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云南硅行业概况.docx

44页
  • 卖家[上传人]:刘****2
  • 文档编号:341220514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6.21K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云南硅行业概况紧抓全国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利时机,发挥云南绿色能源优势,以打造国内领先的硅产业链为核心,以优先补齐硅光伏产业链、着力构建硅化工产业链、大力培育硅电子产业链、加快拓展光伏应用产业链、不断增强研发创新能力为主线,高质量发展绿色硅产业,打造光伏之都到2025年,力争全省多晶硅产能达到20万吨,单晶硅棒产能达到200GW,单晶硅片产能达到200GW,电池片产能达到70GW,组件产能达到30GW,有机硅单体产能达到120万吨,绿色硅全产业链工业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1、优先补齐硅光伏产业链依托曲靖经开区、禄丰产业园区、保山产业园区、华坪产业园区等,打造绿色硅光伏产业基地积极引进下游光伏组件、太阳能电池等生产企业,构建完善光伏级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硅光伏产业链,在省内建立配套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做强做大硅光伏制造产业充分利用全省光伏组件等产能优势,探索发展光伏+5G通信、光伏+储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光伏+建筑、光伏+制氢等多元化新应用场景,着力构建绿色能源—绿色硅光伏组件—绿色光伏应用循环经济产业链,进一步打响绿色能源牌2、着力构建硅化工产业链依托曲靖高新区、昭阳经开区、保山产业园区等,建设绿色硅化工产业基地,打造以有机硅单体为基础,硅烷、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白炭黑等下游产品为延伸的绿色硅化工产业链。

      3、大力培育硅电子产业链依托昆明高新区、曲靖经开区、昆明经开区等,发展以电子级多晶硅、单晶硅和碳化硅制备技术开发和量产为核心的硅电子产业,打造绿色硅电子产业链4、不断增强硅产业研发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绿色硅产业研发创新体系不断深化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和知名企业的技术合作,积极引进高水平专家和团队,组建绿色硅产业研究院,建设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持续推进硅光伏、硅化工、硅电子等领域的研发创新与技术攻关,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一、 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紧扣全省制造业整体布局和各州、市产业发展定位,推动园区优化提升和提质增效,着力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完善园区管理机制、提升园区功能配套、加强园区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一)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产业规划,推动各地制造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共享共赢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围绕一核、一圈、一带、多点产业园区空间规划,紧扣各州、市产业发展定位,建立健全以园区发展规划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产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规划、投融资方案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为支撑的1+1+N的开发区规划体系,指导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坚持一以贯之抓落实,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为方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深入推进园区产业布局优化提升,加快构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园区发展格局到2025年,力争打造形成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园区12个、超2000亿元园区5个、超5000亿元园区2个二)完善园区管理机制以提升园区的综合效能为核心,以健全园区管理机制、创新园区运营模式、完善园区监测考核体系为主线,推进园区管理机制提升,推动各部门分工合作、高效协同探索园区多元化开发模式,创新园区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和公共服务建立完善全省统一的园区统计体系和报送制度,加强园区产业发展情况监测分析,加强园区的分类考核评价与动态管理三)提升园区功能配套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园区与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与园区产业发展适应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园区建设,支持园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打造5G精品示范网络和5G+应用场景,加快推动园区骨干通信网络、数据中心、计算平台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园区交通、能源、电力、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与城市的衔接配套、共建共享。

      四)加强园区创新载体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完善园区科技创新平台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园区集聚创新要素能力,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引领区加快在合金铝、稀贵金属新材料、节能减排、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高水平建设云南实验室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卷烟及配套、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加快布局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积极培育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推动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研发设计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园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共建科研基地,共同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推动产教融合着力提升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和培育后备库,打造一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鼓励园区实施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计划引导金融机构在园区设立科技金融分支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园区设立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区等加快创建昆曲玉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五)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三线一单约束,完善绿色发展机制,推动园区向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转型,支撑构建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推动园区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散乱污企业处置,依法依规采取关停取缔、限期搬迁、停产整治等方式分类施治优化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新产品促进园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强化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控和综合利用,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创建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园区二、 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全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交通枢纽、国际数字枢纽、国际能源枢纽、国际物流枢纽、高质量开放合作平台、全方位交流合作机制,努力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间战略纽带的规划部署,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优化全省制造业整体布局,强化各州、市产业定位,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高质量构建开放合作平台,高水平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三、 取得成效1、规模总量持续增长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4044.5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457.96亿元,工业增加值总量全国排名从第23位上升至第19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8%,位列全国第一梯队,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从十二五末的2919.81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4012.9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6.6%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十二五末的7899.42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1816.9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8.4%2、综合效益日益向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9829.69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4548.80亿元,年均增长8.2%,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7722.75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1836.65亿元,年均增长8.9%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从十二五末的465.53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005.44亿元,年均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利润总额从十二五末的322.91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820.86亿元,年均增长20.5%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十二五末的41.96万元/人增长至十三五末的66.73万元/人,年均增长9.7%规模以上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由2015年的211.03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89.28亿元,亏损企业数量占比下降4.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及亏损总额逐渐收窄3、工业结构更趋优化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三大工业门类比由十二五末的8.1∶77.8∶14.1调整为十三五末的6.5∶80.5∶13.0,制造业占比提高2.7个百分点。

      非烟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从54.2%提高到63.5%,占比明显提高石油化工产业取得突破,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建成投产,填补省内成品油生产空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大幅增长,智能终端、平板电脑、柔性显示器、机器人等实现云南造,航天科工、浪潮等国产计算机相继在云南下线,国产计算机总产能突破百万台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新能源乘用车实现从无到有的标志性突破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增长,疫苗批签量达到全国的15%,位居全国第一,现代中药及化学药领域涌现出一批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位的产品绿色制造取得积极进展,绿色铝、绿色硅工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逐步成为云南制造新优势4、园区实力稳步提升全省新增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13个,累计建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1个全省158个开发区优化提升为64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6个,省级开发区48个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9078.43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7961.31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五华科技产业园、安宁产业园区等5个园区突破1000亿元,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突破2000亿元。

      5、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别从2016年的462家、343家、1645.81亿元、465.03亿元,增至2020年的539家、540家、2587.71亿元、1008.86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9%、12%、12%、21.4%截至2020年,全省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5个、国家重点试验室6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云内动力柴油机缸体缸盖智能制造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中国铁建高新装备TX—100铁路道床吸污车荣获西南地区首个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6、智能制造深入推进全省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贯标、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项目为引领,推动制造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取得成效全省参与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的企业从75家增至2629家,排名从全国第31位跃至第16位全省制造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0.8%,实现网络化协同制造的企业比例达到7.7%,智能制造就绪率达到4.9%,企业智能融合发展步伐逐步加快。

      昆钢全流程智能化炼钢、龙津药业注射用冻干粉针剂智能工厂建设等73个项目取得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认定,云内动力柴油机缸体缸盖智能制造、昆药集团天然植物药提取智能制造等项目取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认定7、绿色集约成效显现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54.5%培育形成云南省清洁生产合格企业66家,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42个、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3家、绿色工厂25家、绿色园区5个;神威施普瑞等5家企业取得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支持,驰宏锌锗等10家企业入选全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昆明经开区列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安宁、东川、兰坪、个旧列入国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以水电、风电、太阳能等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省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达到84%、绿色发电量占比达到92%、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占比达到97%、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6%,4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四、 面临形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制造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增强窗口期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