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docx
11页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王苏翊【摘要】 本文以《机械手》的中译本为例,旨在探究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通过阐明应用转换法的原因、目的和意义,介绍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的基本概念以及该理论下的转换技巧,以此主要分析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的转换关键词】 英汉翻译;转换法;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H315 A 2096-8264(2021)28-0116-03一、引言英语和汉语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译文不通顺且带有明显的欧化语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善于应用转换法文本翻译的关键所在是对文化信息准确、充分的传递因此,把握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非常重要,要充分考虑语言文化差异英译汉文本《机械手》选取于The New Yorker,作者是John Seabrook文本主要介绍了摘草莓的机器人berry5.1发展状况以及农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引发人们对于未来自动化与就业的思考文章不乏存在一些关键点与难点,需要译者合理运用翻译理论进行分析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具有适用性和普及性的特点应用转换法,有助于提高译文质量,更清楚地指导译者翻译出便于读者理解的译文,使得原文的信息能够更准确有效地被接受。
作者旨在探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同时,作者希望引起人们对转换法的重视,能够辩证地看待它二、卡特福德转换法的基本概念“转换”是常用的翻译技巧之一转换可涉及拼字法、语音/音韵、词汇、句法、语篇、修辞、语义、语用、文化各个层面[6]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转换法旨在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1965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卡特福德在其专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首次提出“翻译转换”这一概念,并指出“翻译转换”是指原语进入译语过程中离开形式的对应翻译的转换”主要有两种类型: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而范畴转换又分为以下四种: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内部体系转换[1]层次转换:在一种语言中用语法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用词汇表达[2]范畴转换[2]:是一种有关成分偏离形式上的对应,属于同一语言层次上的转换范畴转换又分为以下四种转换一)结构转换结构转换是最常用的范畴转换方式发生在英汉之间的结构转换主要包括:主动与被动的转换;肯定与否定的转换;突出英语句子的主语和汉语句子中的主题之前的转换等二)词性转换词性转换指英汉之间词性的转换,具体地说,就是在词性方面,把名词转换为代词、形容词、动词;把动词转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把形容词转换成副词和短语。
三)單位转换或级阶转换单位转换也称为级阶转换,指在句子、从句、短语、单词和语素五个语言之间的转换如原语言的词在转换成目的语时变成了句子单位转换也常常包含在了结构转换中四)内部体系转换内部体系转换指当原语和译语具有形式上大致对应的结构,而翻译时需要在译语体系里选择一个非对应的术语时,就可以使用这一方法三、案例分析英文-中文的翻译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不断的转换,转换法在翻译中的应用显得必不可少根据卡特福德提出的两种转换: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作者将它们划分为词汇、句法、语义,语用层面基于这几种层面,作者将详细分析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转换法在英译文本《机械手》中的应用一)词汇层面的转换词汇层面的转换属于卡特福德提出的范畴转换中的词性转换英文多用名词,属于静态性语言;中文多用动词,属于动态性语言因此,最明显的词性转换就是将英文中的名词转换成汉语中的动词此外,英文中的形容词、副词、介词可以转换成汉语中的动词等①Wishnatzki is a genial sixty-three-year-old third-generation berry man, who wears a white goatee and speaks softly, with a Southern drawl.威什纳茨基今年63岁,是第三代浆果人。
他和蔼可亲,蓄着白色山羊胡,言语温和,带有南方口音此处“with”转换为“带有”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转换,是因为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差异汉语句子中往往有多个动词如果按照原文词性进行对等翻译,将“with”译为介词,会使译文的表达生硬晦涩所以,此处把英文中的介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使译文信息准确,生动流畅②Farmers could irrigate and fertilize only those plants that needed it, and not waste resources on the current one-size-fits-all approach.农民可以为那些需要的植物进行灌溉和施肥,而不是采用目前“一刀切的方法”浪费资源此处,介词“on”转换成动词“采用”为了语义连贯,英文往往采用功能强大的介词做连接手段[4],所以英语中大量使用介词,使用范围广泛且频率较高基于此英文语言特点,介词转换为动词可以使译文更加生动流畅,符合汉语说话习惯③From an online grocery, it was a natural transition to vertical farming.亚马逊生鲜从一个线上杂货店自然过渡到了垂直农业模式。
名词“transition”转换为动词“过渡”英语词汇中能够进行词类转换的大多为简单词,如多数单音节的名词都有与它相同形式的动词[7]transition”的动词和名词的形式都是一样的,这种本身带有动作含义的词,在翻译成中文时,名词可以处理为动词,这样符合中文语言特点,也尊重了原文的语义二)句法层面的转换句法层面的转换主要包括主动-被动,语序转换、形合-意合转换,主语-话题转换等等译者认为,像“增词、省略、拆分、合并、重构”这些常用的翻译技巧也可以归于此类译者将词汇-句法转换也归纳至此这类转换相当于卡特福德提出的“阶级/单位转换”中文“前轻后重”,英文恰好相反基于中英双语之间这一差异,作者认为调整语序也可以放置于此①The pickers star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rows and moved toward trucks waiting at either end, pushing one wheeled-carts in front of them.采摘工人从草莓地每排的中间开始工作,推着身前的单轮手推车,朝两头等待的卡车走去中文是意合语言,英文是形合语言,此处进行了语序的转换。
push one wheeled-carts”这个动作应该在“move toward trucks”之前,即“推着身前的单轮手推车,朝两头等待的卡车走去”,这样符合中文逻辑顺序②These bar codes link the berries to the picker, the time of day they were picked, and where on the farm they came from.这些条形码将草莓与采摘者关联,包括草莓的采摘时间和地点中文的被动语态使用的较少,因为“被”在中文被认为是有贬义的而英文正好相反,因为英文中无主语的句子较多,很多无灵主语,所以被动语态使用的比较频繁考虑到这一语言差异,译者将这句话中的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并且将后面两个从句合并成一句话这样转换使译文更加简洁,表达的意思更明确三)语义层面的转换关于语义层面的转换,作者旨在把原文中具体的内容进行概略化翻译,或者从概括到具体,即具体-概略转换除此之外,这一层面的转换还包括肯定-否定转换、模糊-明晰的转换①…if all it can grow is roughage for high-end herbivores who shop at Whole Foods and eat healthy lunches at Sweetgreen.……除非它种植的所有粮食都是提供给高端素食主义者,这些素食者在全食超市购物,在甜绿餐厅吃健康的午餐。
在中文里,我们常常称“herbivores”为“草食动物”根据后文“shop”以及“在餐廳吃饭”,它们描述的都是人的行为,一定不是动物因此,译者把herbivores译成“素食者”,用于描述选择不吃肉类的人,这样做使语义更加准确,词语概念更加明晰化②No one there was going to go home and cancel his workforce.在场的所有人不会回去后就解雇自己的员工反说正译,把否定转换为肯定,这样做可以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③It was getting hotter, and the ripe fruit was warming on the bushes, meaning that the workers had to pick each berry extra carefully so as not to bruise its softening shoulders before delicately placing it in the same clear clamshell case that you will buy in the supermarket.天气越来越热,成熟的果实在灌木丛中发热,这意味着工人们必须格外小心地采摘每一颗浆果,以免碰伤柔软的果肉,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你会在超市买到的那种透明翻盖塑料盒里。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把英语句子中的词性、句式照搬过来,则汉语译文会变成外国腔,使读者不易理解或无法理解[9]草莓是没有肩膀的译者认为,“shoulders”这个词充满了画面感,使句子形象生动,但是它实际上就是指草莓自身——它的果肉所以,此处是将概括转换为具体,把“shoulders”即为“果实”四)语用层面的转换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中英文使用者在交流中各自会受到其不同的语用原则和语用规范的限制[8]因此,翻译需要在语用层面进行适当的转换,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语用规范译者应尽力向目标语的文化规范靠拢,使得译文更具可接受性,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习惯,侧重于理解表达和反应,这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3]有相似之处①“Yeah, just don't get run over by it right now,” Pitzer called out impatiently,“because the lidar’s not on!”“小心!别被机器撞到了!”皮策不耐烦地喊道,“因为机器的激光雷达没开!”“get run over by”等同于“be run over by”, 它的意思是“被某物或者某人撞到了/被什么碾压”。
结合前后文,不难理解到这句话在真实交流中的含义:草莓种植者围着berry4.0看它的演示入了迷,还挡在路中当机器要离开草莓地的时候,皮策大喊让他们离开道路因此,这种转换符合中文说话习惯,并且清楚地表达了说话目的②“How do you provide the wages and benefits that will attract a workforce? You need to up your game!” But would shoppers pay more for strawberries picked by better-paid workers?如何提供吸引劳动力的工资和福利?还不如去买机器!”难道消费者会为高薪工人采摘的草莓付更多钱吗?“You need to up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