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成中医大金匮要略重点整理.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442577597
  • 上传时间:2022-12-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86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名词解释—1•痉病:是由于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的一类病证2. 湿病:由于外感湿邪,兼风或夹寒,侵犯肌表,痹著于筋脉肌肉关节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痛 为主症,如兼内湿,可见小便不利3. 喝病:即伤暑,暑外感伤暑范畴,暑邪以湿.热二气为主,偏暑热者,以发热自汗.烦渴溺毙.少气脉 虚为主症;偏暑湿者,以身热疼重为主症4. 血痹:是因气血不足,感受外邪,以致阳气痹阻,血行不畅而产生的一种以局部肌肉麻木为主 症的病证5•奔豚气病:是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特点的发作性疾病多由情志刺 激导致气机失调、郁滞,甚至逆乱而致;或因脾肾阳虚,素体虚寒,由于外感寒邪或发汗太过损 伤阳气,阳虚阴寒,阴寒之气上逆而发为奔豚6•肾著:是寒湿之邪痹着于腰部所致,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临床以腰或腰以下冷痛,身 体沉重,转侧不利,口不渴,小便饮食如故为主要表现7•肝着:是肝脏受邪而疏泄失职,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的病证其证可见胸胁痞闷不舒, 甚或胀痛,刺痛,喜热饮等即原文所说“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8. 肺痿:即肺气痿弱不用之病,以多唾浊沫和短气为主症。

      有虚寒、虚热之分虚热者,为热在 上焦,津液枯燥所致;虚寒者,为肺中虚冷,不能制下所致9. 肺胀:因内有水饮,外感风热,内外合邪,导致肺气胀满10•胸痹:是指以胸膺部痞闷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形成胸痹的原因,主要是上焦阳虚,阴邪上 逆痹塞清旷之区,阳气不通而成11. 阳微阴弦:阳微指寸脉微,示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弦指尺脉弦,示下焦阴寒水饮内盛 阳微阴弦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是上焦阳虚,下焦阴寒水饮等邪上逆,阴乘阳位, 痹阻胸阳,邪正相搏,则发生胸痹心痛12. 阴伏:病人自觉有热,心烦胸满,口干燥而渴,但诊其脉,并无热象,这说明气分无热,乃是 瘀血郁热,伏于血分所致13•百合病:由余热未清或情志不遂致心肺阴虚内热引起,临床以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 食、感觉失调,以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14•狐惑病:是一种感受湿热虫毒所致的,以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为特点的疾患因病损部位的不 同,又分为狐与惑:前后二阴溃烂的为狐,咽喉腐蚀的为惑15. 广义痰饮:是指肺脾肾三脏对津液代谢失常,导致津液停留于人体的某一局部或全身而出现的 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呕、咳、喘、满、痛、肿、悸、眩等,概称为痰饮病。

      16. 消渴证:指口渴引饮,无多食多尿之症17. 消渴病:是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频多和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金匮》提出其 病机特点为肾虚胃热18. 中风: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于不利甚或突然倒扑,昏不识人为主要症状,其病机为正气不足, 偶感外邪诱发致病19. 历节:以骨节疼痛,遍历关节,痛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便行为主要症状,其病机以肝肾正气不足, 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而致20. 寒疝:是由寒邪凝滞引起腹中拘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21. 宿食:即伤食.食积,是由于脾胃功能失常或饮食不节,导致饮食积滞肠胃的病证22•水气病:指人体脏腑功能失常,致水湿泛溢,引起全身或局部浮肿为主要特点的一种疾病23•支饮:水饮停留于胸膈,阻碍肺气的宣降,以致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且肺合皮毛,气逆 水亦逆,兼见外形如肿的,称为支饮24•脾约:为胃气强,脾阴弱,燥热伤津所致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频数25•缓中补虚:为虚劳干血证的治法,方用大黄蟅虫丸,因取其攻补兼施,峻药丸服,意在缓攻, 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作用,故曰“缓中补虚”二、—填充—1•伤寒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症候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2•千般灾难,不越三条:(1)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因也;(2)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3)房室•金刃•虫兽所伤3. 治未病原则: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4.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5.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6•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 卒病,后乃治其 痼疾 也7•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 吐涎8•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 寒,当与 温—药9•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枳术丸主之10.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11.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12.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 痰饮;饮后 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_;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13.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 当利小便;腰以上肿, 当发汗乃愈14.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5.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16.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 食即头眩, 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17. 乌头汤是由乌头、麻黄、甘草、芍药和黄芪组成18.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19.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 满,为有瘀血20.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 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21•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2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23.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24.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三、改错题1•脾能伤肾,肾气微弱:指肾的阴寒水气不亢而为害,此肾气与水气病'肾气上冲'之肾气,均 指肾的邪气2•痼疾加卒病,指需治卒病?治新病也必须照顾到痼疾,如喘家病伤寒,用桂枝汤即须加厚•杏子3. 浮脉是否均为表证?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1、 首篇“酸入肝”以下17句中的“伤”字,当理解为“伤害”的意思错) 理由:当理解为“制约”的意思2、 按《金匮》原文,狐惑病未成脓者,赤小豆当归散主之错)理由:狐惑病成脓者,赤小豆当归散主之3、 仲景认为,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似风痹状的血痹证宜用针引阳气,使 脉和紧去则愈错)理由:宜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祛风散邪治疗。

      4、 栝楼薤白半夏汤中不用白酒错)理由:栝楼薤白半夏汤的组成为栝楼实、薤白、半夏、白酒5•仲景认为,见肝之病,必须先实脾,防止传变错)理由:仲景认为,见肝之病,若脾气不足,则当先实脾,防止传变,若脾气健旺,则“即勿补 之”6•百合病,服用百合地黄汤以后“大便当如漆”,是因为有远血的产生错) 理由:为服用生地黄汁所致,不是远血的产生7•大黄蛰虫丸为虚多实少之证错)理由:大黄蛰虫丸以攻瘀为主,主治因虚(阴血虚)致瘀、瘀血日久所致的各种实多虚少之证 8•痰饮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留饮和伏饮错)理由:痰饮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留饮是指水饮留而不去者,伏饮是指水饮潜伏不出者四、—问答—1.比较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苡甘汤异同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相同 占 八、、(1) 皆适用于表湿证2) 症状均见发热身重,身体疼痛,寸脉浮等临床表现3) 均有微汗祛湿止痛之功效病机寒湿在表风湿在表,有化热趋势治法缓取微汗,散寒除湿轻清宣化,解表除湿临床 症状身体疼痛剧烈且固定,发热无朝暮轻重 的变化,必无汗,且无热证的任何表现身疼痛且具游走性,发热日晡所剧,无汗或 少汗,局部可见热象如苔薄黄或咽喉稍红组成麻杏草十桂、术麻杏草十意仁配伍 特点麻黄得术,微发汗白术和麻黄汤,并仃表里之湿麻黄十薏仁—,温冃散兼轻清2.试比较越婢加半夏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

      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病机外感风热,饮热互结,热甚于饮外感风寒,里有寒饮,饮郁化热,饮甚于热症状其人喘,目如脱状,喘甚于咳咳而上气,烦躁而喘,咳喘并重治法宣肺邪热、降逆平喘解表化饮、清热除烦组成麻黄、生姜、大枣、甘草和半夏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 味子、半夏、石膏配伍 特点重用石膏、麻黄,辛凉配伍,发越水气、 清泄里热,石膏半斤,以辛凉为主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温散里邪,佐石膏 二两,清郁热,以辛温为主3.试比较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相同均治疗虚寒性的腹满痛病机脾胃虚寒、水湿内肆上逆脾胃阳虚、阴寒内盛症状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 吐”为主症,病势较轻以“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上冲皮起,出 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为主症,病势较重治法温中散寒、化饮降逆温阳散寒、大建中气组成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蜀椒、干姜、人参特点重用半夏以化饮降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4. 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说明其机制?答: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 ①治外湿之发汗法,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 性濡滞,难以速去。

      如果发大汗,贝U风邪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伤卫阳及阴津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 宣泄而俱去②内湿宜利小便法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 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 湿痹自除可见湿病的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 除尽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5•试分析“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答:痰饮病是由于肺、脾、肾阳虚不运、不化,水液停聚所致又饮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体阳 气,故痰饮既成,阳气更伤;阴邪遇寒则凝,遇阳则行,得温则化,故痰饮病邪的消除,有赖 于阳气的温化所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总则,是其治本的主要方法以“温药”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使阳气充盛,温运正常,则饮可自除,故用“温 药”是治疗痰饮病的原则但痰饮病的产生,又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病有在上、在下、在 经、在络等的不同故需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分)所以“和之”既是指 温之不可太过,当以调和、适度为法,又有“和其不和”之意,不可专补而碍邪,亦不可过燥 而伤正。

      所以,“和之”反映了药物的灵活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紧密结合才是治疗痰饮病的 大法6. 表里同病,如何防治?(1) 先治表证,后治里证: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不重,表证势急的病证(2) 先治里证,后治表证: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势急,表证轻减的病证(3) 表里同治:适用于表里同病,表病与里病俱急或俱缓的并证7. 试述水气病的分类及其主要脉症答:(1)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类型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其特点是发病急剧,浮肿每从头面开始,迅即遍及全 身,且兼有发热、恶风等表证病在表中之表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其特点是发病较缓,不兼恶风, 浮肿多见于下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