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城市文化读本读书笔记.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36184870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44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09.03读书笔记—《城市文化读本》wh  (2009-04-08 10:31:42)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12晓萌/10晓霞/07吴慧 城市经验与城市理论批判——《城市文化读本》读书笔记 摘要:在某种意义上,城市文化构造了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人们对城市及其文化形式的逐渐关注,构成了一个持续性的城市文化理论传统而《城市文化读本》,几乎收录了囊括了西美尔、本雅明、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等32名城市研究者近37篇文选等理论家最重要的城市文化论述,可以说是城市文化理论的经典文选本书共分为城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城市经验与日常生活,城市的文化政治,城市规划与建筑四大章节,分别从城市研究的方法论、城市日常生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具体工程项目的规划实施四个角度来研究城市问题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经验、城市理论批判     现代大都市的出现是19世纪以来出现的重要现象,也可以说,城市是现代性的重要表征随着大城市的出现,一种新的城市文化也出现了,这种城市文化同传统的主导性的乡村文化出现了根本的断裂在某种意义上,城市文化构造了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人们对城市及其文化形式的逐渐关注,构成了一个持续性的城市文化理论传统。

      而《城市文化读本》,几乎囊括了西美尔、本雅明、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等理论家最重要的城市文化论述,可以说是城市文化理论的经典文选本次所读的中译本,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汪民安、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陈永国,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马海良主编,作为“培文读本”从书系列(包括物质文化读本、视觉文化读本、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经典读本等)中极其重要的一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1月出版发行    本书共收录32名城市研究者近37篇文选,根据编者对内容的分类,共分为城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城市经验与日常生活,城市的文化政治,城市规划与建筑四大章节,分别从城市研究的方法论、城市日常生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具体工程项目的规划实施四个角度来研究城市问题 现代城市经验的捕捉    事实上,自从19世纪出现了巴黎和伦敦这样的现代意义上的大都市以来 ,人们就开始发现,城市,给予了人们从未有过的丰富想象,一种新的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从这个意义出发,现代人,现代社会,现代都市紧密联系在此一起对这样新的现代城市经验解读,瓦尔特·本雅明表现出了耐人寻味的细节敏感性和捕捉度,对于他的这一特质,格尔斯霍姆·肖勒姆曾有过这样的评价,“无论是对自我还是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上,本雅明都怀着他的直接性精神义无反顾地直接切入到所发生的事物中”。

      [1]而布络赫在谈到他与本雅明交往中对他的印象时也写道:“本雅明身上有着一种卢卡奇所缺乏的东西,即对富有意味之细节的敏锐目光那是一些不太引人注目,无法用既存框架去套的东西他们给思想带来了新鲜要素”[2]显然,本雅明怀着某种直接性的精神,他所捕捉到的生活真实是那些容易被现代生活所忘却,所忽略的东西    这也是书中很多其他研究者如迈克尔·基思(《瓦尔特·本雅明,都市研究与都市生活的叙事》)、史蒂夫·皮尔(《现代城市里的梦游者:梦境中的瓦尔特·本雅明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将本雅明作为研究分析背景或者对象的原因同时也体现在他对“巴黎拱廊街”的研究中,透过此文,本雅明计划去揭示他所处的20世纪初势不可当地涌现出来的现代主义文化及其发源由于这一时期是此前19世纪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结果,所以他将这个源起定在了19世纪而这一时间段又恰恰是西方城市化进程以巴黎为典型得到飞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巴黎成了关注的中心,而巴黎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拱廊街”则成了这个关注的切入口在这之前还有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诗人波德莱尔,对于波德莱尔,福柯曾经这样评价到:“他是把自己的身躯、行为举止、感情、激情以及生存变成艺术品的人”。

      [3]本雅明对这样的波德莱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表达出了足够敬意,而这种表达敬意的方式就是谱写出了大量关于城市理论研究方面的著作因此本雅明往往由波德莱尔的诗入手,但他进而去展示的主要并不是这些诗本身,而是产生这些诗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给人特有的精神体验无论是波德莱尔所处的19世纪中叶,还是本雅明所处的20世纪上半叶,那是一个西方现代化进程得到全面展开和鼎盛发展的时期,因而本雅明意欲展示的其实就是现代人心底深处的一种精神体验,并将这种心理过程展现为现代人之所以为现代人的根源所在而这正是他整个“拱廊计划”的主题思想所在然而让本雅明深深着迷的不只有波德莱尔的诗,西美尔慵懒散文同样也打开了本雅明的视野可以说“波德莱尔—本雅明—西美尔开创了一种城市经验的摸索道路”[4]    如果说波德莱尔鼓励对现代生活充满激情的地方,那么西美尔就是恰恰相反,他发现了更多的是19世纪城市生活乏味的、世故的现状西美尔在《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一文中写道:“现代精神变得越来越精于算计货币经济引起的现实生活中的精确算计与自然科学的理想相一致——将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算术问题,以数学公式来安置世界的每一个部分在西美尔那里,城市化是现代时期最令人难忘的事实之一,都市人需要同大量的他人打交道,但是这种接触是功能主义的,表面性的,浅尝辄止的。

      情感的匮乏,竞争的加剧,居无定所,阶层和地位的差异,职业分工……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个体并没有被温暖所包围,而是倍感孤独用西美尔的话说:“人们在任何地方都感觉不到在大都市人群里感到的孤立和迷失”在本雅明这里,西美尔的冷漠恰恰表现在了波德莱尔式的浪荡子身上,这些浪荡子在街道上的人群中却是故意地冷漠但是,“现代的都市人在街道上必须匆匆忙忙地调动自己的感官,在这种来往的车辆行人中穿行,把个体卷入了一系列惊恐与碰撞中在危险的穿越中,神经紧张的刺激急速地接二连三地通过体内,就像电池里的能量[5]现代生活,既是世俗化的,也是都市化的从波德莱尔到本雅明再到西美尔通过他们聚焦在19世纪城市的目光,现代都市充满活力地展现了其现代性面貌:繁华、纷乱、喧嚣的城市景象——瞬息万变的商品、纵横交错的街道、密密麻麻的陌生人群 现代城市的理论批判    城市内部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必然引起了研究者的批判性回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列斐伏尔列斐伏尔在《城市化的权利》一文中提到关于建设一种新型的城市,开创一种全新的城市生活,行使城市化权利的迫切性,因此“必须努力开拓出城市社会新的人文主义、新的行为方式、发展新的人类”[6]这里的城市化权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稍纵即逝的权利,或者是向一种传统城市的回归,而更应该将其理解为城市生活权利的一种变革了的形式。

      而列斐伏尔本文的重要贡献在于基于这样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方法论如转导法、实验乌托邦等,以及一种应该得到合理程度重视的意义体系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的建立在后面的《城市神话与意识形态》一文中,列斐伏尔对这样的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城市的问题意识,作为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城市化,作为以全球为取向的城市化,是全球性的事实,城市革命是一种全球现象,其最终目的是让公民拥有控制空间社会生产的权利,并有权拒绝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单方面力量的控制    如果说列斐伏尔及后来其他城市研究者指出了城市空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纬度,那么沙伦·祖金则深人发掘了空间纬度的文化意义祖金利用列斐伏尔的理论认真验证了现代城市空间产生的过程,不仅考察了现代城市的产生方式,而且观察城市形态怎样创造和改变现代生活佐京提出了“谁的文化”和“谁的城市”的问题她认为城市文化作为象征形式同样是控制城市空间的一种有力的手段作为意向与记忆的来源,它象征着“谁属于”特定的区域,显然与特定的城市空间的认同密切相关祖金认识到,在转型过程中,消费文化充斥着世界的每个角落,对于祖金和其他许多城市观察者来说,正如《权力的景观:从底特律到迪斯尼世界》一文中提到的,现代和后现代文化景观原型几乎都可以在诸如迪斯尼乐园这样充满想象力的地方找到。

      这种娱乐让人们逃避现实世界,但同时也依赖于现代社会典型的经济权力的集中”[7]另外在本书中也收录了曼纽尔·卡斯特尔的两篇关于城市文化方面的论述,但值得注意的是卡斯特尔最为著名的理论是“集体消费”、“流动空间”等,在本书中并没有过多涉及    这就要关联到本书的编辑结构,本书从城市研究方法论,城市日常生活,城市文化政治及城市规划建筑等四个方面来组织所有文章,这让我们读者可以通过不同角度认识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比如说在城市经验与日常生活这一章中,我们可以首先从《拱廊计划》、《大都市与精神生活》及《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主义》三篇文章中获得总体的理论认知,然后再从后面的《酒店大厅》、《城市与汽车》、《大型购物中心里的世界》等文章中获得实例感知和体验但另一方面,编者为了符合章节重点,在选取各作者文章的时候,有时候并没有选择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如昂利·列斐伏尔,曼纽尔·卡斯特尔等等这也是本书评难点所在,一方面要对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及重点,包括各研究者之间的理论联系进行把握,另一方面又得根据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内容来分析比较但这并不意味着书中收录的文选并不是经典之作,事实上是恰恰恰相反,因此遗憾的是不能对书中所有的文章一一进行评述。

          但总的说来这本研究城市的书,与其说表明了城市研究的可能性,不如说表明了城市研究的不可能性———城市是如此之复杂和多面,以至于一种观点,一篇论文,或者一本书,,根本无法将城市的奥秘穷尽,它们最多只是打开了城市的一扇窗口没有哪个学科领域像城市研究这样没有统一的见解了我们只能说,城市,只能依赖于城市考察者的特殊目光才能现身注释:[1] 阿多尔诺与格尔斯霍姆·肖勒姆编:《本雅明书简》,法兰克福1978年版,第1卷,第14页、第15页[2] 阿多尔诺等:《论本雅明》,法兰克福1968年版,第17页、第113页、第73页[3] 福柯:《何为启蒙》,《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536页[4] 见本书前言第2页[5]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C].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6] 见本书第16页[7] 见本书第325页参考文献:1.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 汪民安:大都市与现代生活,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5月4. 克劳斯哈尔; 李双志; 高燕:经验的破碎(1)——瓦尔特·本雅明:作品、生活、时代和历史的交叠,现代哲学,2004年04期。

      5. 克劳斯哈尔; 李双志; 高燕:经验的破碎(2)——瓦尔特·本雅明:作品、生活、时代和历史的交叠,现代哲学,2005年01期6. 高宏宇: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1期7. (美‪) Sharon Zukin:城市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