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询简史.doc
10页第二章 心理征询发展简史心理征询作为一门科学、一种技术、一种职业,其诞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结识的不断深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节 国内心理征询发展简史 纵观国内心理征询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状况,从总体上说,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分化不很明显,两者基本上是互相渗入、互相重叠、共同发展的,彼此之间并未有严格的辨别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状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如下的心理征询发展史事实上也就是国内心理治疗的发展史 在新中国成立此前,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开展比较零散,虽然在职业指引、心理测量等方面开展过某些工作,但它们并不属于当今所说的心理征询与心理治疗的主流,并且也未形成较大的规模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事业既有曲折、停滞,也有兴旺、发展 钟友彬1991年根据对国内公开刊登研究论文的记录分析,把国内心理征询与心理治疗的发展分为:空白阶段(1949年此前和1949~1978年之间)、准备阶段(1979~1985年)和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0年)[1] 钱铭怡将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的发展划分为4个不同阶段:启动阶段(1949~1965年)、空白阶段(1966~1977年)、准备阶段(1978~1986年)、初步发展阶段(1987年后来)[2][3]。
现根据钱铭怡的观点,对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的发展历史作一简要简介 一、启动阶段(1949~1965年) 在这一阶段中只有少部分专业人员进行了零散的心理治疗工作在此阶段影响最大的工作为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神经衰弱的迅速综合治疗1958至1959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医学心理组、北京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和北京大学卫生院及心理学系合伙,一方面在北京大学对患神经衰弱的学生们进行了迅速综合治疗,而后治疗对象扩展到工人、军队干部和门诊病人这种疗法综合了医学治疗、体育锻炼(如学习太极拳、气功、跑步等)、专项讲座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以巴甫洛夫学说来解释神经衰弱的病因,以解释、鼓励、规定和支持等方式对病人进行治疗从所刊登的许多文章和研究报告看,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4-7]后来又将这一疗法应用于精神分裂症、高血压及慢性病中,同样获得了较好的疗效[8-10]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心天将此法作了总结和提炼,称之为“悟践疗法”[11] 二、空白阶段(1966~1977年)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心理学被斥为伪科学,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更是处在被批判的地位,当时思想政治工作替代了一切,因此在1966~1977年,这一阶段几乎没有一篇心理学文章或一本心理学著述刊登,故称之为空白阶段。
此阶段,很值得一提的是钟友彬等人从70年代中期开始,运用业余时间秘密尝试采用心理分析疗法对某些神经症患者进行治疗为此后钟友彬创立结识领悟心理疗法奠定了一定的基本 三、准备阶段(1978~1986年) 这一时期有关怀理征询和心理治疗的文章开始在专业杂志上刊登,虽然刊登的数量不多,但毕竟有了一种好的开端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西方出名心理治疗家的著作,如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霍妮等人的著作 1979年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一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积极组织医学心理学学术会议,在每次学术会议上均有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临床报告、经验交流和研究探讨,这对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在全国范畴内的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这一阶段,多种不同形式的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讲习班、培训班开始在全国某些都市和地区陆续浮现,这些讲习班、培训班大多属于启蒙性质,传授内容多为某些治疗(如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巧,且时间较短,但它为国内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事业培养了初级的人才,为她们后来进一步学习与实践打下了基本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某些精神病院和综合性医院精神科开始设立心理征询门诊,开展临床心理征询与治疗工作,三级甲等医院的评估条件之一是设立临床心理科;上海、北京的某些高校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征询工作。
从整体看,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开展还不够普及,所采用的征询和治疗措施较少(多为支持性疗法和行为疗法),且征询和治疗的水平也有限,但仍在心理学界、精神病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本个别有识之士如钟友彬、鲁龙光等已开始进行所谓心理治疗中国化的努力,她们不断摸索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心理分析、疏导的治疗措施 四、初步发展阶段(1987年至今) 1987年后来,国内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事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其重要标志是: 1.公开刊登的有关怀理征询和治疗的论著在数量和质量上较之此前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数量方面,钟友彬对1990年此前国内公开刊登的文章进行了记录分析,成果表白1987年刊登的文章数量初次超过了10篇,后来连年递增,至1990年达到20篇[12]钱铭怡曾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和《健康心理学杂志》这三种专业杂志中的文章进行过记录,1994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浮现刊登数量的高峰[13] 在质量方面,能昌华等对1982~1994年国内专业杂志中刊登的心理治疗文章的类型进行过记录,在这些文章中最多的是个案报告及案例观测,对照研究文章仅29篇[14]。
而钱铭怡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这两本专业杂志1998年刊登的有关怀理治疗的文章的记录发现,仅这两本杂志在这一年中刊登的研究论文已超过1982~1994年共的半数以上(对照研究文章总数为16篇)[15]这一数字反映了国内心理征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工作者水平的提高及研究工作的深化 除了上述状况之外,专业杂志所刊登的文章的主题与内容的变化也反映了这一领域新的进展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有对心理征询与治疗的关系及其性质的讨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来开始浮现对心理治疗中影响疗效和治疗变化的因素等讨论的论文此类文章的浮现表白国内心理征询和治疗者的工作日趋进一步与成熟 此外,1987年后来除了不断有国外心理治疗名著被翻译出版外,由国内专家自己著述及编著的心理征询与治疗著作也陆续问世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钟友彬所著的《中国心理分析——结识领悟心理疗法》、鲁龙光所著的《疏导心理疗法》和许又新所著的《神经症》等 2.专业培训和管理逐渐规范 从1987年至今,心理征询与心理治疗事业在国内已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由于许多从业人员只受过很少时间的训练或者只受过某一有关学科(如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的训练,因此在征询和治疗活动中遇到诸多困难。
针对训练局限性的问题,国内专业领域已做了多方努力这种努力体目前三个层面上: (1)在大学心理学系对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心理征询和治疗方面的培训,涉及进行课堂理论学习、案例讨论及临床实习等; (2)进行心理治疗研究生研究生班课程的培训; (3)对在职人员进行持续的心理治疗培训,如中德高档心理治疗师持续培训项目所进行的工作,该项目的特点是:在三年时间内每年两次集训,以欧洲心理治疗培训的原则进行教学 此外,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1993年颁布了《卫生系统心理征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16],同年,中国心理学会制定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17]国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心理征询师国家职业原则》[18],并已颁布试行 3.相继成立了若干全国性的学术组织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1990年11月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下属分支——心理治疗与心理征询专业委员会,1991年初,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的又一分支——大学生心理征询专业委员会成立 中国心理学会于11月成立了心理征询专业委员会(筹)这些组织成立后,积极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交流与合伙研究,组织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培训从业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心理征询与心理治疗事业的发展。
4.心理征询与心理治疗机构大量浮现 这一阶段全国各地都市已普遍在综合性医院建立了心理门诊,在高等院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征询机构,某些都市甚至在条件较好的中小学也配备专职心理征询人员,浮现了专门的心理治疗中心及私人开业的心理门诊 5.心理征询与心理治疗专业期刊相继问世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1987年开办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5年之后,又于1993年开办了《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和《健康心理学杂志》,这三个专业杂志的相继问世,增进了心理卫生领域的信息交流、学术研究、科学普及工作,推动了国内征询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 6.国内专业工作者在将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与国内国情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努力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西方最重要的心理征询与心理治疗学派的理论观点及措施技术均已传入国内,龚耀先、李庆珠对457个开展心理治疗的单位进行调查的成果表白,国内的专业工作者应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措施依次为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支持疗法、心理分析、森田疗法、生物反馈、催眠暗示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和钟友彬的结识领悟疗法[19]钱铭怡觉得,国内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在理论和措施上受到西方不同窗派极大影响的同步,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很大影响,体现出指引式的治疗倾向、整合的治疗倾向、顺应自然的治疗倾向等特点[20]。
目前在国内应用的绝大多数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措施来源于西方由于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与行为、人所遭遇的挫折与困难、人的应付与适应心理问题的方式,也直接影响着心理治疗的理论、模式和具体措施,因此国内的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工作者在应用西方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理论与措施的同步,还面临着如何使之适合于中国的国情的任务近年来,国内的许多心理征询和心理治疗工作者始终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这方面的努力重要表目前两个方面: (1)努力使心理征询与治疗工作与国内的国情,特别是与国内的文化相适应,在此基本上积极发展国内自己的独特治疗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大陆、台湾和香港的专业工作者为此都做出了各自的奉献,其中的诸多成果反映在曾文星主编的《华人的心理与治疗》一书中在国内大陆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钟友彬创立的结识领悟疗法和张亚林、杨德森倡导的道家认知疗法 钟友彬的结识领悟疗法规定病人对她们的症状是以小朋友的思维逻辑和措施解决成年人所遇到的问题这一点达到领悟,从而以成熟的行为模式替代幼稚的行为模式这种解释反映了中国老式的自然观——顺应自然而发展的规定,因而是病人可以并且易于领悟和接受的迄今为止,此疗法已跻身于国内专业人员常用的几种疗法之一。
张亚林、杨德森的道家认知疗法基于中国道家哲学的处世养生之道,并参照现代心理治疗的措施学而创立其治疗规定来访者达到的最高境界是结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她们从1995年开始提出有关观点,并与国内多种单位协同进行临床实践研究,目前研究正在继续进行 (2)整顿和挖掘中国老式思想及医学中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论述和措施 这方面目前有了某些研究报告,但尚未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技术措施,有待此后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第二节 国外心理征询发展简史 现代心理征询的浮现源于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它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一种专门的职业,其专业功能、服务对象和范畴、所运用的原理和措施等,都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和丰富起来的 美国是现代心理征询的发源地,并且也是心理征询业最发达的国家理解美国心理征询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其职业化历程,对于加速推动国内心理征询事业的发展很有启发意义 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引运动、心理测量技术和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被觉得是现代心理征询产生的三个直接本源[21] 现代的专业征询服务最早是由“职业指引之父”帕森斯(F.Parsons)于19率先开展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