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作者的诤友读者的良友.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tang****xu2
  • 文档编号:162117127
  • 上传时间:2021-01-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32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作者的净友 读者的良友关键词:沈从文文学批评作者读者摘要:沈从文在文学批评活动中处处渗 透着自己的真诚人格,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不以个人爱憎为作品估价, 始终与批评对象 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以一种平和、冷静、宽 容、旷达的心态评析批评对象,表现了他尊 重历史、尊重文学规律的科学态度他的文 学批评沟通了作者与读者间的间隔, 缩短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对作者言他是一个净友, 对读者言他是一个良友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的科学评价, 不是单 纯的审美享受,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捧之上天”或“按之入地”都不符合促进创作、引导接受的批评目的鲁迅说:“批 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 益①成仿吾也指出:“像真的文艺作品 必有作者的人格在背后支持一般,真的文艺 批评必有批评者的人格在背后他对他的对 象,也像创作者对于一切的现象一般是很公 允而沉着的②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就是这 样,处处渗透着自己的真诚人格 他说:“我 的文章没有什么惊人的地方,但每一句话必 求其合理且比较接近事实文章若毫无可取 处,至少还不缺少’诚实③解读沈从 文的批评文本,这确实是一个诚实的自我评 价沈从文客观公正的批评态度首先表现 在他对批评对象一视同仁,无论是名家名作 还是出自新人之手的作品,不论关系亲疏, 都能不囿于私情,不偏于己见,是其所是, 非其所非。

      他认为:文学批评“最需要避免 私人爱憎和人事拘牵”他评论过的现代作 家有四十多位,剖析这些批评文章,我们可 以看出:他的确努力地超越了社会思潮的变 幻、党派思想的纷争、个人名利的得失等等 羁绊,始终与批评对象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以一种平和、冷静、宽容、旷达的心态研究 评析批评对象这是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可贵 之处众所周知,沈从文早年与鲁迅有过误 会,而且与包括鲁迅在内的一些左翼作家的 论战曾经在文坛上引起轩然大波 但沈从文并没有心存芥蒂他这样评价鲁迅对中国现 代文学的伟大贡献:几个先驱者工作中,具有实证性及奠基 性的成就,鲁迅先生的贡献,实明确而永久C 分别说来,有三方面特别值得记忆和敬视:一、 于古文学的爬梳整理工作,不作章 句之儒,能把握大处二、 于否定现实社会工作,一支笔锋利 如刀,用在杂文方面,能直中民族中虚伪, 自大,空疏,堕落,依赖,因循种种弱点的 要害强烈憎恶中复一贯有深刻悲悯浸润流 注三、 于乡土文学的发朝,作为领路者, 使新作家群的笔,从教条观念拘束中脱出, 贴近土地,挹取滋养,新文学的发展,进入 一新的领域,而描写土地人民成为近二十年 文学主流至于对工作的诚恳,对人的诚恳,一切 素朴无华性格,尤足为后来者示范取法。

      ④显然,政治立场的不同与思想的分野, 并没有影响到沈从文对鲁迅艺术的批评和 评价对于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作家, 如郁达夫、 冯文炳、俞平伯、朱湘等,沈从文在评价他 们时,也是标准一贯,不护短,不阿谀过誉 冯文炳是“京派”同仁和文学前辈,在〈〈论 冯文炳》中沈从文虽然对冯文炳的“文学趣 味”和独特的“文体风格”给予高度赞扬, 但也对冯文炳后期“趣味的恶化”一一不 庄重的文体给予严厉批评,指出:“代替这 作者过去优美文体显示一新型的只是畸形 的姿态一事了”以至于长篇〈〈莫须有先生 传》“把文字发展到不庄重的放肆情形下, 是完全失败了的一个创作”郁达夫可称是 沈从文的恩人和导师, 生活和写作上对沈的 帮助都很大但这没有影响沈从文对他客观 的评价:“取向前姿势,而有希望向前,能 理解性苦闷以外的苦闷, 用有风度的文字表 现出来,是郁达夫"他肯定郁达夫对“表 现自我”这种方法的把持不松手,因而其创 作也取得了 “忠于自己”的最纯净的成就 但他指出,郁达夫的风格缺少变化,只顾展 示个人苦闷而与时代逐渐脱节,因而读者“并没有在〈〈沉沦》作者其他作品中得到新的感动力中国现代文学是“工具重造”和“工 具重用”的成果,它较多地吸收了外国文学 的养分,经历了一个从初创到成熟的过程。

      而沈从文所评价的又大多是新文学前十年 特别是五四时期的作品, 这就面临着一个怎 样站在“今天”的视角看待过去作家的业 绩的问题,沈从文没有厚“今”薄“古”, 而是“注意到作者作品与他那时代一般情 形”,“就人与时代与作品加以综合,给它 一个说明,一种解释”⑤,即用历史的眼光 评价过去作家的业绩沈从文在他的长篇评 论文章〈〈论中国现代创作小说》中,高度评 价新文学先驱者们在创作上的努力,对于贬 低新文学初期成就的言论给予批驳虽然沈 从文也承认,“第一期的创作同诗歌一样, 若不能说是’吓人的单纯便应当说那是非常朴素’在文字方面,与一个篇章中 表示的欲望,所取的手段方面,都朴素简略, 缺少修饰,显得匆促草率但是,“用十 年后的标准说’中国第一期国语文学, 是不值得一道,而当时人生文学不过一种绅士的 人道主义观,这态度也十分软弱’,那么指 责是不行的他指出:初期的文学,“虽 然幼稚,但却明朗健康”,“对一切制度的 怀疑,对习惯的抗议,莫不出之以最英雄的 姿态”,“我们若不疏忽时代,在另外那个 时代里,可以说他们所有的努力,是较之目 前以翻译创作为穿衣吃饭的作家们,还值得 尊敬与感谢的⑥用历时性的眼光看,新文学初期产生的 汪敬熙的《雪夜》,算不上“好作品”,却 是“当时的一本作品”,“这本书,告给我 们的,是那个时代一个青年守着当时的文学 信仰,忠实的诚恳的写成的一本书。

      ⑦同 样,杨振声的《玉君》,在当时的文学背景 下,也不失为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它“描 写乡村动静,声音与颜色,作者的文字,优 美动人处,实为当时长篇新作品所不 及’’“故这本书不单是在过去给人以最深 印象,在目下,它仍然是一本可读的书”⑧ 沈从文这种尊重历史、尊重文学规律的公正 态度,不仅有利于总结艺术经验,也是令人 信服的诚然早期的新文学创作,大多是一些粗浅的尝试性的作品, 艺术水准普遍不高, 但是这些作品以强烈的启蒙意识、 浓郁的感伤情怀和大胆的艺术探求精神,支持或呼应 了文学革命和白话文学运动, 为二十年代初 中期的新文学繁荣奠定了创作基调, 怎么能以这探索阶段的幼稚来抹杀开路者的箪路 蓝缕之功呢?沈从文不仅是一位作家、批评家,而且 负责〈〈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文艺副刊 的编辑工作多年他不是为了玉成自己批评 家的名声,而始终是为了创作,为了读者, 始终带着对创作的深刻体验和对读者的高 度责任感,从事文学批评活动的关于自己 写评论文章的动机,沈从文在〈〈论中国现代 创作小说》的长论中开宗明义:“我不在告 诉你们买一本书或不买某一本书……这里 我将说到的,是什么作者,在他那个时代里, 如何用他的作品与读者见面,他的作品有了 什么影响,所代表的是一种什么倾向,在文 学技术上,这作者的作品的得失 我告诉你是明白那些已经买来的书, 如何用不同的 态度去认识,去理解,去鉴赏,却不劝你们 去买某一个人的作品,或烧某一个人的书。

      买来的不必烧去,预备买的却可以小心一点, 较从容地选择一下显然,沈从文试图在 泛滥的商业炒作气氛中为读者作一廓清迷 雾的工作,帮助读者正确地认识当时的新文 学作品他曾经抨击两种误导读者的文学批 评家:“一为与商人或一群一党同鼻孔出气 的雇佣御用批评家,一为胡乱读了两本批评 书籍瞎说八道的说谎者前者领导青年读书, 后者领导青年不读书 ”⑨这一是一非, 表现了沈从文独特的批评观:批评家有将优 秀作品推向读者大众的责任,批评家不是“传道师”,而是艺术王国的“导游”,批 评的工作是庄严的沈从文不是一位钻进象牙之塔的唯美 主义者,他有很强的社会洞察力对于时代 发展影响读者的阅读趣味, 常常能够准确把 握,从而分析某些作品成功或流行的原因 鲁迅的〈〈呐喊》〈〈彷徨》之所以成功,沈从 文认为,当时“人生文学”的壮潮强化了作 家的时代责任感,凝铸了他们时代的创作动 机,但大多数作家却因此而“拘束了他们的方向,都无从概括读者的兴味”,因为“作 者许可有一个高尚尊严的企图,而读者却需 要一个诙谐美丽的故事,一些作者都只注意 自己’作品忘了 ’读者”就在这里, 鲁迅获得了成功他“恰恰给了一些读者所 能接受的东西,一种精神的粮食;按照年轻 人胃口所喜悦而着手烹炒”, "〈〈故乡》〈〈社戏》给年轻人展览了一幅乡村的风景画在眼 前。

      使各人皆从自己回想中去印证”⑩他 评闻一多的〈〈死水》,“仔细的敏感的神经, 从小小人事上,作小小的接触,于是微带夸 张或微带忧郁,写成诗歌,这样的诗歌才是 合乎1920年来中国读者心情的诗歌”而 焦菊隐的诗歌具有“易于为读者所接受的 平常风格”,因而得到了 “极多的读者” 因为这些诗歌合乎当年青年男女学生的欣 赏趣味沈从文这样重视读者审美全体性的 眼光,在以往的评论中并不多见沈从文不仅能准确把握读者群众的趣 味,而且还常常通过分析作品对读者兴趣的 影响,批评作家迎合读者不良趣味和“抢读 者”的现象他批评张资平“写年轻人极于想明白而且永远不发生厌倦的恋爱故事”, 用“官能的挑逗”“凑巧的遇合”, 写“平常心灵上的平常悲剧”,给了年轻人兴奋和 满足,因而得到的“大众”比鲁迅作品还多年轻读者,从张资平作品中,是容易得到 一种官能抽象的满足, 这本能的向下发泄的 兴味”从而“使中国新芽初生的文学态度 与倾向,皆由热诚崇高的企望,转入低级趣 味的培养” {11}同样,沈从文对于三十年 代文坛上作家利用创作以外的手段“抢读 者”的现象也十分不满他认为一个作家自 然需要读者,需要多数读者也是人之常情, 但“一个人生命若没有深度,思想上无深度 可言,虽然捉住题目,应制似的产生作品, 因缘时会,作伪售巧,一时之间得到多数读 者,这种人的成就,是会受时间来清算,不 可免要随生随灭的” {12}。

      沈从文夫子自道:“我的理想是慢慢的写,慢慢地求进步,目 前无读者,无出路,不足介意我只希望好 好写三十年,到二十世纪末还有读者,读者 如不能从我作品取得做人气概,至少还可望 从我作品取得一点做文章技巧” {13}现代 文学史已经证明,哪些应该存在,哪些应该 消失,沈从文的作品早已名扬海内外,而曾 经红极一时的某些作家作品却无人问津了, 时间老人真是最公正的批评家①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M],鲁迅全 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14.② 成仿吾.批评与批评家[M].成仿吾文 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178.③⑤⑨沈从文.《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 题记[M].沈从文文集.第^一卷.广州:花城 出版社,1984,35,35,36.④沈从文.学鲁迅[M].沈从文文集.第H^一卷.广外I :花城出版社,1984,232-233.⑥⑦⑧⑩(11}沈从文.论中国现代创作 小说[M].沈从文选集.第五卷.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83,359,360,375,358,367.(12}沈从文.给一个军人[M].沈从文选 集.第五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53.(13}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M].沈从 文选集.第五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26.。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