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全文全译(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
212页传习录全文全译,一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陽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陽学派的启蒙 典籍,流传甚广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陽明( 14721528),字伯安,号陽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 筑室故乡陽明洞中,世称陽明先生11 岁前在祖父王伦养育下成长,后随父王华到 北京,一度热心骑射、研习兵法18 岁时在回余姚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 ( 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深 受启发21 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 28 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 后又担任刑部 云南清吏司主事正德元年( 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专权,王陽明因抗 疏救援戴铣等人被刘瑾廷杖,不久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他的思想发生了大 的转变,背离朱熹的向外穷理的格物穷理之说,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在当 地创立龙冈书院刘瑾伏诛后,他被召回内地,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 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 仆寺少卿正德八年,至滁岛督马政,正德十一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镇 压赣南农民起义正德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 宸濠在南京发生的叛乱,事遂,奉敕兼巡抚江西。
明世宗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南京 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后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排挤,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 年( 1527 年)一直过着退隐生活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陽明,镇压广西农 民起义,后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嘉靖八年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 年初卒于归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二 在哲学方面,王陽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 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 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 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 在认识论上,王陽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 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 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他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把知与行 合而为一,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 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 总之,王陽明的心学哲学思想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识的 自觉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陽明学派,流行达 150 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 个性解放的因素,则为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
王陽明的思想在 明代中叶传到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日本思想界颇有影响 王陽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大学问等 其中传习录最为典型1,2,三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陽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 后又于陽明先生身后,几次汇整增补,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 正德七年( 1512)王陽明的弟子徐爱开始陆续记录先生论学的谈话,并编纂成 本,刊印正德十三年,另一弟子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及陆澄与他新记录的部分合 在一起,在虔(今江西赣县)刊行,亦名为传习录嘉靖三年( 1524),南大 吉增入王陽明论学书信若干篇,仍以传习录为名,在越(今浙江余姚境内)出 版嘉靖三十三年,王陽明的弟子钱德洪就陈九川等所录遗言录加以删减,与 他及王畿所录,一同编为传习录,在宁国(今安徽省境内)出版嘉靖三十五 年,他又将黄直所录的部分编入传习续录中,在蕲州(今湖北省境内)刻 隆庆六年( 1572),谢廷杰在浙江出版王文成公全书,以薛侃所编传习 录为上卷, 以传习续录为下卷,附入王陽明所编朱子晚年定论,便成为 王文成公全书本中的传习录其版本有上海商务印书馆景印隆庆六年王 文成公全书四部丛刊本日本东京昭和五十年松云书院影印 1897 年佐藤一斋传 习录栏外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7 年叶绍钧的校注本等。
四 在传习录中,王陽明先生阐发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关于心学,他讲道:“心 外无物”、“心外无理”,“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心 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 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传习录( 上)中记载,他和 弟子们到南镇地方游山,一个弟子指着山中的花树问:“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 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陽明说,当未看花时,心不起作用,也就没 有花,当看花时,花才显现出来,以此论证事物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意识 王陽明的心学特点表现在他的良知说,他认为人心的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就是 天理,天地万物就是从灵明中产生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这种所谓良知,是一种 主观意识,是善恶、是非的标准,良知是超善恶的,是绝对至善的他在传习录 (上)中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 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 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书中 还说:“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传习录下)又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 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 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又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 是知之成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传习录上)又说:“知之真 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 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传习录中)又说:“我今说 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传习录下) 王陽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把知与行合二为一,以 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 中含行,行中含知,他这种“知行合一”说其实质是消行归知,以知为行,把知与行,3,在主观内心里合一换句话说,他的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良知是知,致的工夫 是行,知是道德意识,行是内心世界的道德修养 五 王陽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武功赫赫,学名昭昭,尽管王陽明的心学的基 本做向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在朱学衰颓之际,倡导心学,深入研究知识关系,并 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发展到了极致,其思想介值是很高的,对后人的高迪是深广的 传习录是王陽明的代表作,不但影响了中国一百多年的思想家,而且享誉 海外,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都被作为精神的范本。
可见此 书的价值和魅力 编者 1997 年春于北京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 1517 年)八月,王陽明的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 于江西赣州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陽明先生语录,分“徐爱录”、“陆澄 录”和“薛侃录”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卷 心即是理 徐爱录 徐爱( 公元 14881518 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陽明的妹夫, 也是陽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陽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 “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 【原文】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 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 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 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 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 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 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 謦咳,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 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 者。
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 人徐爱书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有关“格物”的各种说法,均以旧本,亦即前贤所说的误本为 标准我刚听说甚觉意外,继而产生怀疑,最后,我殚精竭思,互相对照分析,就,4,正于先生方始发现,先生的主张犹如水性冰冷、火热炎热一样,即是百世之后的 圣人也不会产生疑问 先生天资聪颖,然和蔼可亲,为人坦诚,平素不修边幅早年,先生性格豪迈 洒脱,曾热衷于赋诗作文,并广泛深入研究佛道两家的经典之作所以,时人初听 他的主张,认为是异端邪说,不予深究但是他们不知道,在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年 中,先生处困养静,惟精惟一的功夫,已入圣贤之列,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我时 刻受先生之教诲,觉得他的学说,刚接触似乎很容易,深入研究就觉得愈发崇高; 初看好象很粗疏,仔细钻研就觉得愈发精细;刚接近仿佛很浅显,深入探求就觉得 没有穷尽十几年来,我竟连它的轮廓都未看到但是,今天的学者,有的虽与先 生才一面之缘,有的只闻其名,有的怀着蔑视、恼怒的心倩,就想在立谈之间,依 据传说,浮想联翩,如此何能彻底深谙先生的学说呢?跟从先生的人士,听着先生 不倦的教诲,常常得一而遗二,如同相马时只注意马的牝牡黑黄,而忽略了能否驰 骋千里的特性。
因此,我谨把平时所听到的全部记录下来,给诸位同志奉上,以便 考核校正,不负先生教育之恩 晚生徐爱序 评析 此段为全文之开篇,首先介绍先生之概貌陽明先生乃古代先儒群体中之一员, 亦为代表性人物,创良知之说,开心学之河,打破了宋以来程朱理学一统儒学之局 面其先生之形象、特性与先哲先贤们一样,既有其共性,亦有其个性先生天资 聪慧,是为共性,但却和悦坦诚、不修边幅,亦共性,亦个性,大凡先圣先哲们, 其心地祥和,举止随和,处事顺其自然;先生年轻时豪迈不羁,又曾广博于诗文, 深研习佛教和道教的典籍,同样既共性,亦个性,孔子十岁即立志于学,陽明先生 年轻的豪迈亦是一种鸿鹄之志向总之,陽明先生是古代一位既有学术成就,又 有君子之德的大儒、醇儒 【原文】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 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 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 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 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 犹如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
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 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 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 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译文】 徐爱问:“大学首章的在亲民,朱熹认为应作新民,第二章的作新民的 文句,好象可作为他的凭证先生认为应按旧本作亲民,难道也有什么根据吗?” 先生说:“作新民的新,是自新的意思,和在新民的新不同,作新民怎可 作为在新民的凭证呢?作与亲相对,但非作新解后面说的治国平天下,都没 有新的意思比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 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些都含有亲的意思亲民犹如 孟子中的亲亲仁民,亲近就是仁爱百姓不能彼此亲近,虞舜就任命契作司徒,,5,尽心竭力地推行伦理教化,籍此加深他们的感情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即是明 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即是亲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再如孔老夫 子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即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说亲民,就包涵了 教化养育等意思,说新民就失之于正道了 评析 孔子的仁学与孟子的仁致,其核心都是“爱人”、“亲民”对他人之爱即为仁,包 涵了义、智、礼、信。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