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草原巾帼-论契丹女性对辽代民族关系的影响.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3030086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7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草原巾帼论契丹女性对辽代民族关系的影响    张 敏(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Summary:游牧民族文化的特性使得契丹族女性拥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辽与周边其他民族的民族关系上,契丹族女性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这一特质,为辽代民族关系的稳固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尽管我们不能把当时民族关系的发展完全归功于契丹女性单方面的作用,但是她们所起到的作用却是直接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Keys:辽代;契丹女性;民族关系K246 :A :1673-2596(2011)11-0005-03目前,从女性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契丹族女性对辽代民族关系的影响等角度来研究辽代民族关系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在前人零星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史料,对契丹女性在辽朝民族关系上的作用及影响方面做些整理,以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辽朝是一个多民族的政权,统治区内既有契丹族,又有汉族、渤海族、奚族、女真族等民族周边还有以党项族为主的西夏、以藏族为主的吐蕃等民族政权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成为关乎辽朝生存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对此,辽朝采取了许多方法,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联姻据《辽史》及相关的史料记载,有辽一代,契丹族与汉族、回鹘、渤海、西夏、大食、高丽、吐蕃等都有过联姻关系。

      而且除了与汉族、渤海族之外,其余的大部分联姻均为“单向婚”,即辽朝契丹族女性出嫁到其他民族在这种联姻关系中,统治者的政策以及态度对双方的关系固然至关重要,但联姻当事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会影响到联姻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契丹女性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为辽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契丹族女性对辽朝民族关系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直接或间接的调整了辽朝与周边民族或政权之间的关系尽管在联姻关系中,契丹族女性的被动、从属地位以及阶级、身份的局限性,使之在双方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作为当事人,契丹族女性的自身素质与能力对统治阶层的民族政策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一点从辽朝与西夏的联姻中可以看出史料记载,辽圣宗年间,为了联夏制宋,辽与西夏联姻,对此,《辽史》中有明确的记载:统和七年(989年)三月“戊戌,以王子帐耶律襄之女封义成公主,下嫁李继迁①自此,李继迁不断派使者来辽,两朝往来不断后来李继迁死,其子德明继立辽朝却迟迟没有对德明正式册封其中原因固然与辽朝刚与宋缔结澶渊之盟,联夏制宋变得不是那么紧迫有关,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因为义成公主自嫁与李继迁后一直未曾生育,史载“义成公主无所出”。

      ②这样一来,辽与西夏的联姻便没有达到原来所期望的效果,对此,辽朝有些不满,所以在册封李德明的问题上,辽朝一直迟迟未动以致德明“嗣职期年,未膺封册,蕃族多怀观望③之后在1005年辽朝虽册封德明为西平王,但在册封之时,特意“谕以善事公主,克光先烈”④德明也“遣保宁往谢,且曰:‘恪遵谕诏,未敢有违也’⑤从中可以看出,义成公主的存在,本身就影响着辽朝民族政策的调整,影响着辽朝与西夏的关系在辽与西夏的关系上,除了义成公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辽朝契丹族的成安公主成安公主是契丹的贵族,关于成安公主与西夏的联姻,《辽史》上也有明确的记载:五年(1105年),“三月壬申,以族女南仙封成安公主,下嫁夏国王李乾顺⑥成安公主嫁与李乾顺之后,关系和睦,1108年,成安公主生子仁爱,被立为世子,“夏国王李乾顺以成安公主生子,遣使来告⑦之后,成安公主还代表西夏朝见天祚帝,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友好关系这一时期,在成安公主的推动下,西夏与辽朝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西夏在辽朝的支持和斡旋下,顶住了北宋的压力,稳固了自己的统治而在辽朝受到宋、金交攻,部族离心,势穷援绝之时,西夏也毅然出师,星驰赴难如1122年,西夏“遣兵援辽西京,不及。

      金将斜也、斡离不等破辽西京,追辽主于乙室部,不获,西京复拒守乾顺遣兵五千为援,甫出境,闻金将谋良虎已破西京,顺遂还……五月,遣大将李良辅救辽,破金兵于天德军辽山西城邑诸部,尽降于金乾顺闻辽主走保阴山,遣良辅将兵三万救之⑧后来西夏虽然在宜水之战中败绩但仍给予辽很大的支持如“辽主既失西京及沙漠以南,遂由讹莎烈走石辇驿金将蒲家奴追败之,辽主悉弃辎重走乾顺遣大臣曹价奔问起居,馈以粮糗”⑨后来,1123年春正月,“复发兵救辽次可敦馆,不得进乾顺奉辽主命,遣兵屯于可敦馆,相为声援夏五月,遣使迎辽主于云中⑩“金都统斡鲁遣斡离不、银术可等袭辽主于阴山,诸王、妃、女悉被掳,辽主伪使乞降,而西走云内乾顺知车驾濒河,遣使往迎,请临其国11 西夏的这些举动,固然与自身利益相关,但其中也有成安公主和其世子仁爱的请求和影响史载:“仁爱幼聪颖,长多材艺初,金兵破辽,辽主西走,即恸哭,请兵赴援;宜水之败,咄嗟者累月;及乾顺臣金,泣谏不听,悒郁而卒……公主伤辽亡,又痛世子,不食卒12 虽然最终辽朝还是走向了灭亡,但西夏与辽朝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而这些,与成安公主的斡旋和推动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民族、政权间的联姻,一般都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者说联姻本身就是作为一种政治外交手段而存在的。

      一般情况下,这种手段都能达到其原有的目的,对民族关系有改善和推动的作用但也不尽然譬如,辽与西夏的第二次联姻,不仅没有给辽夏和盟带来更密切的关系,反而成为辽夏交恶的契因这与辽朝的兴平公主有密切的关系据《辽史》记载:“兴宗即位,以兴平公主下嫁李元昊,以元昊为驸马都尉……七年,来贡李元昊与兴平公主不谐,公主薨,遣北院承旨耶律庶成持诏问之13 《西夏书事》中也有记载:“公主素与元昊不睦先是,元昊遣使贡于契丹,不以病告既卒,契丹主遣北院承旨耶律庶成持诏诘问14 因为兴平公主本身代表着辽王朝,西夏李元昊与她的“不谐”,其实质就是与辽王朝的“不谐”所以,兴平公主的早亡,成为辽朝与西夏交恶的导火索对此,《西夏书事》中也说:“此契丹、西夏开隙之始15 自此之后,辽与西夏的关系逐步恶化直到成安公主嫁与李乾顺之后关系才有所改善因为史料的缺乏,我们对兴平公主的研究缺少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兴平公主在辽与西夏的关系中,应是起到了直接的影响,尽管这个影响并不好二、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间的联姻关系一旦形成,势必会促进双方的密切往来,带来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交流联姻中的契丹族女性在这种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是政治往来的一种手段,她所起的作用可能是被动的,但影响却是不能忽视的。

      比如与吐蕃联姻的契丹公主,曾凭借自己的能力,对辽和吐蕃的往来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辽道宗时,为了笼络吐蕃遏制西夏,也在吐蕃连续三次遣使通好于辽之际,辽道宗清宁四年(1058年),辽“遣使送女妻其少子董毡”16 辽朝下嫁公主,为的是制约西夏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契丹既与唃厮啰通姻,数遣使由回鹘路至河湟间,与唃厮啰约举兵取河西,河西谓夏国也,欲徙董毡凉州,与之相近唃厮啰辞以道远兵难合,乃止17 辽朝因此挑拨公主与董毡的关系,企图带走公主董毡对辽朝不顾吐蕃安危而屡逼出战的做法十分不满,遂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杀辽使,与契丹公主失和但是后来这位契丹公主不仅在吐蕃生活了42年,期间还做了许多大事,比如支持阿里骨镇压反对派势力,与夏国公主及其他大首领一起迎立唃氏家族溪巴温之子陇拶为青唐主等,在河湟吐蕃后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8 对这一时期的契丹民族和吐蕃民族间的往来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这些情况的发生,与这位契丹公主自身的能力是分不开的因为据史料记载,董毡与契丹公主失和后,后来又和好,契丹公主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当时辽与吐蕃交恶,董毡是不会因为契丹的缘故亲近公主的,“母乔氏谕董毡,宜以契丹故亲其妻,董毡不从”,19 这样一来,就只能说明,后来董毡与契丹公主的和好,并不是依靠辽朝施压这样的政治力量来实现的,很大程度与契丹公主自身有关。

      祝启源先生也考证,与董毡联姻的这位公主“善言语”,20 自身能力很强借助这些史料,我们应该可以看清,这位契丹公主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得本来已经趋于破裂的夫妻关系,终于和好如初,并通过自己在吐蕃的地位和影响,推动了吐蕃与辽的往来契丹公主在吐蕃的这40余年间,两国的贡使不断,商贸交往频繁,《辽史》中也有记载:道宗咸雍五年“吐蕃遣使来贡”21 和咸雍七年“吐蕃来贡”22 所以我们说,辽与吐蕃这种商贡往来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契丹公主的推动有直接的联系再比如辽与回鹘、大食的联姻阿萨兰回鹘曾多次向辽遣使求婚,比如统和十四年十一月,“回鹘阿萨兰遣使为子求婚,不许23 遍检史籍,没有发现辽与回鹘正式联姻的详细记载但《辽史》中确有这样的记载:辽兴宗重熙十六年(1047年),“阿萨兰回鹘王以公主生子,遣使来告”24 这说明在公元996年至1047年之间,双方已经实现了联姻1021年,喀喇汗王朝与西方伽色尼王朝交战失利,迫切需要辽国的支持太平元年(1021年),“大食国王复遣使请婚,以王子班郎君胡思里女可老封公主,降之25 联姻后,不仅巩固发展了辽朝与西域的贸易关系,也使得辽与回鹘、高昌的经济交流密切起来。

      据《文献通考》记载:“高昌、龟兹、于阗、大小食、甘州人时以物货至其国(契丹),交易而去26 再如《契丹国志》卷二十一《外国贡进礼物》所记载:“高昌国、龟兹国、于阗国、大食国、小食国、甘州、沙州、凉州,已上诸国三年一次遣使,约四百余人,至契丹贡献玉、珠、犀、乳香、琥珀、玛瑙器、宾铁兵器、斜合黑皮、褐黑丝、门得丝、怕里呵、硇砂、褐里丝,已上皆细毛织成,以二丈为匹契丹回赐,至少亦不下四十万贯纳贡、回赐、互市等活动,证明当时民族间贸易的发达、商品流通速度的加快、交流的频繁尤其是纳贡和回赐,表面上看带有政治色彩,似乎是政治问题,但实际上是一种贸易关系,而这些都与联姻活动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契丹女性在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中,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尽管可能是被动的,但所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三、加强了民族间的融合辽朝统治区内除契丹族外,还有大量的汉族、渤海族、奚族、女真族等等,形成了契丹与其他民族杂居的局面契丹与这些民族间的联姻,对于巩固辽朝的统治,融合民族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姻是辽朝统治者拉拢其他民族,巩固自己统治的重要方式之一据史料记载,契丹贵族女性,好多都与他族缔结婚姻关系如景宗之女淑哥:“乾亨二年,下嫁卢俊”。

      27 圣宗之女八哥:“封同昌县主,进封公主下嫁刘三嘏28 圣宗之女擘失:“封仁寿县主,进封公主下嫁刘四端29 圣宗之女长寿:“封临海郡主,进封公主下嫁大力秋”30 等等另外,很多汉族大地主、官吏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也与契丹贵族联姻尤其是韩氏家族韩氏家族中,韩德让的表弟韩瑜,“始娶夫人萧氏”,后“继室夫人萧氏”31 韩德让之从弟韩橁,先后两娶,并为萧氏32 韩相之妻也是兰陵萧氏”33 这种联姻情况不仅在辽朝上层社会中普遍存在,民间也比比皆是《辽代石刻文编》中很多墓碑的记载,让我们对这种契丹女性嫁与他族为妻的现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如西京富户张世卿之孙张伸,娶耶律氏为妻34 这是民间汉人与契丹通婚的可靠例证这种民族间的通婚,更是民族关系交融的主要作用力契丹族女性嫁入他族,在与夫家相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夫家语言、习俗、观念等方面的影响,而她本身所带有的契丹族的特质,也会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发生改变这一改变,其实就是契丹族女性所代表的契丹族文化和夫家所代表的他族文化间的碰撞、融合,两个民族间差距的缩短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子女从一开始,就受到这种影响,可想而知,这种契丹族女性与他族联姻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增进了民族间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生活的了解,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民族间的差距,增进了民族感情,使民族的认同度得到提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