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备考一体 苏教版.ppt
113页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考纲要求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矫正易错 强记长句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内容索引课时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考点一1.物质循环物质循环(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生物体的 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 ,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特点: 、反复利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 进行,相互 ,不可分割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识梳理C、H、O、N、P、Ca生物群落全球性循环流动同时依存各种组成成分2.碳循环碳循环(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 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 形式传递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形式存在CO2含碳有机物CO2和碳酸盐(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 和化能合成作用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① ② (实质是呼吸作用)③ 光合作用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3.碳循环的破坏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 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2)影响:使 ,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CO2气温升高1.有关碳循环的判断(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 )(2)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3)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4)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5)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常考基础诊断常考基础诊断√×√√√2.有关物质循环的判断(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是循环往复的( )(5)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教材热点拓展教材热点拓展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请据图分析:(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并简述判断的理由提示提示 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他几种成分都有箭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大气中的CO2,甲为生产者;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提示(2)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什么?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又是什么?提示提示 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是CO2提示(3)图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过程?提示提示 b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和c代表细胞呼吸,f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代表捕食,e和g代表动植物的遗体、排遗物等提供给分解者提示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重点剖析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无机物→有机物过程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全球(生物圈)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循环→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联系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联系(1)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2)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图示中未标出某些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3)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4)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6)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7)总体上来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的关系命题点一 碳循环的过程图解分析命题点一 碳循环的过程图解分析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Ⅰ~Ⅳ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⑧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的碳循环路径是完整的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①过程实现的C.图中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①⑥⑦⑧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 过程有②③④⑤D.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命题探究√√答案解析2.(2018·银川质检)如图为生物圈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⑤、⑥表示呼吸作用B.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C.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D.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答案解析√√规律规律方法方法辨析碳循环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各成分辨析碳循环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各成分 (1)图中双向箭头代表生产者、大气中的CO2,其中其他所有成分都指向的为大气中的CO2,即C为大气中的CO2,A是生产者。
2)除了C之外,有最多被指向箭头的为分解者,即B为分解者3)三个图的模式其实一致,复杂的地方在于消费者的划分,图甲中消费者只有D,图乙中消费者有D、E,图丙中消费者有D、E、F4)图甲蕴含的食物链为A→D,图乙蕴含的食物链为A→D→E,图丙蕴含的食物链为A→D→E→F命题点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命题点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3.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B.图1中能表示细胞呼吸过程的只有2、4、5C.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D.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解析√√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代表光能,N代表热能,P代表无机盐、CO2B.共有4条捕食食物链,秃鹫所占有的营养级最多C.图中狼与秃鹫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答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考点二1.信息的概念:信息的概念: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 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连线)知识梳理传播相关视频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类型的辨析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类型的辨析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于行为信息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拓展拓展延伸延伸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控制正常进行繁衍种间关系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归纳归纳整合整合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3)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4)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一些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常考基础诊断常考基础诊断×√×√√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1)图中“信息”可来自何处?提示提示 生物或无机环境。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否只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之间?提示提示 不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都能发生信息传递3)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什么特点?提示提示 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教材热点拓展教材热点拓展提示命题点一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判断命题点一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判断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对信息传递的表述错误的是 A.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属于行为信息B.鸟类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D.信息传递可以双向进行命题探究答案解析√√2.(2017·济南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B.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来自无机环境C.动物通过嗅觉发现天敌属于行为信息的传递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答案解析命题点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命题点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答案解析√√4.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 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答案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点三1.概念: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 相对稳定的能力。
2.形成原因:形成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1)基础: 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2)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 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原状难以恢复知识梳理结构和功能负反馈自我调节一定限度项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 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 ,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_____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 ,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_____3.类型类型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恢复保持遭到破坏,恢复原状越大越小越强越强二者联系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 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弱强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 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 。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 的协调干扰物质、能量自我调节能力内部结构与功能设计要求相关分析生态瓶一般是 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 ,成分_____生态瓶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瓶的材料必须_____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瓶内温度;便于观察生态瓶宜 不宜 ,瓶中的水量应 ,要留出一定的____便于操作;瓶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瓶的采光用较强的 光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5.设计和制作生态瓶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封闭齐全生活力透明小大适宜空间散射(1)生物多样性高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4)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5)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常考基础诊断常考基础诊断√××√×(6)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7)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 )(8)极地苔原由于物种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9)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10)落叶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右图表示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请分析:(1)图中y的含义是什么?提示提示 y表示受到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大小,偏离的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
教材热点拓展教材热点拓展提示(2)x含义是什么?与稳定性有何关系?提示提示 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提示(3)TS与生态系统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提示提示 TS可做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提示命题点一 反馈调节实例的分析命题点一 反馈调节实例的分析1.某海域随着气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由于石油泄漏导致该海域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B.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C.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命题探究√√答案解析2.(2018·东莞模拟)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 及非生物成分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答案解析命题点二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判断与分析命题点二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判断与分析3.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
右图甲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C.从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从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解析√√答案4.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解,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b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B.一般情况下,自我调节能力与a曲线相似C.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正相关D.所有生态系统都符合这一数学模型解析√√答案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1)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 (2)恢复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成反比,但是也有例外,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方法方法链接链接矫正易错 强记长句1.物质循环的“物质”和“范围”(1)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2)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不同: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终点是热能散失;而物质循环中的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返,无起点和终点。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易错警示突破选择题4.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负相关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5.引入新的物种不一定都会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如果引入的物种造成了生物入侵现象,生态系统反而会遭到破坏,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组成成生生物物体体的的C、、H、、O、、N、、P、、S等等元元素素,,都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但农田生态系统还需要经常施肥的原因是:农农田田中中的的农农作作物物合合成成有有机机物物(如如蛋蛋白白质质、、磷磷脂脂等等)时时利利用用了了土土壤壤中中的的氮氮、、磷磷等等元元素素,,这这些些元元素素随随着着粮粮食食、、瓜瓜、、果果等等输输出出农农田田生生态态系系统统,,因因此此需需要要不不断施入含氮、磷、钾等元素的肥料断施入含氮、磷、钾等元素的肥料。
长句应答突破简答题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抵抗抗力力稳稳定定性性和和恢恢复复力力稳稳定定性性,,一般情况下,二者呈负相关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自我我调调节节能能力力,,负负反反馈馈调调节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12345答案解析1.(2015·高考题重组改编)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C.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答案解析2.(2014·广东,2)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2345答案3.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B.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C.持续高温干旱能使农田生态系统固定的能量增加D.正反馈调节能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和稳态,而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 失去了平衡状态√√12345解析答案解析4.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该图既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也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123455.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
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大功能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2345答案解析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如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加速水蚤死亡,加重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可知早期属于___反馈调节,后期属于___反馈调节12345答案负解析解析解析 根据题图及正、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即可轻松得到答案正(3)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该特性被称为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稳定性越___ (填“强”或“弱”)12345答案抵抗力稳定性解析解解析析 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称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强(4)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出现雾霾,甚至PM 2.5爆表的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2345答案自我调节解析解解析析 雾霾的出现及PM 2.5爆表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课时作业12345答案解析1.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 A.碳酸盐;呼吸作用B.CO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D.CO2;分解作用解解析析 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光合作用是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其次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678910111213基础巩固练基础巩固练答案解析2.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3.(2018·郑州质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 无法适应环境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 物进行控制C.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是来自无机环境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B.丁的CO2含量增多,将导致臭氧层破坏C.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5.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反映出的群落演替的类型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分别属于 A.初生演替,抵抗力稳定性B.初生演替,恢复力稳定性C.次生演替,抵抗力稳定性D.次生演替,恢复力稳定性解解析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该诗句反映出草原被火烧后,又能恢复,属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类型中的恢复力稳定性,故选D。
√√12345678910111213答案6.右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B.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种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C.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都实现了循环利用,不需要向田间施用化肥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差√√12345678910111213解析答案解析7.草原上,当青草返青时,“绿色”为兔子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兔子和草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绿色”对于兔子来说属于物理信息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兔子和草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8.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123456789101112139.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12345678910111213答案大于解析解析 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所含有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答案(2)图中乙所代表的成分是_______,乙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___________、未利用和流向下一营养级12345678910111213生产者解析分解者利用解析解析 图中乙所代表的成分是生产者,乙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分解者利用、未利用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答案(3)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全球性解析解析解析 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反复循环反复循环(4)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除绿藻(浮游植物)外,还有芦苇(挺水植物)和枯草、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
解解析析 人工湿地中的植物绿藻为浮游植物,还有芦苇为挺水植物,黑藻为沉水植物,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垂直(5)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这一能力的机制是___________负反馈调节解解析析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答案解析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种群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12345678910111213能力提升练能力提升练答案解析11.近年来,我国针对某些鱼类自然种群衰退的现象,采取了将人工培育的鱼苗投放入河流、海洋等自然水体中的措施,以利于 A.消除水环境的污染B.降低环境的碳排放C.防止这些种群消亡D.增加生态环境的食物链√√1234567891011121312.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养猪场每天排放大量含有粪便、饲料残渣的废水既破坏生态环境,又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技术人员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废水处理流程图。
氧化塘中生活着风车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游藻类、圆田螺、细菌等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成分12345678910111213解析答案太阳能化学能生产者(2)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答案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解析解析解析 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3)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答案无机盐被充分吸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解析解析解析 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无机盐被植物充分吸收,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5)氧化塘中的_____等生物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产生的CO2、磷酸盐、铵盐等营养物质供藻类生长4)厌氧池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答案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导致微生物失水解析解析解析 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导致微生物失水、死亡细菌解析解析 氧化塘中的细菌等生物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13.下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a~e代表过程,A~C代表能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 (填图甲中字母),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这一过程中,生产者CO2的吸收量将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12345678910111213大于答案解析d抵抗力(2)图乙中的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的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45678910111213答案 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鼠体内储存的能量)解析解析解析 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其中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3)为控制草原鼠害,对鼠的种群密度调查宜采用_________法;某时期调查发现,该草原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丙,该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12345678910111213答案标志重捕增加解析解解析析 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宜采用标志重捕法图丙幼年个体数明显多于老年个体数,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属于增长型,因此该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加(4)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的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信息传递能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2345678910111213答案调节种间关系解析解解析析 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