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版)高一语文暑假专题诗歌鉴赏(三)鲁人版.doc
9页高一语文暑假专题——诗歌鉴赏(三) 鲁人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三)(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征人怨 柳中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蝶恋花 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1.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2.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案】1.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2. 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这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十四)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3题8分)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1. 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分)2. 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2分)3. 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答案】1. 对仗(或:对偶) 2.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3. 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十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2)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菩萨蛮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答案】16. (6分)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十七)重庆卷1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东溪 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答案】16. (6分)(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四、高考题分类汇编之古诗鉴赏(十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答案】10. (6分)(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分析】第(1)题是一个开放题重点考查的是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但如果考生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答案】(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分析】第(2)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可能是诗人醉眼朦胧中的幻景十九)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颈联”就是第三联,这是阅读古代诗歌应该掌握的常识什么是对仗?构成对仗的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和相对的词,或结构相同的短语,处于上下联的位置2)【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3)【答案】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
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强调的是无人渡河,孤舟横江的寂寥一船夫睡船尾,横一孤笛”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二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答案】14、(8分) ⑴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⑵清冷、幽静 孤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