五、一词多用 1、就 A、然欲就公子美名( ) B、乃谢客就车( ) 2、独 A、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 B、独不怜公子姊邪( )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 ) C、海不择其大,故能就其深( ) D、还来就菊花( ) E、臣请就汤镬( ) F、若无罪而就死地( ) 3、辞 A、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B、无一言半辞送我( ) C、不辞辛苦( ) D、停数月,辞去( ) 4、下 A、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 B、吾攻赵,旦暮且下( ) 5、存 A、而公子亲数存之( ) B、遂救邯郸,存赵( ) 6、坐 A、公子引侯生上坐( ) B、王曰“何坐”曰“坐盗。
7、无 A、士无贤不肖( ) B、独子无兄弟( ) 六、解释词的古今义 1、遍赞宾客 赞古义 今义 2、公子颜色欲和 颜色古义 今义 3、皆中国人民所喜好中国古义 今义 七、判断文言句式 1、此人力士 ) 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 3、为大梁夷门监者( ) 4、秦,虎狼之国( ) 5、而如姬最幸( ) 6、如姬父为人所杀( ) 7、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 8、请救于魏 ) 9、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 八、解释加点的词 1、不敢以( )其富贵骄( )士 2、致( )食客三千人 3、欲厚遗之( ) 4、侯生摄( )敝衣冠 5、愿枉( )车骑过( )之 6、乃谢( )客就车 7、公子引( )侯生上座8、侯生因( )谓公子曰 9、市人皆以( )嬴为小人( ) 10、吾攻赵旦暮( )且( )下,而( )诸侯敢救者,已拔( )赵,必移兵先击之 11、使人止( )晋鄙,留军壁( )邺 12、安( )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13、让( )魏公子 14、公子勉( )之矣 16、吾所以( )待侯生者备矣 17、何功之( )有 18、尚安事( )客 19、以是( )知公子恨( )之复返也 20而如姬最幸( ) 21、如姬资( )之三年 22、无所辞,顾( )未有路耳 23、此五霸之伐( ) 24、此乃臣效命之秋( )也 九、句子翻译 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富贵骄士。
2、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4、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5、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6、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7、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8、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 十、名句默写 1、亲朋无一字, ,凭轩涕泗流 2、去时里正与裹头, 3、花径不曾缘客扫, 4、 乾坤日夜流,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2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属于自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课时安排二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介绍时代背景 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 二、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2、教师读课文 三、集中学习1—4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5—12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二、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
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三、分析课文内容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
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
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四、分析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1、对材料的处理上,精心安排详略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2、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时,除了直接写他的言行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作侧面烘托。
如“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市人对侯生的傲慢态度难以忍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诚和难能可贵 五、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 冠盖相属(zhǔ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