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ppt
66页关于冷战研究的几点思考,学习内容,一、冷战的界定 二、冷战的具体层面 三、冷战的根源 四、冷战的分期 五、冷战的结束 六、冷战的影响,冷战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由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在1947年4月16日的一次讲话中首先提出,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为此写了一系列文章 凯南的遏制理论提供了冷战的思想理论基础,丘吉尔的铁幕讲话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知识点,,沃尔特•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其他重要的早期传播学人物不同,作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李普曼从未执过大学的教鞭但就大众媒体在构成舆论方面的作用而言,他是最有权威的发言者《舆论学》被公认为是传播领域的奠基之作关于冷战时的研究现状,冷战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70年 美国学者对冷战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出版了大量相关著作美国的冷战史研究还有专门的机构如:威尔逊国际学者研究中心设有“冷战国际史项目”;哈佛大学戴维斯俄罗斯研究中心设置了冷战研究所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以及前苏联对于冷战也有相当的研究。
中国的学者对冷战的研究相对而言起步较晚,并曾受到前苏联观点较强的影响中国的研究成果,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从苏联角度论述冷战特别是苏联与冷战起源关系的专著它在确认美国在冷战起源中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前提下,提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论述苏联的冷战基础、冷战政策和冷战行为方面作了有意义的探索 张晓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以国际关系理论、历史研究和现实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以战争与和平为主线,较深入地研究了东西方冷战发生、发展和终结的历史全过程及其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白建才.《美苏冷战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版 主要是论述美国与苏联之间关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突出强调从冷战兴起到最终结束的过程中,美国与苏联各自的安全战略、对外政策等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发展与演变 白建才.《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历史研究》1999(2) 1999年在雅虎网站上有关“冷战起源”的网页11432,2000年底增加到27600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的冷战史研究迅速深入发展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学者们可以对冷战的产生、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其领域大为扩展; 冷战的主要当事国美国、特别是前苏联公布了一批有关的档案文献,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新解密的原始资料使; 多国学者加入研究行列,并有某种方式的研究合作。
不仅使冷战史的研究更加深入,也使得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更为客观和全面一、冷战的界定,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代末到80年代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待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苏联所采取的政策,其目的在于断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剥夺苏联人民和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胜利果实冷战反映了西方最反动的垄断资产阶级、尤其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冷战“主要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地缘政治利益的对抗它们之间的矛盾最突出地表现在西方集团在经济、贸易和科技领域遏制苏联及其盟国并且企图控制这些国家 ——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美国:冷战是利益冲突国家之间除直接军事冲突以外的全面对抗,使东西方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 第三国学者: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遏制反遏制斗争所形成的两国关系和整个战后国际关系的一种状态,是1947年至1991年的一种国际体系,是除了美苏直接军事冲突和使用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斗争,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宣传等各个领域,其一般特点是以军备竞赛、外交抗争、经济压力、意识形态对立、宣传攻击、间谍战等途径造成国际的紧张局势和国家之间的互相敌视和仇恨。
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 ——王帆:《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外交学院院刊》2000年第2期,二、冷战的斗争层面,1.意识形态层面的斗争其特征是相互敌对和互不信任,把对方视为敌人冷战双方都认定和相信他方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寻求不同的目标,对方的存在和发展是对自己核心价值取向的根本威胁斗争方式,美国: 在国内展开了对共产主义及进步力量的清剿 美国颁布了国家安全法,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和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的活动无孔不入,麦卡锡主义也曾风行一时 美国积极推行和平解放政策,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美国动用一切舆论工具,其中包括“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讨伐,同时宣传美国的政策主张和宣扬美国的生活方式,以期对苏联和东欧国家人民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麦卡锡主义(MyCarthyism),麦卡锡主义是1950—1954年间美国国内、反民主逆流的典型代表,它恶意诽谤、肆意迫害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直至有不同意见的人。
从1950年初麦卡锡主义开始泛滥,到1954年底彻底破产的前后五年里,它的影响波及美国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麦卡锡主义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也成为政治迫害的同义词麦卡锡主义对我国的影响,对政府的影响 在“麦卡锡主义”最为猖獗时期,中美关系正处于冻结状态之下在“麦卡锡主义”的影响下,“”成了美国的惟一选择,导致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几届美国政府一直采取非常僵硬的东亚政策,不与我国进行接触对华裔亚裔人群的影响 在美国国内,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他们不仅被非法传讯,不准寄钱给中国的亲人,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共产党”而受监禁、被驱逐甚至遭暗杀斗争方式,苏联: 驳斥西方对苏联的攻击,开展了积极的进攻; 严格控制思想和舆论,开展思想惩治运动; 揭露和批判西方世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价值观; 对外宣传苏联的成就、政策主张; 提出各种和平建议、鼓励走社会主义道路2.在国家安全层面上的斗争 其特征是为国家安全展开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同时也开展了军备控制和裁军谈判加速军备建设; 组织军事集团,在国外驻军; 竞相出售武器,角逐世界军火市场; 制定相应的军事战略。
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中程导弹协议以及防止核战争、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条约;关于禁止核试验以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3.在地缘政治利益层面上的斗争 其特征是美苏把欧洲视为地缘政治利益最优先的地区,第三世界是美苏争夺、进行冷战的重要战场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美国利用军事入侵、政治颠覆、经济和军事援助向第三世界扩张 美国关注的重点地区是中东美国认为它是仅次于欧洲的战略地区美国在中东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确保西方的能源供应,在地理位置上更加接近苏联以便实施遏制战略 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和传统的势力范围,决不允许苏联势力渗入对第三世界的争夺,苏联打着支持民族民主与解放运动的旗号,通过政治支持、经济和军事援助,以及意识形态的宣传,在第三世界建立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强同美国的竞争争夺的结果,美苏在争夺第三世界的斗争中,整体说来美国占有一定的优势美国取得优势的原因,美国采取软着陆的方式进行斗争,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等舆论方式宣扬西方的富有、自由,进行洗脑,水到渠成大多数新独立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倒向了西方美国同这些国家存在千丝万缕的固有联系 历史的延续性,很多国家多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后会自然而然地不自觉的选择西方式的发展道路。
苏联要以自己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第三世界,必然引来抵抗 苏联的经济实力有限,不能满足相关国家的需求,在同美国争夺时往往得而复失 50-60年代,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较大,随着70年代苏联进攻战略的实施,不但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损害了国际声誉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中本来就不具优势,这样就越来越被动冷战的实质: 以军事实力为后盾、意识形态为主要武器、争夺地缘政治优势的斗争4.冷战中的某种合作 举行最高级首脑会晤,加强领导人的接触和相互了解; 通过协商确定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在解决重大问题和紧迫问题时及时准确沟通信息和阐发自己的要求,做出相互让步,避免危机的进一步升级和扩大,把冲突限制在双方均可接受的程度和范围,以免危害自己的根本利益; 展开裁军谈判并达成相关协定,减轻政治和经济上的压力; 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时实行合作三、冷战的起源,冷战的起源是分析美苏从战时盟友转变为对手和敌人的原因是国际关系发展中多种因素和条件的互动结果在过去的年代中对于冷战的起源一直存在着极为对立的观点 苏联: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苏政策导致了冷战 美国: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 中国:美国是发动冷战的罪魁祸首,苏联对美国的挑战做出了必要的正确反击。
战后世界为美苏扩展提供了机遇 ; 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 美、苏所具有的实力则是冷战爆发的物质基础; 美苏领导人相互猜疑与误解 ; 英国的作用不可忽视;,,,,,两极体制取代原有的以欧洲为中心的旧格局 昔日的强国衰败了或退出了国际政治舞台,殖民帝国已经土崩瓦解美苏作为大国走向前台,战争留下的权力真空既引起了美苏的极大兴趣,又为它们推行外交政策谋求国家利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战后局势,战争对各国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国内阶级冲突加剧各国都面临着重建的艰巨任务,包括经济恢复和调整阶级关系这为美苏推行自己的外交政策,扩大影响提供了良机战后局势,殖民帝国的瓦解,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蓬勃开展;为美国和苏联向第三世界扩张和渗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空间战后局势,,国家利益冲突,美国和苏联拥有不同的地缘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经济需求和意识形态利益 不同国家特别是大国存在不同的利益,甚至相对立的利益本来是不足为怪的一个国家外交的基本动因是国家利益,问题是美苏不能正视和尊重对方的利益,甚至否定对方的利益和迫使对方服从于自己的利益这就是美苏冲突的根源之所在国家利益冲突,战后,美国、苏联凭借强大的国力,把国家利益界定为整个世界、谋求建立世界霸权。
对这种霸权提出异议和挑战的国家或国家集团都被美国、苏联视为是对自己利益的威胁,是各自的敌人美国苏联分别认为对方就是这样的国家,是各自实现霸权的最大障碍美国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遏制苏联的扩张,击退苏联对美国利益的进攻,苏联也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遏制没过的扩张,击退美国对苏联利益的进攻, 美苏实力的变化,战后,美国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谋求建立世界霸权 苏联成为了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苏联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建立势力范围,有决心也有力量同美国进行较量为了履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推进世界革命进程,维护世界和平,坚决反对美国所推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政策苏联已经具备了与美国对抗的物质和心理准备,敢于对美国的政策和行为说“不” 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杜鲁门:苏联被传统扩张主义、马列主义输出革命的教条所驱使,破坏了战时同盟协议,向美国和西方社会发动战争,破坏它们的社会稳定和固有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专制统治 凯南:苏联就像希特勒及其同伙那样在军事征服的贪欲指使下行事,也有同样的对外军事侵略的表现,因而只能使用对付希特勒的那种办法来对对付他们才能奏效。
美苏领导人的观点,美国认定必须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政策,反对苏联扩张的斗争关系到自由制度的生死存亡美国在这场斗争中必须旗帜鲜明,不能有丝毫软弱和动摇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杜鲁门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防共的国内外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