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论文-北宋亡国与权力膨胀.doc
10页历史学论文•北宋亡国与权力膨胀落后要挨打,是个带规律性的历史现象;腐败也要挨打,更是--条铁的历史定 律腐败往往导致落后,因腐败而落后以致挨打,近代中国就是如此北宋晚期 腐败尚未导致落后,照样挨打北宋绝非落后挨打,实因腐败亡国问题在于: 北宋晚期为何腐败?如以皇帝集权专制势必滋长腐败作答,不免失之笼统本文 认为,北宋晚期朝政的极度腐败是北宋开国以來所形成的权力制约体系全面崩 溃,皇权以及内朝、外朝权力恶性膨胀的必然结果一、祖宗家法皇帝专制与政治腐败是一•对挛生兄弟,然而任何皇帝集权专制政权在其创建 初期,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过某些防范腐败的措施北宋初便“事为之制,曲为 之防”,很快形成了一整套权力制约体系,并成为所谓“祖宗家法”的重要组成 部分之一对于宋朝的祖宗家法,研究者们大多持否定态度他们高度赞扬王安石“祖 宗之法不足守”之说,将死守祖宗家法视为造成北宋积弱不振直至最后灭亡的重 要原因其实,祖宗家法不宜全盘否定,在宋朝的三大基本国策即强干弱技、重 文轻武、守内虚外与祖宗家法之间不能划等号祖宗家法甚多”,是个相为宽 泛的概念,泛指一切规章制度宋人吕大防将“祖宗家法”归纳为“事亲之法”、 “事长之法”等八大类,仍有言犹未尽之感,又将“虚已纳谏,不好政猎”等等 补充了一番。
他所说“治内之法”、“待外威之法”,(1)便属于权力制约的 范畴对于祖宗家法,应作具体分析形成于宋太宗两次北伐燕云失败Z后的守 内虚外国策半然应半加以否定,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国策仅适应北宋初期的形势, 不能视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此后理半及时加以调整至于权力制约体系,既 有造成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的消极作用,又有防止权力恶性膨胀、减缓 腐败蔓延速度的积极意义研究者们对于前者议论较多,对于后者则注意不够 从总体上说,北宋亡国并非死守,反倒是放弃作为祖宗家法重要组成部分的权力 制约体系所致北宋建国百余年内,皇权与相权虽然都有所加强,与武将一样,宗室、后妃、 外戚属于最高统治者的重点防范对彖,朝廷始终不曾赋予宗室、后妃、外戚重权 宦官虽曾被皇帝作为分割外朝权力的工具,但程度有限何况宦官自身也在被防 范者Z列就以军相为首、由执政组成的外朝来说,按照制度,不是首席宰相一 人决断,而是宰相集体负责何况宰执还受到御史台与谏院官员的监督和牵制 皇权也并非不受任何约束宋真宗曾表白:“联未尝专断”2)按照制度, 政令的形成先由皇帝与宰执大臣“平章”即商议,再将“词头”即要点交由中书 舍人起草,再将草稿将由给事中审议,给事中有权缴驳;政令经皇帝“画可”即 批准公布之后,台谏以至有关官员有权论列。
仅就这点而论,祖宗家法应半受到 历史的肯定二、内朝:宦官典机密就内朝来说,徽宗吋期后好与宗室的权力仍然不大,但外威的权势有所增长 此前,外戚仅有钱惟演一人曾一度官至执政这时,“外戚不当为宰相”(3) 的旧规被摒弃,外戚韩忠彦、郑居中和继拜和而蔡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外 戚宰相郑二人任相仅一年有余蔡京拜相后,其儿子蔡修才被选为驸马, 他-般不被视为外戚而被定位为权臣如果说当吋外戚专权现象不算突岀,那么 宦官干政问题相当严重当吋人指出:“自崇宁以来,祖宗之制坠废殆尽,而政 事号令悉岀闯寺 “宰相充位,奉行文书4)徽宗吋期无疑是北来历史 上宦官权势最为显赫的吋期在所谓“六贼”当中,童贯、梁师成、李彦三人系 宦官,即是其明证其实,杨戳也应名列六贼六贼之外,还有“十恶”,指谭 模、梁方平、李毅、兰从熙、王仍、张见道、邓文诰等宦官正如半吋人所说, 徽宗吋期宦官干政是“祖宗之制坠废殆尽”的结果此前不少限制宦官权势的法 规,这吋名存实废或名实俱废这里姑且举出以下五项其一、限员定额宋太祖将宦官的总数控制在50人以内,此后虽被突破,仁 宗将限额增加.到180人,但到哲宗时又减少为100人徽宗不再限员定额,宦 官“动以千数”。
5)宦官数量成倍增长,与后宫规模的扩大有关太祖吋, 宫人不满300o徽宗破纪录,宫中佳丽“以万计”6)宦官数量激增是其权 势膨胀的基础其二、升迁受限洪迈《容斋四笔》卷十六《寄资官》称:“在法,内侍转 至东头供奉官则止”不许寄资,半迁育则转归吏部”宦官任职于宫中,升 迁至一定品阶,必须转归吏部,除授宫外差遣,或致仕即退休换而言之,资深 宦官不得供职宫中这项规定在北宋中期,间或遭到破坏某些宦官不愿调离, 仍然按其年资升迁,称“寄资”或“暗转”寄资官“只许暗理资级”,(7) 不得增加俸禄徽宗时期,有关规定完全废弃史称:“凡寄资一切转行,祖宗 之法荡然无余矣8)岂止寄资直转正官,当吋还出现了北宋第一个宦官节 度使北宋前期,宦官虽有因功授官的特例,但不过观察使而己直至真宗以后, 也不过节度观察留后即承宣使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徽宗破例授予童贯 节度使继童贯之后,杨哉、梁师成、谭稹、李珏、梁方平等十余名宦官纷纷官 居此职宦官节度使竞如此之多,这在两宋历史上不仅空前,而且绝后其三、不得交结外朝宦官“不宜便外官与之交结”(9),是宋代防止宦官 专权的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法令,两者如若相互往来,宦官如若会见宾客,将受 到惩处。
然血徽宗时期,宦官交结外朝己经成为风气童贯与蔡京一度相互抬举, 梁师成与王瀚始终沆澀一气,蔡攸与童贯、梁师成,黄经臣与郑居中、卢航表里 为奸,即是其显例当时,士大夫几乎无不奔走宦官Z门,“相习成风,皆以附 内诗为荣”但凡权势显赫的宦官无不其门如市,他们“各立门户,公受货赂, 以贩鬻官爵故政和、宣和间,所除宰执,尽出其门10)其四、不领外局太祖吋,宦官“未尝令预政事,或有不得已而差出外方, 止令干一事(11)当时人指出:“内侍领外局,非祖宗之制12)如果 说杨歆、李彦相继提举西城所,兰从熙等人负责营造宫殿、苑圃,或许尚属宫廷 中事,那么李殼提举京城,谭稹、梁方平长期率领重兵在外,则属于领外局如 果说从前宦官出任走马承受,只是作为皇谱的耳仅派往边关要塞,或许尚属 差岀只干一事,那么这吋不仅差派范I羽扩大,而且“实专其事”,则属于领外局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记载,“宣和小,百司庶府悉有内侍官为承受,实专 其事,长贰皆取决焉梁师成在任秘书省承受即廉访使期间,竟公然“坐于长 贰Z上” O童贯更是先后岀任陕西、两浙、河北宣抚使,统率重兵西征、南征和 北征,并领枢密院事,全而总管军政,成为两宋历史上唯一的宦官执政,有“媪 相”Z称。
他还突破了北宋分割军权的旧规:“枢密院事掌兵籍虎符,三衙管军, 诸路帅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李纲指出:“自童贯以领枢密院事为宣抚使,既 主兵权,又掌兵籍虎符,始坏祖宗Z法13)其五、不典机密貂半不以典机密”,被宋人称颂为“祖宗良法” o (14) 梁师成首先突破这一 “良法”,他不仅“所领职局至数十百”,而且“御书号令 皆出其手”,“遂行宰相事”,被人们称为“隐相”15)黄经臣“每云诏令 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其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16)照此看来, 半吋典机密的宦官不止梁师成一人宦官不得典兵权的原则在太宗至迟在神宗吋 期已被突破,而宦官典机密始于徽宗时期这是北宋晚期宦官权势显赫的主要标 志如果说两宋吋代大体无内朝,那么徽宗吋期则属例外,以宦官干政为特色的 内朝业已形成三、外朝:三公领三省就外朝来说,对于徽宗时期宰相的权力不能低估当时人所说“宰相充位” 云云,言过其实其时并非宦官独自横行,而是“六贼”共同当道六贼Z小的 宦官与非宦官虽有孑盾,但以表里为好为主从总体上说,两者的权力同吋膨胀, 大致相等蔡京名列六贼之首,是两宋历史上第一个权相,人们“但知有蔡京, 不知有朝廷”17)宣和年间,王10的权势与蔡京近似。
他“专权稔恶,小外 畏之,无敢言者18)北宋晚期出现权相,固然与蔡京乃至王捕善于玩弄献 媚皇上、勾结宦官、网罗党羽等卑劣手段有关,但关键在于某些限制相权的旧现 被废弃,并形成了若干促成相权膨胀的新制以下五项,即是其例其一、独相宋人徐度称:'国朝小书宰相、参知政事,多不过五员,两相 则三参,三和则两参19)此外,也有三正一副、三正无副等多种情况宰 相不是一人,而是一个集体,以便相互制约,避免独断专行然而这项规定弹性 较大,不吋因故出现独相现象北宋吋代独相凡16人,其中徽宗吋期即达5人 之多其中3人独相吋间极短,王舖也不过3年10个月,而蔡京则前后4次拜 相,任相凡14年5个月,独相共13年11之久,在北宋时代均属绝无仅有其二,三公领三省从前“三公为宰相、亲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预政事20)这时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为真相之任蔡京首先以太师总领三省, 称“公相”王铺随后又以太傅总冶三省事其结果是神宗在元丰年间所恢复施 行的“中书揆而议Z,门下审而覆Z,尚书承而行Z”的三省制度遭到破坏,相 权集中于一人徽宗退位前夕,才迫于公议,下诏宣布:“三公止系阶官,更不 总领三省21)其三,讲议司与经抚房。
蔡京于崇宁初年、宣和末年两度提举或兼领讲议司, 王備于宣和年间自置经抚房讲议司的性质为小书之外又一小书,它负责制定各 种条例,“凡谬政弊法,流毒天下者,皆当时所为(22)如果说讲议司与神 宗初年的制置三司条例司不无因袭关系,那么经抚房则属首创经抚房“专治边 事”,“不复关枢密院”23)其实,领三省本身便“权重”,并“任兵柄”24)可见,公相岂止总领三省而已,实际上还总领枢密院其四、参预任命台 谏按照北宋旧规,台谏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宰臣、执政官勿预”25)徽 宗即位后,“诏宰臣、执政、侍从官各举可任台谏者”,(26)为宰相操纵台谏 官任命大权大开方便之门于是徽宗时期台谏官大多出自宰相之门,台谏官独立 言事、风闻言事的原则也随Z有名无实蔡京“自除门人为御史” ,(27)如御 史中丞朱谭“出蔡京门,善附合”;(28)许敦仁系蔡京故里旧交,“凡所建请, 必受京旨(29)王安中则党同王備,他弹劾蔡京,并非独立言事,只不过是 蔡、王二人争夺权位的反映不少台谏官都以宰相为后台,如“(黄)葆光主郑 居中,(石)公弼、(毛)注主张商英,皆非端士30)他们已堕落为宰相 抬高自己、打击异己的工具其五、不避亲嫌。
北宋实行亲属回避制度,亲属不得同吋担任宰执大臣,宰 执大臣与有关官员之间应避亲嫌然而蔡京任相期间,其弟蔡卞知枢密院事,其 子蔡攸领枢密院事、蔡※任冋礼部尚书、蔡※官至大学士、蔡※提举宣和库式贡 司,其孙蔡行领殿中监,其族子蔡※任给事中蔡京一家“父子、祖孙为三公者 二人,亲执政者三人,登禁从者无虑十数名 (31)蔡氏姻亲也飞黃腾达如 蔡京的儿女亲家宋乔年任开封府尹、女婿叶着任显谟阁学士、外甥冯躬厚任徽猷 阁待制,蔡攸的妻弟宋※任京西都转运使、宋※任军器少监蔡※的妻兄韩※任 户部侍郎王備任相期间,其弟王聿任右文殿修撰,女婿葛立经直龙图阁当时 的权贵普遍不避亲嫌如“六贼”之一的朱※,“一门尽为显官,驹仆亦至金紫”32)其家奴服金带者多达数十人,民谚称:“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 环 (33)这既是当吋权力恶性膨胀的表现,乂是政治极度腐败的象征四、皇权:恣意滥用徽宗时期,内朝、外朝权力虽大,但仍从属并服务于皇权但知有蔡京, 不知有朝廷所谓“朝廷”,并非徽宗,仅指三省徽宗被视为昏君,是就其 骄奢淫佚而言这位风流天子既不愚蠢,更非儡傀宦官虽掌兵权、典机密,但 他们根本不可能像唐代后期那样,动辄废立皇帝。
童贯等宦官性巧媚,善逢迎; 蔡京等大臣专为谄媚,以悦上意这些佞幸看徽宗脸色行事,一切投其所好而 徽宗则滥用皇权,一意孤行,干岀了“宫新延福,山成万岁,花石应奉”等不胜 其举的坏事、蠢事,直至亡国徽宗不仅未被架空,而且他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