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举制度之流变.doc
6页武举制度之流变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土 的办法,所以叫科举在中国历史上,选拔文官的科举制度首创于隋代, 而武举制度则创始于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至清朝时改称武科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 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考试内 容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此外还要考靶射、骑射、步射、身高相 貌、言论、举重(翘关)、负重摔跤在这个武举的创制时期,规定凡触 犯令者、工商之子、州县衙门小吏等不得参加考试唇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唐王朝停废武举,长达10年,这 是武举史上的首次停废起因是谏议大夫田敦认为武举人拿着弓箭出入皇 城,可能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上表请求废止武举直到唇宪宗元和三年(公 元808年),在朝野上下的呼声中,唐王朝恢复了武举但是到了五代时 期(公元907-960年),由于军阀混战,战乱频仍,武举再次停废到了北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宋王朝初设武举,恢复了自 五代停废的武举考试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 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 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孙子、吴起)等。
武举制度臻于规整武举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 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初期的 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 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 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 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 试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 人薛奕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北宋徐徽言等武科举考试其实是等级考试,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的《大小使 臣试弓马艺业出官法》中有规定:第一等,步射一石弓,十发三中;马上能射七斗弓,并掌握五种马上 格斗武艺;《孙吴兵法》十道题答出七道的,“时务边防策”五题“文理优 长”,法律题十道答出七道,就可以出任低级武官第二等步射八斗弓,十发二中,马上能射六斗弓,有三项马上武艺, 答出一半兵法题目和法律题目,可以见习低级武官第三等,步射六斗弓,十发一中,只有两项马上武艺,兵法、法律只 能答三题的,记录在案。
每三年考试一次,任命武官不过三十人,后来逐步增额,以至于三人 取一,每次都有百人入流,比文科举得官还容易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朝廷开始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 取十人,其余的入武学南宋时期进一步改革,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开始由皇帝亲 自“廷试”,合格的都赐予武进士,授予武官衔“保义郎”、“承节郎”等 名目但实授的职务往往并非军官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武举进士也比照文科,有第一、二、 三名的排名以后又规定参加廷试的都必须由各地方长官先行选拔,作为 “武举人”保送朝廷这样一来,武科举体系与文科举体系基本相同南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明确了武科状元之称谓朝廷规 定,凡武状元愿意从军者,一律授予正将之职,第二、三名授予副将,第 四、五名授予准备将明宪宗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明朝武举根据太监王直的建议, 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定武举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 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 试明万历末年(公元1573年),曾有过一次实行改革的议论,有朝臣主 张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 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 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
而此提议,未引起朝廷重视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参加武会试的举子中,能运百斤大刀者只 有王来聘、徐彦琦两人,崇祯皇帝亲自调阅前三十名试卷,钦定一甲三人, 王来聘居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武状元,授副总兵职明代武举一直没有殿 试,也没有设立一、二、三甲的区分和鼎甲名号正式有武状元之设,王 来聘是第一人明代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由行伍起家者,武举只是个补充形式, 所以,明代武举出人不多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由武举出身的次之,但武举 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相当比例国家大力提倡武举,制度日 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鹫,民间习武之风 兴盛一时清代武举制度中的考核,依文榜程序,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二、乡试,在省城进行, 考中者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四、殿试, 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 等,称为“三甲”—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兀;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 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土 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土出身”资格。
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里帝亲自主考考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 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 耀恩荣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 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一、 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状元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 上街夸官,风光十足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规定,武状元被授予御前一等侍卫,武榜眼、探花被授予二等侍卫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 授予三等侍卫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予守备等营职雍正以后,各朝武进 土的授官情况还有一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没 有太大的变更清朝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 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这类 “恩科”、“恩额”都由皇帝直接掌握考试办法差不多与明代一样,分一、二、三场进行一、二场试了弓 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一场试马上箭法, 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二场乾 隆年间,一场又增加了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专为考察伏射能力。
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 瞽力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 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二项 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 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第三项是拿石?子, 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 并不深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考场 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提至胸腹之间, 再借助腹力将石?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 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 项者为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三场是考文,当时叫“程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课考试最 初是考策、论文章,“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顺治时定为策二篇、论二篇,题目选自四书和兵书康熙年间改为策一篇、 论二篇策题岀自《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论题只从《论 语》、《孟子》中出乾隆时,又改为策一题,论一题,题目都选自《武经 七书》。
到嘉庆年间,考虑到武人多不能文,于是废除策、论,改为按要 求默写《武经七书》中一段,通常只一百字左右光绪二^一年(公元1895年),荣禄首先提出废止武举考试,他说:“自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习非所用,与八比试帖之弊略同积弱之 端,未始不由于此他主张各省创设武备学堂,以西洋军事课程培养新 式军人然而荣禄的倡议并没有得到大多数朝臣的响应,武举废止一拖便 是几年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照例举行武举会试一一这是中国历史 上最后一次武会试不久,要求改革的呼声又一次响起来,“内外臣工请 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试枪炮然而依旧未能实行改革此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武举制度已经不能胜任其政治功能和社会功 能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止武举制度至此,武 举制度彻底退岀了历史的舞台本文题图为清代武举“外场”考试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