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doc
6页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摘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扬州贯切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扬州市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为依据,研究分析了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进一步大力发展扬州高新技术产业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状;问题;对策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调整扬州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分析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思考扬州创新发展,培育产业新优势,从而推动经济走上创新驱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涉及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从而奠定了门类齐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总体规模从整体上看,扬州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由2008年的870.36亿元增至2013年的3650.8亿元,增长了近4倍多;增加值由2008年的291.79亿元增至2013年的544.08亿元,增长了近2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7.73%升至2010年的36.25%最高后出现回落,2013年为16.7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72.17亿元,利润为237.13亿元,出口交货值为562.02亿元。
如表1,可见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越来越大 (二)所涉领域从产业领域来看,2013年在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医药、仪器仪表、智能装备、新材料和新能源制造业等八大行业实现总产值3071.17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6.14%其中智能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615.24亿元,增加值为285.89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00%和增加值的56.43%;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实现产值765.23亿元,增加值为98.78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业的9.00%和增加值的19.50%,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见图1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区域分布2013年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达到455家,比2012年增加8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过100亿元的有3家,过50—100亿元的有8家,过1—50亿元的有54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650.8亿元,比2012年增长17.51%从地理分布来看,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聚在沿江和中心城市,市区(包括开发区、江都区、邗江区、广陵区等)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81.94%。
2013年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和产值分布. (四)创新能力扬州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13年全市申请专利222825件,授权专利11416件,新产品专利申请4345件,分别增长20.17%41.10%和3.97%,增幅均居全省前列;同时专利申请结构日趋合理近年来,在智能装备、新材料和新能源制造业生产技术方面出现重大突破,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技术和优势产产品,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五)载体建设扬州市拥有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家,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拥有省部属院所2家,市属科研院所1家,拥有1个国家级、16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4个国家级、11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了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体框架,汽车及零部件、数控金属板材加工、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等先后被认定的一批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为补充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体系六)服务体系到2013年底,生产力促进中心9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1个,孵化场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毕业企业200多家在中介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上,全市的中介机构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出现了一批以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现代物流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新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网络化、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二、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存在问题 1、产业规模相对偏小一方面,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13年,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3650.8亿元,产业增加值为544.08亿元,仅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51899.1亿元、产业增加值6857.7亿元的7.03%.和7.93%,在全省排名分别为第8名和第10名,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和产业增加值约为排名第一的苏州市(14178.77亿元和2289.97亿元)的25.75%和23.76%2013年扬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为455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为7703家,所占比重为5.91%另一方而,7扬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具备领军能力的企业偏少,规模上百亿、具有带动性的龙头企业不多由此可见,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在绝对值上与省内大多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产业规模有待扩大 2、区域发展仍不均衡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地区间分布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还有继续扩大趋势,区域间差距在不断加大从区域分布来看,2013年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的主要有开发区、江都区、邗江区和广陵区,其中江都区和邗江区产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分别为984.0亿元和718.6亿元,市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878.9亿元,占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81.94%。
2013年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主要集中在开发区、江都区和邗江区,占全市的68.30%,其他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3、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当中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的研究开发和配套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的、高附加值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相对较少,高新技术企业中零部件生产和原材料加工等企业居多,其中也有不少以高新技术冠名的企业,主要是靠购买先进设备来生产国内市场的空白产品,其自身并没掌握关键产品或设备的制造技术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低于3%,而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2%时只仅能维持生存,而达到5%以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扬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过多依赖于技术引进,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不够,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创新能力和技术集约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4、产业集群发展不足高新区内尚未形成产业协同网络,区内企业集聚效应低许多企业入驻高新区,仍然主要是为了享受和各地给予高新区的优惠政策,而不是产业集群效应的吸引,虽然可以形成空间上的聚集,但区内企业之间不能形成较强的前向、后向的关联性,产业网络很难形成。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导致科技创新系统整合效率低下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未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还存在着彼此自我封闭的生产方式,关联度低的现象,使得高新区内企业没能很好地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创新知识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只有一小部分科研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直接影响了聚集体的形成缺少能够引导产业链发展的龙头企业,缺乏上下游企业核心技术和产品,使得产业总体竞争力较弱,产业之间关联度低,未能体现出由于专业分工所产生的集群效应,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高新技术产业链不够完整,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5、孵化器专业化发展不够在投资组建方面,扬州市现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也大多由是政府主导建设,在投资上也是过于地依靠公共财政,而公共财政的投入水平却制约了孵化器的发展速度同时又因政府投入不足,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实际应用需求与公共技术平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出现服务链条脱节,迫切要求孵化器专业化软服务进一步提高 三、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面对未来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完善保障服务机制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真正走出一条依靠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道路 1、继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力度。
全面落实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已有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高端产业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推进普惠制创新政策,给予新业态特殊政策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公共测试平台和创业园区孵化器建设,积极支持创业园建设,特别是为产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大力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对具有高效益和高利润,以及较强的“外部性”,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具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2、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据扬州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合理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进一步加强在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市场开拓、产业协作、区域创新等领域的对接与合作,来全面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积极开展区域协作,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在不断推进跨江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优势产业的同时,利用扬州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和辐射作用,重视其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引领和带动扬州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本身就是技术发展的一个产物,企业的创新能力无疑在产业竞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内生研发能力,建立完善企业“一站两院三中心”的研发体系,有效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有效搭建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制定能够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和认证,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积极鼓励高新区内企业之间的技术扩散和技术交流,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从研发源头上考虑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避免出现因技术外溢效应而导致研发积极性不足问题产学研联合创新也是实现技术跨越的重要途径政府应支持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协作的产业化机制同时,坚持开放配置科技资源,一方面拓展企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吸引创新成果向江苏的集聚和转化,另一方面引导企业研发机构向科技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延伸,加快核心技术的吸收和掌握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和产业的高速发展加强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申请专利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 4、加快产业高端技术突破全面部署产业创新的高端突破,找准环节,突出重点,研究和制定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
围绕发展新兴产业,开展自主研发和设计制造,突破核心技术,努力摆脱关键材料“受制于人”、核心设备“落后一代”的被动局面,推动产业从规模制造优势向研发创新优势转变积极探索产业创新组织新机制,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抱团创新”和联合攻关,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和市场规则,抑制无序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共同开拓市场,努力使产业联盟成为产业共性技术集成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重点布局建设集技术研发、企业孵化和产业培育为一体的新型重大研发机构的产业研究院,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