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战国策 齐宣王见颜斶》原文及翻译.doc
2页《战国策·齐宣王见颜斶》原文及翻译原文: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 力也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欤?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从之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夫上见其源,下通其流,至圣明 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是其贱必本欤!’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欤?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 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愿请受为弟子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取材于《战国策•齐策四》) 【注】①斶:读chù颜斶,齐国隐士 译文: 齐宣王 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颜斶(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这样)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宣王生气地变了脸色说:“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不尊贵宣王不说话,很不高兴 左右近臣说:“大王拥有千乘大国的土地,天下的士人,仁义者都来到齐国,甘心为大王服务,四方诸侯没有谁敢不服从(大王)现在士人中那些高尚的人,也就被称作匹夫,(以)平民(身份)居住在乡间(而已)士人这样下贱呀,也真是够可以了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之时,诸侯国有上万个什么原因呢?(他们治国)贤能的原因,是得力于重用士人。
到了商汤 时代,诸侯(尚存)三千到了现在,面向南方称王的,才二十四位(诸侯)由此看来,(难道)不是(由于)政策的得失(造成的)吗?因此《易传》不是说吗:‘在统治地位,(却)没有那种实际的(才德),喜欢(追求)那种虚名的(人),必然用傲慢奢侈(的举动)行事傲慢奢侈,那么灾祸就会随之而来因此君主不以多次向别人请教为羞耻,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学习为愧疚以此成就他的道德,在后世扬名立功的,尧、舜、禹、汤、周文王(都)是这样的人若能)向上看清事物的本源,向下通晓事物的流变,至圣者懂得(该)学些什么,(那还会)有什么不吉祥的事情呢?老子说:‘虽然贵,一定以贱为根本;虽然高,一定以下为基础因此诸侯君主自称为孤、寡,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一定是(贵的)根本(的道理)吧’(他们)并不是那种孤寡的人,(孤寡是指)生活困窘、地位卑微,诸侯君主(却)用(这些称呼)自称,难道不是(谦居于)别人之下,把士人看得很尊贵(的做法)吗?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 ,世世代代称(他们是)贤明的君主,这是因为(他们)明白士人是可贵的 宣王说:“唉呀!君子怎么能侮慢呢,我是自找不痛快呀!到现在(我才)听到了君子的高论。
希望您收下(我)做学生颜斶辞谢,(要)离开,说:“玉生在山中,(一经)雕琢就破坏(本色)了,不是(经过雕琢就)不宝贵了,但是那璞玉(就)不(再有本真的)完美了士人生在偏僻乡野,(一经)推举选拔就享有禄位了,不是(享有禄位就)不尊贵显达了,但是(他的)身体和精神(就)不(再)完整独立发号施令的是大王,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阐述主要的意见已经很详尽了,希望您能允许我回去于是(颜斶)行再拜礼辞谢离去 人不用学习而有的能力,是本能;不用思考而知道的事情,是自身的意识小孩子没有不知道爱自己的父母的,等到他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自己的兄长的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有了仁义,)无需别的,也能通达天下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