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广义压缩机能量平衡法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制冷(热)量现场检测与计算、实际额定制冷能效比折算方法.pdf
9页40 附录附录 A A 基于广义压缩机能量平衡法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制冷基于广义压缩机能量平衡法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制冷 (热)量现场(热)量现场检测检测与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法 A.A.1 1 检测检测要求要求 A.A.1 1.1.1 检测的仪器仪表在设置时,不得对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结构产生影响和破 坏,不得对建筑室内外的环境产生影响和破坏 A.A.1 1.2.2 检测期间,设置的仪器仪表不得影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状态, 不得影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正常使用,不得影响用户的正常生产活动 A A. .1 1. .3 3 检测期间,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工况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统一设定, 用户不得随意改变设定状态当多联机空调系统为定频时,检测期间室内外机应 全部开启;当多联机空调系统为变频时,检测期间室内外机开启数量不应低于总 数量 60% A A. .1 1. .4 4 多联机空调系统室内外机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对于 2 台及以下(含 2 台)同型号的室外机组,应至少抽取 1 台; 2 2 对于 3 台及以上(含 3 台)同型号的室外机组,应至少抽取 2 台 A A. .1.1.5 5 检测工况下,应每隔(510)min 读取数据 1 次,连续测量周期宜不小 于 60min。
A A. .1 1. .6 6 检测中使用的仪器仪表应具有法定计量部门出具的有效期内的检定合格 证书、校准证书或检测证书仪器仪表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1 压缩机功率测量的相对误差在5.0%以内; 2 2 多联机空调系统室内机耗电量的相对误差在1.5%以内; 3 3 多联机空调系统室外机耗电量的相对误差在1.5%以内; 4 4 制冷剂质量流量的相对误差在5.0%以内; 5 5 温度测量的绝对误差应在1.0以内; 6 6 压力测量的绝对误差应在1.0%FS 以内; 7 7 空气流动速度测量的相对误差应在10.0%以内; 8 8 空气相对湿度测量的绝对误差应在5.0%以内 A.A.2 2 测试测试方法方法 41 A.A.2 2.1.1 常规热泵型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性能参数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要 求: 1 1 测量的仪器仪表安装位置应符合图 A.2.1 的规定; ()常规热泵型多联机空调系统制冷运行测点位置示意图 1吸气温度;1气液分离器进口温度;2压缩壳体中部温度;2排气温度; 3排气温度;3四通阀 C 端温度;4室外环境温度;5凝汽器出口温度; 6吸气压力;7排气压力;8压缩机功率;9室内机耗电量;10室外机耗电量。
()常规热泵型多联机空调系统制热运行测点位置示意图 1吸气温度;1气液分离器进口温度;2压缩壳体中部温度;2排气温度; 42 3排气温度;3四通阀 E 端温度;4室内机出口总管温度;5室外环境温度; 6吸气压力;7排气压力;8压缩机功率;9室内机耗电量;10室外机耗电量 图图 A A.2.2.1 .1 测量装置应用于常规热泵型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测点位置测量装置应用于常规热泵型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测点位置示意图示意图 2 2 温度传感器宜采用贴附测量方法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可参考现行团体标 准房间空气调节器实际运行性能参数测量规范T/CAS 305 的有关规定当原 温度测点无法设置时,宜按表 A.2.1 的规定参照执行; 表表 A A.2.2.1 .1 多联机空调系统制冷多联机空调系统制冷(热)工况的(热)工况的等效等效测试点位测试点位 系统制冷工况 系统制热工况 测点 原测试点位 等效测试点位 测点 原测试点位 等效测试点位 1 吸气温度 气液分离器进口 温度 1 吸气温度 气液分离器进口 温度 2 压缩机壳体中部 温度 排气温度 2 压缩机壳体中部 温度 排气温度 3 排气温度 四通阀 C 端温度 3 排气温度 四通阀 E 端温度 4 室外环境温度 4 室内机出口总管 温度 5 冷凝器出口温度 5 室外环境温度 3 3 功率传感器应布置在压缩机供电线路上; 4 4 室外机耗电量测量仪表应布置在室外机供电线路上; 5 5 室内机耗电量测量仪表应布置在室内机供电线路上; 6 6 对于能够获取吸气压力和排气压力的空调系统,应利用机组自带的压力 传感器获取压力数据; 7 7 对于无法获取吸气压力和排气压力的空调系统,可在制冷剂充注口、气 管检修阀与液管检修阀处安装压力传感器。
系统制冷运行时,低压侧和高压侧压 力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制冷剂充注口与液管检修阀处;系统制热运行时,低压侧和 高压侧压力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制冷剂充注口与气管检修阀处 A.A.2.22.2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累计制冷量(Qsc)应按下式计算: = 3.6106 (A.2.2-1) , ,, ,, ,in c iu c iou c i EEE (A.2.2-2) 43 , ,,,1 1 = c m ou c ic ic i i EBB (A.2.2-3) 式中 1 W 压缩机功耗, (W) ; loss Q 压缩机壳体散热量, (W) ; 1 h 压缩机吸气工质比焓值, (J/kg) ; 3 h 压缩机排气工质比焓值, (J/kg) ; h5 冷凝器出口工质比焓值, (J/kg) ; ,c i 在制冷测量期内,测量装置第i时间段的连续测量周期, (s) ; c m 在制冷测量期内,测量装置存储数据的总次数, (次) ; , ,in c i E 在制冷测量期内,室内机在第i次连续测量周期内的耗电量(仅 统计制冷与除湿模式下的室内机耗电量) , (kWh) ; , ,u c i E 在制冷测量期内,多联机空调系统在第i次连续测量周期内的耗 电量, (kWh) ; , ,ou c i E 在制冷测量期内,室外机在第i次连续测量周期内的耗电量, (kWh) ; , c i B 在制冷测量期内, 室外机电能表在第i次存储时刻的数值,(kWh) ; , -1c i B 在制冷测量期内,室外机电能表在第1i次存储时刻的数值, (kWh) 。
下标 1、3、5 表示图 A.2.1()中对应的测点位置 A.A.2 2. .3 3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累计制热量(Qsh)应按下式计算: = 3.6106 (A.2.3-1) , ,, ,, ,in h ju h jou h j EEE (A.2.3-2) , ,,,1 1 h m ou h jh jh j j EBB (A.2.3-3) 式中 1 h 压缩机吸气工质比焓值, (J/kg) ; 3 h 压缩机排气工质比焓值, (J/kg) ; 44 h5 冷凝器出口工质比焓值, (J/kg) ; ,h j 在制热测量期内, 测量装置在第j时间段的连续测量周期,(s) ; h m 在制热测量期内,测量装置数据存储的总次数; , ,in h j E 在制热测量期内,机室内机在第j次连续测量周期内的耗电量, (kWh) ; , ,u h j E 在制热测量期内,多联机空调系统在第j次连续测量周期内的 耗电量, (kWh) ; , ,ou h j E 在制热测量期内,室外机在第j次连续测量周期内的耗电量, (kWh) ; ,h j B 在制热测量期内, 室外机电能表在第j次存储时刻的数值,(kWh) ; ,1h j B 在制热测量期内,室外机电能表在第1j 次存储时刻的数值, (kWh) 。
下标 1、3、5 表示图 A.2.1()中对应测点位置 A.A.2 2.4.4 压缩机壳体的散热量(Qloss),包括对流散热量(Qconv)和辐射散热 量(Qrad)两部分,应按下式计算: lossconvrad Q (A.2.4-1) conv,shellshell2air conv () 1000 kAtt Q (A.2.4-1) conv,shell2air 9.40.052()ktt (A.2.4-1) 44 shell2air rad ((273.15) -(273.15) ) 1000 Att Q (A.2.4-1) 式中 loss Q 压缩机壳体散热量, (W) ; Qconv 压缩机壳体的对流散热量, (W) ; Qrad 压缩机壳体的辐射散热量, (W) ; kconv,shell 压缩机壳体与周围环境的对流换热系数,W/(m 2K); tair 压缩机壳体周围环境温度,对于制冷(热)测试的 t4、t5 (); 45 Ashell 压缩机壳体的外表面积,(m 2),主要包括压缩机壳体和 油分离器壳体; Stefan-Boltzmann 辐射常数,5.6710 -8W/(m2K4)。
当压缩机壳体外有保温材料时,压缩机壳体散热量(Qloss)可视为 0公 式中 t2、t4、t5为图 A.2.1 中 2、4、5 测点位置的温度 A.A.2.52.5 带喷射支路热泵型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性能参数的测量,需关闭 喷射支路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及累计制冷(热)量的计算可参考本节内容 46 附录附录 B B 实际额定制冷能效比实际额定制冷能效比((AEERAEER))的折算方法的折算方法 B.0.1 B.0.1 为了使多联机空调系统现场实测的制冷实际额定能效比更加接近标准工 况下的测试数据,已进行能效检查,应对室内外环境干湿球温度、负荷率、配管 长度及室内外机的相对高差等实测数据进行修正折算 本节给出了实际额定制冷 能效比(AEER)的计算方法,制热工况参照执行 B.0.B.0.2 2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现场实测数据修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系统的制冷实际折算额定能效比修正公式应按下式计算: ,,in DBTriiiHinRW TLBLP AEER tAEER t (B.0.2-1) 式中 AEERr(ti) 制冷实际折算能效比, (W/W) ; AEERi(ti) 测试实际能效比, (W/W) ; ti 测试的室外干球温度, () ; in,DBT 室内干球温度修正系数; n,WBT 室内湿球温度修正系数; H 室内外机的相对高差修正系数; L 配管长度修正系数; PLR 室外温度负荷率修正系数。
2 2 室内干球温度修正公式应按下式计算: , 1 1 0.0127 in DBT DBT (B.0.2-2) 式中 in,DBT 室内干球温度修正系数; DBT 测试的室内干球温度, () 3 3 室内湿球温度修正公式应按下式计算: , 1 1 0.0519 in WBT WBT (B.0.2-3) 式中 in,WBT 室内湿球温度修正系数; WBT 测试的室内湿球温度, () 4 4 当实际安装的室外机与室内机相对高差超过 0m 时, 室内外机的相对高差 修正公式应按下式计算: 47 1 1 0.0056 H H (B.0.2-4) 式中 H 室内外机的相对高差修正系数; H 室内外机的实际水平高度差, (m) 5 5 当实际安装的室外机与室内机的配管长度超过 25m 时,配管长度修正公 式应按下式计算: 1 1 0.0016(10) L L (B.0.2-5) 式中 L 配管长度修正系数; L 配管实际长度, (m) 6 6 室外温度负荷率修正公式应按下式计算: PLR=1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