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思想.docx
7页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思想 付智茜(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100)Reference:辩证地对待各种翻译理论无疑是一种理性的做法文章先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了回顾,进而探讨了其引发争论之处强调了对“对等”概念的正确理解,也指出其对译者主体性的忽视,以期对功能对等理论的深入认识与评价Keys:功能对等[];相近;主体性H315.9:A:1673-2111(2012)10-0177-021奈达动态功能对等翻译思想的回顾尤金·A·奈达是20世纪翻译界最富影响力的泰斗之一,其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翻译思想自上个世纪8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学界以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翻译《圣经》的整个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套基于实践的自己的翻译理论,并成为翻译理论研究的经典之一他的主要理念是“功能对等”,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 2000: 65)它否定了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而是给予译文读者了更多的关注, 从而将翻译理论中从传统的直译和意译之争由关注如何处理语言层面形式和意义转化到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有力地推动了翻译理论的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情形。
德国学者柯勒曾称“等效原则将成为压倒一切的原则” (金缇, 1989: 23)其实功能对等理论并非奈达首创1790年,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他一本名为《论翻译的原则》中这样说到“优秀的译文是将原文的特点完完全全地移植到另一种语言里,使得译语读者能明了清晰地体会到、强烈地感受到原语读者人所体会到和所感受的一样Tytler, 1790:33) “一样的体会,相同的感受”与“反应基本相同”实在是异曲同工之说当然奈达的这一理论也经历了不断阐释和完善的过程1964年,他首次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一说-即“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焦点不是原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那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原语读者对原语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由于“动态”容易被误解为仅指“影响力” (Nida, 2001:57) 后来奈达又用将“动态对等(dynamical equivalence)” 改为 “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要力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要在原作语言和译入语之间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它重视读者的反映,主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使译文读起来一目了然,强调译文在译语读者的效果,也就是要达到“译入语中的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原语接受者对原语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的效果(Nida, 1969:35)。
在他看来“功能”二字更强调翻译是一种交际手段,关注翻译的内容和结果,比“动态”更为恰当为了达到相似的反应, 这就要求对译者应对译文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满足不同译入语读者的需要对原语信息一无所知的读者来说,面对因一味强调忠于形式而满篇翻译腔的译文, 就如同看天书一般,最终导致翻译的不忠实所以要完成翻译的任务, 即有效地再现并传递原文信息, 就通过寻找对等语,对原文进行重组形式和语义解构来看原文与译文接受者的反应是否一致达到这种相似2译界关于奈达“功能对等”之争2.1对“对等”概念的理解最初,奈达在解释“动态对等”时, 强调以“内容为主, 形式为次” 即译文信息内容 要切近原文信息,而表达要自然,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没料到却引起了人们的曲解, 于是有人认为翻译只是翻译内容, 不必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因而各种各样冠以动态对等的自由译跟随而来,当然奈达的这一理论随后也遭到了不少的批评其中也不乏中肯的批评,如刘宓庆就这样说过:“在有些情况下等效是不可能达到的” (马会娟, 2003:78)也有人肯定的说翻译是是完全可能对等的,赞成者则认为不仅意义、风格可以对等,功效也可以相等这些争论都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即对“对等”的理解。
翻译上的功能对等是否同等于数学意义上的“全等”或“绝对对等”?奈达认为评判译文首当其冲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看看译文读者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进行比较因此为了突出“功能对等”概念和避免人们对“动态”的曲解,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中, 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在此, 奈达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 他强调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还包括语言形式,因为形式也表达意义; 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内容的对等, 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 (Nida, 1982:35)2.2 功能对等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忽视从表面上看,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对译文和原文阅读时所达到的同等效果,看似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事实上仍然是以原文文本为中心的我们可以可以通过奈达对翻译的界定获得依据:“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自然、最贴近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首先是内容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Nida, 1969:3)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看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先后[来自Www.lW]关系,但译者的因素却被忽略了众所周知,翻译的本质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翻译是一个译者客观地再现原文和同时发挥自身能动性的综合活动最大限度地传达原语语言及内涵信息是所有译员翻译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而原文文化语义的再现和译者本身的综合素养密不可分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具体实施者他们的语言功底、文化底蕴、文化态度、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等 无时无刻都影响着翻译的每一个环节由于翻译是信息在两种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而不同语言在词义、句法结构、思维和表达习惯上都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决定了译者在面对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主客观活动,需要进行谨慎的思考,同时在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方面又需要有创造性的发挥如在《雷雨》中鲁侍萍有这么经典一句:“你是萍--凭什么打我儿子?”被译为“you are my-mighty free with your fists! What rights have you to hit my son? ”之所以经典是因为“萍”、尽管“凭”在译为英语是不再谐音,但译者在保证译对原文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基础上采取和原文一致的形式,利用my与mighty的第一个音节的谐音来译“萍”“凭”这对谐音,做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这虽然是强调读者反应为谐音“叫绝”,但殊不知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绞尽脑汁的结果。
而关于翻译过程,奈达这样表述的,“翻译的过程主要有四步,一是对原文解码;二是把原文信息转化为译文信息;三是对译文编码;四是对译文检验” (郭建中, 2000: 113)不难看出他把原本复杂的翻译过程简化成了近乎公式化的语言转化模式,字里行间没有提及任何关于译者如何对原文理解和对译文的重组与表达众所周知,翻译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把原语中载入的的深层结构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为此霍恩比曾指出”译文是译者以作者的身份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再创造性地传递给另一种文化的读者群的语言表现;译者无论作为原文读者还是作为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都是积极的创造性的译者对翻译的操作过程决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原文和纯客观的再现原文,而是在基本忠实原文的前提下创造性的再现原文(Hornby, 1988: 98)从此不难看出,作为翻译活动的实际工作中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以奈达“功能对等”来看,翻译的标准就是要译入语为归宿,以译文读者为服务对象,以读者的反应来评价译文豪斯指出:“对译文的评价不应当象评价自然科学那样绝对客观地单纯地进行Hatim, 201: 185) 因此,奈达强调过分强调读者对译文的检验权利,而作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的译者,却没有检验译文的权利,似乎有失公正。
不可否认,再优秀的译文,不管译者自认为它有多好或者专家对它的评价有多高,没有读者的接受与认可,即便文字再优美,语言再通达,它也没有了它的翻译意义和社会作用,因而译文的评判者不应当仅仅是读者,还应包括译者奈达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中修正了先前的观点,指出译文的评判者不仅应该有读者,还应该有懂原文、懂翻译的专业人员3结束语本文回顾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指出了其富于争议的地方,尤其分析了其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忽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奈达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在他将翻译的关注的焦点从文本转向译入语读者,从原文信息和形式的传递转向读者的反应,为中西方长期关于直译和意译相争提供了让人信服的答案 但基于奈达的理论主要源于他的《圣经》翻译实践,因此这一理论不具有普适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如果一味地追求语言的表达符合译入语读者,忽略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势必造成翻译“文化交流”功能的丧失,从而导致“文化蒙蔽”和“文化缺失”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翻译理论时,要辩证地对待,既要看到它们的实际参考价值加以合理利用,又要看到它们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学习研究,从而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翻译理论,更从容地借用知道我们的翻译实践。
Reference:[1] Basil, Hatim.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1.[2]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1.[3] Nida, Eugene A & Charles,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1982. [4] Snell Hornb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M].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 1988.[5] Tytler, A. F.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 London: 1790.[6] 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7] 金缇. 等效翻译探索[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9.[8] 马会娟. 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