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doc
6页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宋濂嗜学宋濂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1]古今异义1)“走送之”中的“走”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__________2)“余幼时即嗜学”中的“余”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__________[2]“余幼时即嗜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找出能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句子,用“ ”画出来[4]这个故事是怎样描述宋濂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欧阳修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⑤,下笔已如成人注释)①孤:小时候死了父亲。
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荻(dí):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像苇叶,秋天开紫花④闾(lǘ) 里:乡里⑤文字:文章[1]“家贫无资”的“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当这个字表示“供给;提供”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_________[2]“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意思是( )A.他从小时候开始写诗歌文章时,个子就和大人一样高了B.他从小时候起开始写诗歌文章,下笔就和大人一样镇静了C.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水平已经和大人一样高了[3]选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写欧阳修苦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苦读的故事呢?给大家介绍一下吧3. 课内精彩阅读炎帝之少女,名曰(rì yuē)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 ruò)而不返(fǎn fān),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1]用“√”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下列词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请你选一选,填一填溺而不返(______) 堙于东海(______)A 喜悦 B 仇恨 C 悲伤 D 感激[3]因为______________,所以她化为精卫要填海。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4]说说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 读文言文《囊萤夜读》,完成练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2]给下列词句选择正确的解释1)囊萤(______)A.用口袋装萤火虫B.装在口袋里的萤火虫2)练囊(______)A.练习用袋子B.白色薄绢做的口袋3)家贫不常得油A.(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B.(车胤)家境贫寒,家里没有油吃[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2)以夜继日焉[4]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王育苦学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③,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选文有删改)(注)①豕(shi):猪②鬻(yù):卖[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育常有暇拾薪(空闲,没有事的时候)B.闻而嘉之(用鼻子嗅)C.育遂博通经史(于是,就)[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3]王育的“苦学”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上[4]郭子敬赞赏王育是因为( )A.王育是个孤儿,家里很贫穷,小小年纪就给人放牧B.王育收集柴草,用卖柴草的钱,请人帮他抄书C.王育丢了牲畜,想卖身偿还雇主的损失6. 课内阅读胤恭勤不倦,________________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____________焉[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__________》[2]按原文内容填空[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胤恭勤不倦2)家贫不常得油[4]文中车胤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5]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7. 阅读《囊萤夜读》选段,回答问题胤恭勤不倦,_______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_____以照书,以夜继日焉[1]把文章补充完整[2]翻译:胤恭勤不倦[3]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有关读书的故事?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8. 阅读理解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列词语1)方_________________ (2)感_________________(3)意_________________ (4)还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子中“卒”的意义1)还卒业 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未成,弃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阅读理解衡①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注释)①衡:匡衡,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②逮:到,及③映:照耀[1]借助注释读懂这个成语故事,并写出它的题目:_______________[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穿壁”的意思是“在墙上穿一个洞”2)第二句中的“其光”,联系上下文,指的是“匡衡家里的烛光”3)第二句中“之”是指“书”[3]这个故事中的匡衡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古文练习。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以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注释:匡衡:西汉经学家博览群书,擅长解说《诗经》不逮:烛光照不到逮,到,及壁:墙壁引:引来[1]根据古文内容,写出加点字的意思衡乃穿壁以引其光[2]根据注释,说说划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我们能从中体会到匡衡_________的品质11. 阅读平台: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有一位国王 , 性情暴烈 , 冷酷无情 , 对他的子民从来都不会施以温情和关爱 . 说来也奇怪 , 他的国家所在的地方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 寒风凛冽 , 冰天冻地 , 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姹紫嫣红的春色和美丽清新的绿意 . 他十分渴望春天光临他的国家 , 于是他花了很多钱财祭祀拜神 , 请求春天的到来 , 但都没能如愿 .有一天 , 一位穿着破烂 , 疲惫不堪的少女来到皇宫门前 . 她找到国王 , 恳求他给她一些食物和一个睡觉的地方 , 她实在太饿太累了 . 但冷漠的国王 , 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 , 他请求春天的到来也不是为了他的臣民 , 而是为了他自己能更好地到处游山玩水 . 他面无表情地叫卫兵把少女从门前赶走 .可怜的少女冒着肆虐的严寒走进了一片森林 , 森林中除了积雪之外 , 就是凛冽的寒风 . 就在少女绝望之时 , 她看见一座小屋 , 她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敲开了小屋的门 . 门开了 , 一位厚道的守林老人急忙把她扶了进去 , 让她躺在暖和的火炉边 , 给她盖上厚厚的毛皮毯子 , 然后用仅剩下的面粉为少女做了面包还有热汤 . 然而当老人把面包和热汤端到少女面前 , 却发现她已经死去了 . 老人一阵难过 , 为一个年轻美丽的生命 . 他在森林中挖开积雪 , 把少女埋进去 , 并把没吃的面包 . 热汤和盖过的毯子也一起放进去 . 老人想 , 但愿那位姑娘在地底下能得到温暖和食物 . 第二天早晨 , 奇迹出现了 , 尽管其它地方还是寒冷和冰雪 , 但在少女的坟墓上及周围 , 却开放出了各色各样美丽的鲜花 , 长出了绿意盎然的小草 , 飘扬着温暖 , 弥漫着清新 .原来 , 那少女便是春天 .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里 , 静静地等待我们去把她种植 , 施肥 . 耕耘和护理 , 只要我们善待生活 , 珍惜生命 , 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 那么春天就会永远属于我们 , 幸福也期待着我们去收获 . 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 , 或者多么晚 .也许这样静静等待着我们的 , 不仅仅是春天!(1)读了这个童话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 , 用自己的话给他们各写一句话。
国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给予是快乐的 , 给予别人自己才能有收获 , 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想一想 , 并合小伙伴们一起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比较阅读两篇小古文,回答问题一)精卫填海炎帝之少(shào shǎo)女,名曰(yuē rì)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 ruò)而不返,故为(wèi wéi)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二)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2]读句子,选择合适的停顿,画上“√”①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②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下列每组句子中带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常衔西山之木石 诸儿竞走取之 B.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C.夸父与日逐走 诸儿竞走取之 D.树在道边而多子 道渴而死[4]读课文,照样子填一填能表达故事经过的关键动词。
——(溺)——(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