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世宗柴荣传.doc
3页后周世宗柴荣传后周世宗柴荣传追随郭威追随郭威 柴荣(921—959) ,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本是郭威内侄,后收为养子生 父柴守礼,是郭威妻子柴氏之兄柴荣生于唐天祐十八年(后梁龙德元年,921)九月二十四日,成年以前就生活在姑父 郭威家里当时郭威见柴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就把家里开支等事交他去管柴荣悉心 经度,曾与一商人一起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茶货,使本不宽裕的家用得到周济,郭 威很赏识他,就把他收为义子柴荣的这一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 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这对于他日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郭威在后汉朝廷中任枢密使时,柴荣被任为左监门卫将军郭威改任天雄军节度使镇 守邺城(今河北大名东北)时,柴荣就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并领有贵州(今广西郁林) 刺史、检校右仆射的头衔郭威带兵去首都开封夺权时,柴荣便留守邺城,他是郭威最为 信任和倚重的心腹广顺元年(951)正月,郭威即位为帝,柴荣被任为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他为政清肃,盗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坏后, 整修和拓宽街道,扩大城市规模,得到吏民好评次年正月,慕容彦超在兖州(今属山东) 起兵反周。
柴荣几次上表请求征讨,郭威也打算用他,但由于枢密使王峻阻挠而未实现 这年底他晋衔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进一步引起王峻的不满,广顺三年(953)正月入朝 觐见郭威后竟不得留京直到王峻被贬逐后,柴荣才被任为开封尹,封晋王 亲征高平亲征高平 显德元年(954)正月,柴荣晋升为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开封尹 兼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从而控制了最高军事指挥权两天后,郭威病死,秘不发丧 过了四天宣布郭威的遗命:“晋王荣可于柩前即位 ”①柴荣即帝位,是为世宗柴荣即帝位不到十天,潞州(今山西长治)方面就传来北汉刘崇举兵南下的消息,柴 荣打算亲征,宰相冯道认为不妥,反复谏阻柴荣则表示自己要学唐太宗,要以泰山压卵 之势击败刘崇经过一番准备,柴荣于三月十一日亲征,十九日即在泽州高平(今属山西) 与北汉契丹联军展开大战交战开始,周军右翼骑兵望风而逃,造成步兵解甲投敌紧要 关头,柴荣“自率亲骑,临阵督战” , “驰骑于阵前,先犯其锋” ,这大大鼓舞了士气, “战 士皆奋命争先” ,很快扭转了局面随着增援部队的到达,周军大胜 “降贼军数千人,所 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 北汉军则“僵尸弃甲,填满山谷” ,刘崇 狼狈逃回太原。
战役结束,柴荣不仅奖赏了有功将士,更从严惩处了作战不力的将校,杀 樊爱能、何徽等 70 余人, “由是骄将堕兵,无不知惧”②有效地整顿了军纪,大大提高 了战斗力,随后的北伐取得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太原城下,后来还是由于契丹军队赶到和 久雨致士卒疲病才撤军南返① 《旧五代史》卷 114《周世宗纪》一② 《旧五代史》卷 114《周世宗纪》一战后,柴荣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指出:“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精锐者 选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虚费 ”于是大规模整编禁军, “躬亲试阅, 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殿前诸班”① “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 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 ”② 振兴百业柴荣关心民间疾苦,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显德二年(955)正月下 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 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诸州,应有陷蕃人户,自蕃界来归业者,五周年内来者,三 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周年来者,三分交还一分;十五周年外来者, 不在交还之限。
”③这些规定促使逃户及早回归和荒弃庄田的开垦利用,大大有利于农村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显德五年(958) ,他读唐朝同州刺史元稹所上的《均田表》后,下诏称赞此表“较当 时之利病,曲尽其情;俾一境之生灵,咸受其赐”①,遂命按表制成《均田图》赐给诸道 节度使、刺史,随后又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②连历代受优待 免纳租税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赋疏浚漕运水路,固然有军事意义,但对水利灌溉和经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显德二年 开始,先后疏浚了胡卢河、汴河、五丈河等, “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③为了增加劳动力和兵源,柴荣于显德二年五月下诏限制寺院的发展:“诸道州府县镇 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 ”④还严格规定出家为僧尼的条 件这一年共废寺院 30336 所,仅保留寺院 2694 所,收效显著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虚心求谏虚心求谏 柴荣的虚心求谏也是很有名的显德二年二月下诏,他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 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 ,因而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
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 这年四月,更下诏明确要求“翰 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 、 《平边策》各一首”①这 种大面积命题对策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他审读后,尤对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先易 后难”的主张最为赏识,并且随即付诸实践① 《五代会要》卷 12《京城诸军》 ② 《旧五代史》卷 114《周世宗纪》一③ 《旧五代史》卷 115《周世宗纪》二① 《五代会要》卷 25《租税》 ② 《旧五代史》卷 118《周世宗纪》五③ 《资治通鉴》卷 294,显德五年三月④ 《旧五代史》卷 115《周世宗纪》二五月,柴荣派向训、王景等西征,不出半年,先后攻取了后蜀的秦(今甘肃天水) 、阶 (今武都东) 、成(今成县) 、凤(今陕西凤县东)等 4 州之地十一月,他派李谷等南征, 围攻南唐寿州(今安徽寿县)等地显德三年初,他亲征寿州,取得正阳(今颍上西南) 之战的胜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今滁县) 、扬(今江苏扬州) 、泰(今属江苏) 、光 (今河南潢川) 、舒(今安徽潜山)等州,但寿州由于南唐将领刘仁赡死守未能攻下显德 四年初,柴荣第二次南征,终于攻下了寿州城。
这年底,他又第三次南征,连取濠(今凤 阳西北) 、泗(今泗县东南) 、楚(今江苏淮安) 、扬等州,到显德五年,南唐李璠遣使求和, 割江淮之间 14 州 60 县土地,并付犒军银 10 万两、绢 10 万匹、钱 10 万贯、茶 50 万斤、 米麦 20 万石并规定今后岁输贡物 10 万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范,而且震慑了 南方各割据势力,为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显德六年(959)三月,柴荣再次北伐取道沧州(今属河北)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 辽境到五月就先后收复瀛(今河间) 、莫(今任丘北) 、易(今易县)3 州和益津(今文 安县境) 、瓦桥(今雄县境) 、淤口(今霸县境)3 关,共计 17 县之地,为五代以来对辽 作战所取得的最大胜利正当柴荣大会诸将,议取幽州(今北京)之时,突然患病,只得班师回到汴京,六月十九日病逝,年仅 39 岁这样,他想为君 30 年, “以十年开拓天下, 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愿望,终于未能实现然而他在位 5 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 为结束割据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所以史评:“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①是有道理 的他确实是五代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① 《旧五代史》卷 115《周世宗纪》二。
① 《旧五代史》卷 119《周世宗纪》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