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博物馆.doc
8页广州大学岭南建筑课程论文 浅析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姓名:梁少兰 指导老师:汤国华 05建筑(3)班 学号:0516015312 日期:2009.7.6浅析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摘要: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墓由著名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所设计博物馆既反映了其建筑的古朴严肃特征又附有现代气息,同时无论从建筑平面、造型以及建筑材料的运用都标签着岭南这个地域性的特征。
建筑整体风格简洁,却包涵着甚多的历史元素和文化关键词:博物馆 岭南 现代 设计师简介他是广州白天鹅宾馆的设计者、南越王墓博物馆的设计者、泮溪酒家的设计者……他,就是莫伯治在长期的建筑创作中,把岭南庄园融合于岭南建筑之中,并在实践和理论上推进岭南建筑和岭南园林的同步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岭南建筑园林设计风格博物馆概况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位于广州市大北路,是我国岭南地区一座遗址性博物馆1983年发现的西汉南越王墓是我国岭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的汉代彩绘石构墓,是迄今仅存的四座没有受到盗扰的汉代诸侯王墓之一整体鸟瞰整体鸟瞰博物馆于1985年开始兴建,一期工程于1988年完工,后经多次扩建和改造,于1993年全面建成博物馆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0 0平方米它遵循现代主义原则,在回顾传统的重台叠阶,汉代古阙和坝及阙门的基础上,以现代手法表现其纪念性和对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的传译莫伯治以异常洗练的手法,利用斜坡地形自下而上布置展览和参观路线,上架随坡天窗采光,一举解决了所有交通和展览问题此外,其墓室保护结构与我国汉墓相暗合,其外墙、古阙浮雕及墓兽的材料与造型均与墓室内部相呼应,甚称一座品味 较高的古意盎然的现代建筑。
岭南地区从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外这里既受中原文化影啊,又有外国文化传入,还兼地域传统文化特色,使岭南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正是体现了多种文化交融的岭南建筑特征平面布局总体布局是古典原则、现代手法的综合运用,如轴线对称的构图,空间序列,都是传统的庭院建筑体系;但有机连接的运用,有韵律的中间序列,则是现代的庭院空间概念整体构思以突出古墓为主题,突出以古墓为主题,保持遗迹的历史纯洁性和历史可读性,参照“成尼斯宪章”的原则,在遗迹与新构筑物之间,外观识别要有明显的区分,不以今损古,不以假乱真[1]总体设计与古墓所在地象岗山的地形以及陡坡相结合,沿中轴线依山建筑,拾级而上,通过蹬道和回廊将入口陈列馆、古墓馆、珍品馆三个不同序列、高低错落的空间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古墓博物馆的整体环境气氛和群体气魄同时按照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布局,合理地安排各部门与展览路线的互相位置关系,参观者从入馆、说明介绍,直至到各部展品参观都有通顺的路线陈列馆建在东面山坡山,依山建筑,面向闹市,为本馆的入口大门博物馆的主人口设计得十分富有特色,人门后,迎面是一条44级的笔直蹬道,正对石室大墓,它象征古代帝王陵前的神道;而设在博物馆大门前的巨幅石刻,则喻为神道两边的石相生。
坡道尽头连接着古墓保护区古墓遗址位于保护区正中,周围留有草坪,使陈列楼与保护区拉开一段距离沿着保护区的边缘设回廊,通过此廊可到达玻璃防护棚门口陈列馆3层平面图 古墓馆平面图1.中庭 2.展厅3.办公 4.厕所 1.通道;2.墓室剖面:陈列室与古墓馆的连接 三合院古墓正北,是居于高冈的主体陈列楼珍品馆坐落在南北轴线的最高处,以一圭彤门结束珍品馆地上地下各一层,建筑外墙不开窗,犹如墓室的延续三座金字塔形的玻璃顶与墓上玻璃防护棚相呼应,形成整个建筑群艺术处理的高潮平面形式它采用了岭南建筑三合院的布局方式过去北京有四合院,岭南有三合院适应岭南丘陵地带多、可建面积不多,每年炎热季节时间长的特点,岭南形成了三合院的建筑风格岭南建筑的典型代表广府建筑的大部分村落都是梳式布局,即以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与北方的四合院相比,广府建筑的房子都是三合院:形狀如「ㄇ」字形,正身 左右均兴建护龙,形成一个维护的院落空间北京的四合院被称为“暖庭”,岭南的三合院被称为“凉庭”功能决定了建筑的形式,建筑也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一层平面图1. 庭院;2.圭形门洞;3.展厅二层平面图 珍品馆平面图,整体造型建筑构思独特,空间造型既与历史文化的内涵结合,又体现了时代特征由于位于广州闹市之中,用地紧凑利用楼前台阶作为闹市到博物馆的环境过渡,建筑立面用整片粗犷石墙浮雕,中间入口为反射玻璃幕墙由1300块红砂岩垒成巨幅浮雕,象征驱逐邪恶和锐意进取的精神[2] ]墓主与汉武帝是同时代的人,在古墓上方新建的一座覆斗形防护棚为仿汉陵封土形式,建筑材料却是钢和玻璃等该建筑造型简洁,无繁琐线条玻璃幕墙、玻璃拱顶及覆斗形玻璃罩的运用,表达着玻璃的通透轻巧及钢结构的钢挺线条所象征的时代感环绕院落布置的方形柱廊及覆斗形玻璃罩的造型,使人又联想到中国古建筑廊院和坡屋顶的特点岭南古建的坡屋顶 现代手法对古元素的诠释 古典院落的廊道 博物馆的廊道同时建筑造型也是古朴、粗狂的,体现着古墓博物馆的性质主馆的体型,除遵循现代主义原则外,同时也考虑到这也是一栋历史纪念性建筑,透过它必须传译出2000多年的的历史文化,因此可以探索中外古典纪念性建筑风格在一定概念层次上的共性,无论是中国的十三王陵还是埃及金字塔或是柬埔寨的吴哥窟都可共用浑厚、沉着、庄重、雄劲这些形容词。
在主馆体型的局部构成,如基座、石阀等,曾回顾过传统基座的重台量阶、汉代的石闕,以至埃及的闕门(PYLON),融合了古代经验而以现代手法表现出来,它的本身只是合理的历史延续性,而不是简单的抄袭[3]埃及金字塔 珍品馆的陵墓氛围展馆主要采用天然光,顶光棚用现代建筑的抽象几何形体,如展馆的半圆筒形,墓室的覆斗形,以及计划中扩建展室的金字塔形等,这些局部的古典体形,通过运用现代造型的形态处理,既能表达一定内涵的象征意义,又构成清晰的意象材料及其他另外,在选材方面也作了一些地方特征的推敲,使地区的差异性作为主题风格表现构成的一部分建筑外墙及雕塑均选用广东东莞所产的红砂岩由于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四季不明显,受季风、台风的影响较重,所以岩石经风化后形成深厚的红色风化壳这种地方材料不仅与古墓内部用材的员感、色彩相同,还赋于建筑鲜明的地方性和引夕注目的色彩效果在陈列馆与珍宝馆红砂岩的外墙面上刻有大面积的浅浮雕,浅浮雕的造型环材于古墓的出土文物陈列馆前的一对红砂关石狮子也是与中国北方狮子不同的南狮形象,这些细部处理使建筑更加具有岭南传统文化的今质 外墙大面积的浅浮雕 红砂关石狮子这座建筑,以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通过代表新科技的晶亮闪烁的玻璃采光顶以及浓烈的红砂岩之间的强烈对比,取得了令人叹服的艺术效果。
这种以质朴的材料和暗示着永恒与力量的几何形体来表另具有历史意义的博物馆建筑,更是建筑创作思想的一次飞跃,是对旧有博物馆设计模式的一种突破思考在这个建筑形式和思想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着全球国际化的城市面貌,我们在感慨现代科技赋予新建筑活力的同时,我们也在渐渐失去了一个民族的特性.当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时,无法说出这个城市的名字是可悲的,因为它被新建筑覆盖了它悠久的历史面貌,它只是新时代的又一个复制品因此我们有责任做自己的建筑说到中国,人常常想到的是四合院以及故宫之类的印象,而也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岭南建筑很少能登上世界的舞台,身为岭南人,我觉得有义务去弘扬岭南文化,它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虽然现在生活的方式与古有了很大的差异,但是很多古人积累的建筑文化很值得学习古建筑的形式、空间布局、建筑材质等等都反应着岭南的地理气候以及风土人情,正是现代建筑所缺少的学习岭南建筑中的神而非形,并把其精髓巧妙运用到实践当中,是整个职业生涯所需努力的方向 引注:[1]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规划与设计,莫伯治,何镜堂等,原载《建筑学报》1991年第8期[2]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研究院[3]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规划与设计,莫伯治,何镜堂等,原载《建筑学报》1991年第8期。
参考文献:1.西汉南越王喜博物馆规划与设计,莫伯治,何镜堂等,原载《建筑学报》1991年第8期2.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中国优秀作品选录》3.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THE MUSEUN OF THE TOMB OF PRINCE NAYUE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中外建筑》4.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研究院 200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