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隋唐时期佛教造像题记研究.doc
12页河南隋唐时期佛教造像题记研究 李晓敏 在佛教空前兴盛的南北朝隋唐时期,造像风气盛极一时,成为中古大众佛教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开窟造像时,往往在像的旁边或像身镌刻铭文,将造像人的心愿附记于下,即造像记造像记用来记载造像的时间、造像主的身份、造像题材、造像动机、造像对象、造像人的愿望等这些造像记虽然简单,但却直接而真实的记录了当事人的思想认识和主观心愿,可以让人们从一个侧面贴近那一时代的民众的思想脉搏,感受他们的心灵世界本文将就所收集的隋唐时期河南省的685条佛教造像题记为基本材料,辅以其他文献资料,如墓志、笔记小说等,通过对造像题记的统计分析,探究这一时期这一地区民众的佛教信仰特点,揭示其深层的原因一、造像者身份与女性造像者从造像题记所记载的造像者身份可以看出,参与到这一活动中的人物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皇室贵族,如中山郡王李隆业、彭城县主武氏,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官武将,有士人举子,有僧人尼姑,更多的则是平民百姓依照侯旭东所分类别,将造像者身份分为官吏、僧尼、平民三种,构成了所说的“民众”从整体来看,隋唐造像者以平民最多,占到总数的69.05%,官吏次之,为11.82%,僧尼最少,9.20%,还有2.34%是几种人群共同造像。
平民是造像活动的主力军,是推动造像数量上升与衰减的核心力量和决定因素平民的造像数量的趋势与总体造像的趋势基本吻合,581-600年间造像较集中,即造像的第一个高峰;此后隋末唐初(601-640年)经历了一段低迷时期,在641年开始进入第二个高峰,直到661-670年达到了最高峰,即唐高宗与武后时期;这一造像的高潮一直持续到开天盛世结束,从761年造像数量开始急剧下滑,再也不能达到曾经的兴盛最为突出的是造像者中的女性所统计的女性单独或参与造像的有198条,约占28.91%,这个比例实在是引人注目的其中有女性单独和以女性为主的造像,有以夫妻身份、家庭成员、社邑成员等身份参与造像的干封年间巩县(238龛下)韩万迪与妻子张氏“为夫妻过去父母并见存眷属愿同履善因敬造弥陀像一龛合家供养”在题记中,女性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莫不充满着对来世的期盼与企求她们更多的是关注与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干封二年(667年)巩县(291龛下)张士妻因为身体患病而敬造像一龛,希望“仰凭诸佛”,能使自己病愈在古代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女性怀孕生育是人生的一大痛苦,有“鬼门关”之称,许多女性对此十分害怕,因此有因怀孕恐惧而造像的,仪凤三年(678年)范氏“为妊在身敬造药师像一躯为师僧父母敬造免离苦难”,在女性信仰者中,以寡居女性为主,这在墓志中也可以得到映证。
二、造像组织形式与地域分布造像的组织形式比较复杂,由于造像记残缺而表述不明的有很多出现最多的是个人单独造像(486例),其次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造像(74例),有的是多个家庭共同造像,大多数是单个家庭合家成员造像,或夫妻二人造像整个家庭或者以家庭为单位参加佛事活动在那个时代蔚然成风多人结成造像团体的(56例)略少于家庭造像比例有平民共同造像、僧尼共同造像和官员共同造像,不同身份的人共同参与造像活动的也很多河南《修武县志》即记载了修武县慈仁乡无为里周村全村人在从唐朝到金朝近五百年间(664~1147)三次组织共同造像的历史还有就是社邑组织造像(12例)这种佛事合作组织规模一般在十几人到数十人之间,有的达到一百多甚至是数百人,最多可以达到一千多人贞观廿二年(648年),洛州思顺坊老幼造像碑是由合邑几十人共同建造,其中女性成员非常多在所收集的全国的造像记中,河南占685条其余为:山东151条、四川130条、陕西80条、河北42条、山西32条、浙江29条、甘肃12条、安徽6条、江苏5条(包括上海2条)河南造像记几乎达到一半之多,远远超出其他地区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唐高宗到唐玄宗时期(397条),其次是隋文帝时期(16条)、唐太宗时期(16条)。
其中龙门石窟造像(466条)占近百分之七十,其次是巩县石窟,有92条,其余的127条分别散布于河南各地,如洛阳、孟县、荥阳、博爱、登封、河内、清县、林县、洛川、洛州、沁阳、汝州、睿县、陕县、武涉、西华、相州、新乡、修武、郾城、耀县、禹县收集的龙门造像记最早是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最晚是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主要集中在650-704年,即高宗与武周时期高宗朝造像数159例,武周时期造像数68例,二者合计227条,达半数之强龙门石窟造像的兴盛仰赖于武后的支持与赞助,她对龙门雕塑的贡献意义重大三、造像题材与民众崇奉对象造像的题材是民众信仰的重要内容民众信奉、崇拜的是释迦,观音,弥勒,还是其他神祗,这在造像记中有直接的记载他们信奉不同的佛或菩萨,造像时就会有不同的选择造像记中所记载的应该是造像者崇奉对象的直接反映本文即是以造像者在造像记中的自我陈述为准,探讨民众心目中的崇拜对象,许许多多没有造像题记的题材没有列入本文统计范围,而且本文也不涉及实际的造像型制根据统计得知,隋唐时期河南造像较多的有以下几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165例)、观音(90例)、像(88例)、菩萨(76例)、佛(48例)、经幢(34例)、释迦如来(30例)、浮图塔(27例)、地藏(22例)、弥勒佛(14例)、药师佛(9例)、优填王造像(13例),其他还有大势至、卢舍那、四面像、造像碑、多宝、思惟、天宫、业道、天王、力士、圣僧、天龙八部、须菩提等,出现次数很少,另有一些因为造像记残缺或没有记载而不能得知造像题材。
以下是河南隋唐时期较为流行的十种造像题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造像题材,数量遥遥领先阿弥陀佛也称作无量寿佛,北朝信徒的称呼以无量寿为主,永安三年(530年)之后才有阿弥陀佛的名称出现隋唐时期绝大多数称为阿弥陀佛,在165例中,只有1例称呼为无量寿初期信徒以为无量寿与阿弥陀佛为二佛,而非一佛之不同称呼故有武平三年(572年)造像碑同时刻有无量寿佛与阿弥陀佛,而大业三年(615年)河南博爱县仍有为父母造阿弥陀佛与无量寿佛者阿弥陀像是平民中最为流行的题材,在地域上主要是龙门120例,巩县30例阿弥陀佛造像的流行与净土信仰在这一时期的流行是分不开的人们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和弥勒兜率净土,不惜财力地“敬造阿弥陀佛”,祈求“往生净土”阿弥陀佛的数量显著增多了,释迦造像却明显减少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崇拜,从北朝到隋唐一直拥有比较稳定的信徒数量所收集的河南隋唐时期观音造像共90例,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造像题材,而且持续整个隋唐时期都比较稳定其更多受到个人和家庭的欢迎造像记中多称为观音,称为“救苦观音”的28例,主要在显庆元年(656年)至贞元二年(786年)间出现还有千手千眼观音、大悲观音等称呼。
有单独称造观音像的,还有作为胁侍的观音,多为弥陀佛+观音(救苦观音),还有观音与地藏合造的纵观唐代全国的观音造像,从天宝元年(742年)起绝大多数的观音造像都出现在四川,在这之前则集中于河南,特别是从文宗朝大和三年(829年)后,所有观音造像无一例外都来自四川不明确造像有部分信徒只用“佛”、“像”、“菩萨”来命名所造题材,并不书具体名号,这些信徒既不重视、不关心所造像的具体名号与佛教含义,也无确定的崇拜对象,只是简单膜拜“像”而已造成的是佛就拜佛,是菩萨就拜菩萨,无论型制如何,只要是像就可换言之,他们看重的主要是膜拜像的行为,至于像的具体型制并不在意这些造像者是在社会造像风气驱动下造像供养的,对佛教的了解尚很浅像:河南隋唐时期此类造像88例,集中在开皇元年(581年)到天宝九年(750年)间,750年之后再无此类造像出现大多数信徒直接称呼为“像”,或称为“石像”、“铜像”,此外还有称为尊像、玉石像者像”是平民信徒中最为流行的造像题材,是官吏造像中比例最低的前期主要出现在巩县(23例),集中在586年-677年,后期集中在龙门(49例),出现在641年-704年间比较受家庭、社邑的欢迎菩萨:河南造像记中,造菩萨的大多是作为佛的胁侍出现的,有64例是分别作为佛、阿弥陀佛、释迦、弥勒等的胁侍。
有指出了具体的名号的,更多则只称为“菩萨”而没有具体名号作为胁侍的指出了主尊的名号,而胁侍只称“菩萨”,也并不明白胁侍菩萨的名号,因此把这类造像也作为不明确造像中的一类进行分析这类造像在平民中是比较流行分布最多的地区是是龙门44例,巩县23例,其次荥阳、洛阳、洛川、滑县佛:有的信徒对所造像只称为“佛”,这类造像在北朝不甚流行,而到了隋唐时期则数量猛增主要是分布在龙门(34例)有只单独造“佛”或“佛像”的,有称作佛龛、石佛、七佛、千佛的还有带胁侍的“佛+菩萨”,通常是一佛二菩萨,还有佛、菩萨+弟子(迦叶、力士、天龙八部、天王)等形式经幢经幢是四周刻有佛教经文或道教经文的八角形或六角形石柱经幢造作始于唐代,绝大多数所刻的都是《佛定尊胜陀罗尼经》,通常称为“尊胜陀罗尼幢”,或简称为“尊胜幢”经幢是整个隋唐时期仅次于阿弥陀佛的一种流行的造像题材,而在河南分布并不多,只有34例且与其他题材不同,河南的经幢造像分布在孟县(14例)、洛阳(4例)、滑县(4例)、新乡、郾城、荥阳、陕县、巩县、禹县等地,龙门没有分布陆和九《中国金石学》一书中曾列举了当时所见的历代经幢,认为最早的经幢是唐久视元年(700年)十月王三娘造经幢。
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认为据文物调查,现存较早的纪年石幢为陕西富平县唐永昌元年(689年)八月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在本文所统计的经幢中,最早的出现在永淳二年(683年)的河南孟县这类题材比其他题材更受团体的欢迎经幢树立的地点有寺院、交通频繁的通衢大道、墓傍或墓中、塔侧、以及爽垲之地、个人家中等,以树立在寺院领域内和墓侧者为最多释迦释迦在隋唐时期是衰落的造像题材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是众多佛教造像题材中唯一的一位真实的形象释迦造像在北朝时非常流行,崇拜释迦的信徒比例大致稳定,大部分时间中约10%的信徒崇奉释迦隋唐时期河南释迦造像共30例,其中两例称为如来总体来说比较均匀地贯穿于整个隋唐时期从比例上看,较受官吏和僧尼的欢迎,官吏造释迦的比例最高地域上主要分布于巩县和龙门单独造此题材的比例较高浮图塔塔是随佛教传入我国的一种建筑类型,是集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于一体的佛教建筑物根据塔的形制大小,一般有三级浮图、七级浮图、九级浮图等几种造像记反映出信徒对塔的称呼,大多为塔或浮屠、浮图、三级、五级、七级浮图者,还有称为造像塔、舍利塔、多宝佛塔、佛像塔的由于塔身有四面、六面、八面等区别,浮图刻铭也随塔身旋转施刻。
河南隋唐时期造塔者共27例,分别在龙门、巩县、滑县、林县、修武、孟县、洛阳造像形式上与其他题材相比,较受家庭和团体的欢迎地藏菩萨地藏在佛经中出现较早,但在石窟中流行却始于隋末初唐,以龙门、敦煌石窟为代表,繁荣盛行在晚唐五代至两宋时期,以敦煌、四川石窟为代表从造像记统计得知地藏是唐代新兴的造像题材,河南共有地藏造像22例,最早出现在664年的龙门石窟“麟德元年张君宝造像记”中地藏菩萨担负着救助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的重任,因此许多信徒为自己死去的亲人造地藏菩萨像如清信女贾氏为亡故的丈夫在龙门石窟造七佛,又造地藏菩萨一区弥勒弥勒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非常流行的一尊佛北朝时弥勒造像较为兴盛,末年开始衰落,所收集的隋唐时造所弥勒像不多,共14例,绝大部分是在开天之前特别是隋唐之际所造隋唐以后,弥勒造像声势早已江河日下从比例上看弥勒造像最受僧尼和女性信徒的青睐,而且是家庭造像的一种主要选择对象四、发愿文与民众的关怀和期望民众为谁而造像,为谁而祈愿,她们希望实现的愿望是什么,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