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概念区分.pdf
3页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或现代文学,是 1890 年-1950 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国际文学思潮在纵向上,前承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后接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横向上,包括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意象主义文学和超现实主义文学六个分支流派 文学和艺术思潮 单纯从欧洲文学史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可以看作是 19 世纪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学向唯美主义文学转变、现实主义文学向自然主义文学转变,均形成危机而另谋出路的结果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 是浪漫主义文学随欧洲民族民主革命的低落而蜕变的产物,其继承了浪漫主义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却丧失了浪漫主义的批判与重建精神,遁入象牙塔,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大批现代主义作家,尤以法国象征主义作家为最 而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则是 19 世纪在欧洲盛极一时的现实主义文学蜕变的产物它强调对外界现实的模仿,侧重描绘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决定性影响、病态事物和繁琐细节可以说,自然主义文学作为桥梁连接了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 孕育期(1840 年-1890 年)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远祖。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第一次摒弃浪漫主义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歌颂,转而以愤世嫉俗的态度揭露城市的丑恶和人性的阴暗, 这奠定了后来盛极一时的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创作基调; 而爱伦· 坡则倡导所谓“使灵魂升华的美” ,反自然,反说教,强调形式美和暗示性、音乐性,这些后来都成为现代主义文学中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 然而严格的说, 上述两人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作家, 但他们的理论和创作却是文学史上“现代主义”这一理念的雏形 肇始期(1890 年-1910 年) 19 世纪 90 年代起,法国象征主义文学波及到欧美各国而蔚为一个国际性文学运动,标志着现代主义文学作为西方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思潮而开始 这 20 年间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和作品法国的象征主义继续发展着,产生了马拉美、瓦雷里等成就斐然的诗人;德语国家的表现主义戏剧正式登上国际舞台;爱尔兰出现了自己的“文艺复兴运动” ,其领导人物叶慈是这一时期英语作家中成就最高者在小说创作上, 波兰裔英国作家康拉德的作品已经出现暧昧的现代主义元素, 而法国的普鲁斯特则完成了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 ,成为意识流文学的先驱 早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法国、英国和德国,也波及到欧洲其他国家。
如比利时的法语剧作家梅特林克创作梦幻剧《青鸟》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把法国象征主义引入德语世界;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以其代表作《走向大马士革》奠定了表现主义戏剧鼻祖的地位 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现代主义仍是比较庞杂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仍较暧昧,不如晚期成熟 大多数早期现代主义作家都经历了从其他文学流派转向现代主义的过程, 比如叶芝早年的诗歌具有唯美主义的因素, 感情纤细, 而晚年的作品则彻底转变为纯粹现代主义的抽象化. 鼎盛期(1910 年-1930 年) 这一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纷至沓来,欧美文坛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除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得以继续深入发展外, 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文学、 英美的意象主义文学和法国的超现实主义文学也相继诞生 意识流文学正式成为现代主义文学所有流派中的中流砥柱, 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大师和作品表现主义戏剧跨越德语国家的界限,传入美国 几乎所有最重要的现代派作品都在这一时期问世,如卡夫卡的《变形记》 (1912 年)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 年) 、艾略特的《荒原》 (1922 年) 、奥尼尔的《琼斯皇》 (1922年)等等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英、美、法、德、意各有自己的现代主义流派,而巴黎则是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大本营。
现代主义文学在 1920 年代发展至顶峰 衰退期(1930 年-1950 年) 从 1920 年代开始,由于世界经济恐慌和国际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以及苏联国内的清党扩大化运动,导致国际形势日益复杂起来爆发于 1939 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毁灭了现代作家试图建立战后文艺新秩序的梦想,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在欧洲出现短暂的复苏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一战后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一切建构重新坍塌, 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观、伦理的思考逐渐由“非理性”转向“虚无” ,存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以法国作家萨特和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迅速发展, 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正统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范畴,而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第一个重要分支流派了 尽管这一时期产生过一些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品,如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等,但正统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势已去,开始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取代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 世纪 70-80 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 和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 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 、 “严肃”的对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 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 ,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 ,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作家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欲为的领地,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寻。
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些作品干脆以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形式出现,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在文体上,惯用矛盾(文本中各种因素互相颠覆) 、交替(在文本中,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 、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有意识的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 、短路(运用某些手段使对作品的阐释不得不中断) 、反体裁(破坏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 、话语膨胀(把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纳入主流)等手段,使得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困难重重 发展与主要流派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写作原则和风格出现两种十分不同的趋向, 一是摈弃现代文学的艰深的文学实验,从通俗文学、科幻小说、美国西部小说以及其他一些被看成是亚文学的体裁和作品中汲取养料,试图填平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代表流派包括美国的“垮掉的一代” ,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等另一类则是继续推进现代主义文学实验并超越它,代表流派包括荒诞派戏剧等等 总体上看, 到目前为止共有六个流派可以归入后现代主义范畴 这些流派之间彼此关联不大,但其“反文学” 、 “反理性” 、 “解构”的本质却是相似的。
荒诞派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产生于法国, 而后流行于西方各国, 是存在主义文学在戏剧领域的变体,对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代表人物:欧仁·尤奈斯库、塞缪尔·贝克特、让·热奈、阿瑟·阿达莫夫、哈洛·品特、爱德华·阿尔比等 新小说 1950 年代形成于法国,严格的说只是一个松散的俱乐部式的文学团体,主张打破传统小说模式,进行激进的语言实验,颠覆传统的小说架构总体上影响力不大,基本局限于法国一国 代表人物:娜塔丽·萨洛特、阿兰·罗伯-格里耶、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等 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 是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人, 对社会公认的一切价值都抱有背道而驰的态度,往往以颓废、堕落、犯罪、纵欲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战后美国本土产生的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杰克·克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博罗斯、格雷戈里·柯尔索等 黑色幽默文学 1960-70 年代产生并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受存在主义影响很大,主张用表面上轻松、调侃、玩世不恭的幽默态度来叙述沉郁甚至可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的喜剧效果,是以喜剧形式上演的荒诞的“悲剧” 代表人物:约瑟夫·海勒、小库尔特·冯尼古特、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斯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1930-40 年代形成于拉丁美洲,60 年代以后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诸多世界级文学大师 传统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将拉美土著民族的传统观念和现代化进程融合, 特别注重在作品中引入神秘的荒诞的元素, 却又不违背现实主义原则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但一些欧洲作家的作品也被认为属于魔幻现实主义范畴 代表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阿莱霍·卡彭特尔、胡安·鲁尔弗、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苏联的博加科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