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
109页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23~2023年)(征求意见稿)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五月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机遇和挑战 4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 4(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高,经济基础不断加强 4(二)节能降耗、“四节一综合”工作成效显著 4(三)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积极改善 5(四)基本建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 6(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6二、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良好机遇 9(一)具有坚实的战略基础 9(二)具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9(三)具有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和工作经验 9(四)具有良好发展契机 10(五)具有较好的工作载体平台 10(六)国际金融危机有助于推动发展循环经济 11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挑战 11(一)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循环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12(二)存在工艺流程和技术等方面障碍 14(三)亟待建立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 15(四)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建设滞后,缺少有力措施保障 15(五)基础性工作没有切实到位,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16(六)对循环经济结识局限性、重视不够 17第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思绪、目的与工作重点 18一、指导思想 18二、基本原则 18(一)“3R”并重、减量化优先 18(二)全面布局、点线面结合 19(三)体现特色、力求实效 19(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19(五)法制保障、制度推动 19三、发展目的 19(一)发展阶段定位 20(二)2023年发展目的 20(三)2023年发展目的 21(四)重要指标 23四、工作重点 24(一)突出一个主题 24(二)实现两个转变 24(三)构建三个层面、四个层次循环 24(四)贯彻四项任务 25(五)抓好五个环节 25(六)夯实六方面基础 26(七)贯彻十大行业 26第三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与任务 27一、重要内容 27(一)做好区域布局 27(二)强化基本管理制度 29(三)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30(四)建设循环型公司 34(五)建设循环型园区 36(六)建设循环型社会 38(七)建设生态产业 42(八)提倡绿色文化,促进绿色消费 45二、重点任务 46(一)推动资源节约与运用 46(二)推动废弃物综合运用 68(三)加快建设绿色政府 73(四)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75(五)加快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79第四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 82一、循环经济试点公司和分类示范公司 82(一)循环经济试点公司 82(二)清洁生产公司 82(三)节能示范公司 83(四)节水示范公司 83(五)资源综合运用示范公司 83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83(一)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 84(二)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园区 84三、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84(一)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84(二)循环经济示范县(区) 84(三)循环经济示范社区(绿色住区) 85(四)循环经济示范村镇(绿色村镇) 85四、废弃物综合运用示范单位(项目) 85(一)生活垃圾综合运用示范单位(项目) 85(二)工业废弃物综合运用示范单位(项目) 85(三)再制造示范单位(项目) 85(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运用示范单位(项目) 86(五)污泥综合运用示范单位(项目) 86五、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86(一)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86(二)绿色办公示范单位 86六、循环经济公共平台示范单位(项目) 87七、关键、共性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87(一)节能与新能源技术 87(二)节水技术 88(三)再生资源回收运用技术 88第五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激励和保障措施 90一、实行各种激励政策,构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90(一)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 90(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贯彻税收优惠政策 90(三)实行合理的价格政策和收费制度 91二、强化自主技术创新,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91(一)提高循环经济合用技术自主开发能力 92(二)加强节能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92(三)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92(四)加强技术合作和技术创新经验推广 93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 93(一)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93(二)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 93四、依法监督管理,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94(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 94(二)加强和完善法规体系建设 94(三)进一步制定更严格的节能降耗、节电、节水、节材、节地等强制性能效标准 95(四)建立和贯彻有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 95(五)积极推动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制订工作 96五、完善服务手段,构筑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服务平台 96(一)建立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的公共信息化网络 96(二)建立公共性污染物交易中心 96(三)加快建设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体系 97(四)加快循环经济管理、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 97六、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循环经济方面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 98(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拓宽运用外资渠道 98(二)重点抓好能源资源运用的国际交流合作 98(三)建立跨区域的能源资源运用协调机制 98七、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99(一)健全常规性宣传和舆论引导 99(二)建立经常性的培训教育制度 99(三)坚持开展能源资源节约行的公益活动 99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23~2023年)前 言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运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通过大规模的生产要素投入扩大再生产,实现了年均增长13%以上的世界罕见的高速发展,在全国先行一步,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并形成了一大批电力、石化、机械、冶金、建材、家电等基础产业和规模生产能力但同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使全省本来就不太好的资源环境变得十分脆弱,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的“瓶颈”进入新世纪,广东经济正处在由轻型化向适度重型化转型的发展阶段,适度重型化将进一步加大资源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连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未来一个时期广东科学发展的战略目的,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实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本《规划》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的规划,它对全省循环经济发展作了总体设计和安排,可作为编制和实行本省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循环经济规划以及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依据。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巩固和保持广东在全国的先行优势,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本《规划》编制进一步贯彻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创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精神,贯彻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在原有的经济基础和工作基础上,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围绕建设和谐广东、绿色广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社会目的,提出了“十一五”至2023年、直至2023年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绪(含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的和工作重点)、重要内容和任务、示范项目和重点工程、政策激励和保障措施等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1)《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3)《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23-2023年)》;(4)《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5)《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6)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
规范合用范围和实行期限:规划合用范围为广东省行政辖区,涉及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四大领域,公司、园区、产业、社会四个层次规划实行期限为2023-2023年,近期为2023-2023年,中远期为2023-2023年第一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机遇和挑战“十五”以来,我省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将面临良好的机遇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基础(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高,经济基础不断加强2023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1084.40亿元,占全国比重由2023年的九分之一提高至八分之一,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后又超过台湾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来源于我省的财政总收入达成7750亿元,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利润总额比2023年增长3.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成9595亿元,保持投资增幅低于而经济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二)节能降耗、“四节一综合”工作成效显著2023年单位GDP能耗为0.747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长值能耗0.98吨标准煤,单位GDP电耗1156.85千瓦时,处在全国先进水平,分别下降3.15%、5.28%和1.3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0.03。
钢铁、石化公司煤耗水平明显下降全国列入能源监控的工业公司1008家,我省仅26家,只占全国2.6%全省关闭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十五小”、“新五小”公司2100多家目前高耗能工业占工业总体比重仅15.9%,低于全国及其他沿海省份每万元GDP用水量150立方米,同比下降25立方米;每万元工业增长值用水量95立方米,下降13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运用率达84.2%全省投产和在建垃圾发电厂25座,所有投产后发电能力达45万千瓦目前我省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300万平方米,年替代用电超过20亿千瓦时;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使用率达成60%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单位土地GDP产出达成1702万元/平方公里,比2023年提高了1.27倍三)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积极改善减污减排成绩突出2023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同比分别减少0.9万吨和2.1万吨,分别下降0.6%和2.8%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连续两年实现“双下降”全省污水解决能力达成874万吨/日,居全国首位,解决率达50.2%,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年削减化学需氧量能力达48.58万吨已建成烟气脱硫的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已达252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能力达44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