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试说.docx
43页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试说明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I. 课程简介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为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普通专科接本科教育实施的一门专业课入学考试课程2. 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的学生应理解或了解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 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3. 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考试题型包括填空( 20 分, 10 个2 分)、不定项选择题( 45 分, 15 个3 分)、名词解释题( 24 分,4个6 分)和简答题(32 分,2个 16 分)、论述题( 29 分,1 个 29 分)。
II. 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 知识范围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与方法论 哲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派别 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哲学的党性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两大哲学思潮2. 考核要求(1) 了解哲学的含义、研究对象2) 掌握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43(3) 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4) 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原因和意义5) 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划分标准6) 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7) 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和缺陷8) 理解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9) 掌握辩证法的历史形态10) 了解哲学的党性原则11) 掌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并能够分辨具体观点12) 了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及其代表人物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1. 知识范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理论品质、 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及其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2. 考核要求(1)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2)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3)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4)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5)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6) 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7)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能够运用这一观点分析现实问题8)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及其理论成果9)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 知识范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2. 考核要求(1) 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2) 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3) 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的方法4) 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5) 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的意义二、物质与世界(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 知识范围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运动 相对静止 时间 空间2. 考核要求:(1) 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2) 了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3) 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4) 掌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 了解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区别和联系6) 掌握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7) 掌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8) 掌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9) 理解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10) 了解时间的含义和特点11) 了解空间的含义和特点12) 掌握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13) 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4) 了解形而上学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错误15) 了解唯心主义在时间、空间问题上的错误16) 了解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错误观点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1. 知识范围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 考核要求(1) 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 掌握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能够运用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说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3) 掌握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能够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说明我国目前放开生育二胎政策的正确性4) 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的错误5) 掌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 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标志就是生产方式所体现的物质性 三) 从物质到意识1. 知识范围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人工智能的实质2. 考核要求(1) 理解意识的起源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 了解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个环节3) 理解劳动对于人的意识产生发展的重大作用4) 了解意识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射活动5) 掌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6) 理解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7) 理解意识的主观性8) 掌握意识的能动性及其具体表现9) 掌握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10) 掌握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方法和途径11) 了解夸大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错误观点 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 知识范围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物质形态的层次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2. 考核要求(1) 了解一元论、二元论的含义2)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3) 掌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并能够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三、实践与世界(一)实践的本质和类型1. 知识范围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类型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2. 考核要求(1) 掌握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2) 理解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没有正确解决实践的本质问题的原因3) 掌握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二)实践的基本结构1. 知识范围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中介 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 用及其实质 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含义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2. 考核要求(1) 了解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的含义2) 了解主体与主观的区别和联系3) 了解客体与客观的区别和联系4) 了解实践主体的类型: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5) 掌握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关系6) 理解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含义7) 掌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并能够分析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原理对于人生的启迪8) 掌握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三个基本环节 能够用实践的运行机制原理说明如何进行实践活动三)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1. 知识范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2. 考核要求(1) 了解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属人世界、人化自然、人类社会的含义。
2) 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3) 理解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4) 理解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四、社会及其基本结构(一)社会的实践本质1. 知识范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社会结构2. 考核要求(1) 了解社会有机体的含义2) 掌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二)社会的经济结构1. 知识范围生产力的含义、特征、构成 先进生产力的含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阶级2. 考核要求(1) 掌握生产力的含义及其特征2) 掌握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3) 了解先进生产力的含义4) 理解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作用5) 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 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含义7) 掌握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8) 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9) 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和功能10) 了解阶级的实质及其划分标准11) 理解阶级的产生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12) 了解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社会范畴13) 理解阶级与等级、阶级与阶层的区别和联系。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1. 知识范围政治结构的含义及其核心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国家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国体 政体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2. 考核要求(1) 掌握上层建筑的含义及构成2) 了解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国家、国体、政体的概念3) 掌握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4) 理解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5) 理解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6) 理解国体和政体的关系7) 理解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四)社会的文化结构1. 知识范围文化的本质及其特点 社会意识 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 文化的功能2. 考核要求(1) 了解文化的含义、本质、特点2) 掌握社会意识的含义3) 掌握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4) 了解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文明、传统的含义5) 掌握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6) 能够运用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7) 能够运用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能动反作用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8) 掌握文化的功能9) 能够运用文化的功能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
五、个人与社会(一)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1. 知识范围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 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 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