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茶艺师评茶师理论课程.ppt

28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49902021
  • 上传时间:2018-08-0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92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茶艺师评茶师理论课程一、法律常识、职业守则 二、茶的起源 三、茶文化 四、茶叶基本知识 1、茶叶的分类 2、茶叶的命名 3、全国产茶省名茶 4、中国十大名茶 五、茶叶专题讲座 六、中国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主讲:李文宝 一、法律常识、职业守则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0年6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 生法》改名为“食品安全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茶艺师职业守则: §(1) 热爱专业,忠于职守; §(2) 遵纪守法,文明经营; §(3) 礼貌待客,热情服务; §(4) 真诚守信,一丝不苟; §(5) 钻研业务,精益求精 评茶员职业守则: §(1) 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2) 科学严谨,不断进取; §(3) 注重调查,实事求是; §(4) 团结共事,宽厚容人; §(5) 遵纪守法,讲究功德二、茶的起源茶,这一古老而又文明的经济作物,历经了药用、食用,直至成为人们喜欢的饮料,目前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饮 料之一(茶叶、咖啡、可可)饮茶风尚遍及全球,全世界 已有50多个国家种茶,追本溯源,世界各地的茶树的种植资源、茶叶栽培的技术、茶叶加工工艺、饮茶习俗、茶事礼俗 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出去的。

      我国作为世界茶叶和茶 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为中国增添了光彩,与我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发展息息相关,茶称为中 国之“国粹”茶发乎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茶起源地主要在中国的川、滇、藏地区)§ 茶,起源于仰韶文化时期(神农炎帝时期),战国时第 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中记载茶的起源,原文:“神 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茶的药用价值 很大,古人曰:饮茶有利健康,“百益无一害”,人故不可一日无茶这是人们对饮茶健身的精辟论断早在公元8世纪,唐代陆羽就系统调查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种茶、制茶、储茶、饮茶等经验写下了世界第一部茶叶 专著《茶经》,至今有26种文本印刷出版并翻译成日、英、法、朝等文字,这对传播茶知识,弘扬世界茶文化,促 进茶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茶的发展和利用在我国溯 源有4000年历史茶:这一古老—起源于仰韶文化时期(神农炎帝时期),溯源 4000年历史文明—茶与文化的结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经济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茶的药用价值—关于茶叶的药用功效,早在2000多年前已被 人们公认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茶在药用上的很大程度 还属于经验性质,在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 不断发展,以及医学的参与,使得对茶叶的药用有效成份 及其 药理功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已探知的达250多种微量元素对人 身体有益,主要成分有:茶多酚化合物、儿茶素、碱类(茶碱、 咖啡碱、可可碱)、维生素类、氨基酸、蛋白质、糖类、脂类、 单宁物质、叶酸、肌醇、矿物质等这是茶叶药性的主要活性 组份 业已证明(临床证明),他们具有防止血管硬化,防止 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降血糖、保肝、抗细胞氧化,消除人体 内过量的自由基、抗衰老、抗疲劳、消炎、抑菌、防辐射、抗癌 、抗突变等多种功效两个重要人物1、神农—神农是炎帝的化身,中药的始祖 2、陆羽—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有关茶的起源在世界的争论1824年,英国驻印度少校勃鲁士提出了世界茶的起源在印度的 学说三、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 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已成为人们的生活的 必须品,并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 明的一颗明珠”由于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 到了更高的境界茶与文化的关系至深涉及面很广,内容也 很丰富,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叶科技, 千姿百态的各类茶具,饮茶习俗,茶艺等,如:茶书、茶刊 、茶与婚礼、茶与祭礼、茶与佛教、茶叶诗词、茶歌茶舞、 茶与戏曲、茶与美术、茶与楹联、茶叶谚语、茶宴、茶艺、 茶道、茶礼、名人与茶等。

      自古以来,茶与名人,名人与茶 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陆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 、曹雪琴、鲁迅、郭沫若、老舍等1、茶与佛教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和僧徒生活的需要 ,茶叶与佛教之间很快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根据佛教的规制,在 饮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饮酒和戒荤食素等戒律佛教重视坐禅修 行通常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劳和睡眠的欲望,为此,需要一种即 符合佛教戒律,又可消除坐禅产生疲劳的饮料茶叶具有提神益 思,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便成为僧徒们最理想的饮料 我国茶与佛教的关系,是一个息息相连,相互促进的关系佛教 特别是禅宗需要茶叶,而这种嗜茶的确风尚,又促进了我国茶业 和茶文化的发展因为和佛教是如此密切,正因为这样,自唐朝 以后,各地寺庙和历代名僧为我们史籍中留下了不可胜计的茶史 资料史志所称的“茶兴于唐,盛于宋”唐朝茶叶的兴盛,是在 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我国的寺庙不只极 重茶叶,需要茶叶,而且也生产茶叶,研究茶叶和宣传茶叶的一 个中心自古以来有名寺出名茶之说历史上有许多僧人以煮茶 、品茶而闻名于世众所周知,唐代陆羽一生发迹没脱离开寺院 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茶叶品质和宣 传茶叶。

      因为寺庙都有一定数量的田产,寺庙特别是那些大和 尚,不参加生产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研究茶的采制、 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以宣传茶文化又由于佛教寺院大都建在 群山环抱的山腰峡谷,自然条件宜于茶树生长所以,现今我 国的众多的名茶中,有相当一部分茶最初是由寺庙种植的 2、茶与诗词我国既是“茶的祖国”,又是“诗的国家”,因此茶很早就渗透 进诗词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年,为 数众多的诗人,文学家已创作了不少的优美茶叶诗词如南宋 陆游的《幽居》诗:“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园丁刈霜稻, 村女卖秋茶”由该诗可见,当时浙江绍兴一带,已有采秋茶的 习惯3、茶与楹联茶联,乃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字数很少不限, 但要求对偶工整协调,是诗词形的演变在我国,凡是有“以茶 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 石柱上,茶道、茶艺、茶礼表演的厅堂壁上,甚至于在茶人起居 室内,常可见到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使人见之,不但有 古朴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正气”,情操高尚之感,还可以给人 带来联想,增加品茗情趣楹联又称对联,自宋代逐步推广用在 楹柱上,后来又普遍作为装饰或交际之用。

      自唐至宋代,饮茶兴 盛,从而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茶联可以使茶溢香,茶也可以使 茶联生辉——回味无穷在我国茶文化史上,还曾出现多次高价 征茶联的雅举§ 茶楹联一:“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注解:这里道明了以茶留客,又说出了用茶清心和飘飘欲仙 的感受茶楹联二:“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注解:此幅茶联虽然没有一个“茶”字,但人们一看便知,它道出了人们对茶叶的共同爱好,以及主人“以茶会友” 的热切心 情使人读来大有“此地无茶胜有茶”之感茶楹联三:“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茶楹联四:“啜苦咽甜舌尖香,寒夜客来茶当酒茶楹联五:“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茶楹联六:“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茶楹联七:“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茶楹联八: “尘滤一时静,清风两腋生茶楹联九:“茶液四溢,香飘万家4、茶与名人 〈1〉陆羽陆羽(公元733年—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 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名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乃至世界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 卓越的贡献,被后人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茶经》成书于公元758年前后,内容3卷10节。

      〈2〉曹雪芹曹雪芹(1715—1763年),字梦阮,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 后为满州正白旗“包衣人”他是一位具多识广,才气纵横,琴棋 书画件件皆能,诗词曲赋无所不精的小说家、诗人和画家,他最 大的贡献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小 说中言及到茶的竟有26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十来首 ;小说所载形形色色的饮茶方式,丰富多彩的名茶品目,珍奇精美的古珍茶具以及讲究非凡的沏茶用水,是我国历代文学作品 中记述描绘得最全的故而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 茶叶香”——曹雪芹是茶的千古知音 〈3〉鲁迅鲁迅(1881—1936年),原姓周,名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 先生的名言:“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鲁迅先生 生长在茶乡绍兴,喝茶是他的终身爱好所以他的文章和日记中 提及茶事甚多20年代的北京,茶馆遍布,与人民的生活关系密 切,举凡联络感情,房屋交易,说媒息讼,都离不开茶馆鲁迅 在北京的时候,也是茶楼啜茗的座上客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文 学家、思想家,一生淡泊,关心民众他以茶联谊,施茶于民的精 神,更为中华茶文化增辉 〈4〉老舍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经常用的笔名,北京人。

      老舍1957年创作的三幕话剧《茶馆》,是他后 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在西欧有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 “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观看《茶馆》,犹如随老舍逛王掌柜父子两代 惨淡经营的北京“老裕泰”茶馆贫民出身又久居北京的老舍先生, 创作《茶馆》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的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 幼年和少年时代,使他从小就熟悉挣扎在社会低层的城市贫民,喜 爱流传于北京市井巷里和茶馆的曲艺,戏剧老舍本人茶兴不浅, 不论是绿茶、红茶、花茶,都爱品尝一番边饮茶边写作是他一生 的习惯,而且“茶瘾”很大,喜欢浓茶,一日三餐,早中晚各一壶 外出体验生活,茶叶是随身必带之物他在云南的一段时间,朋友 相聚,他请不起吃饭,就烤几罐土茶,围看炭盆,大家一谈就是 几个钟头倒颇 有点“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儒雅之风老舍谢世后, 他夫人胡絜青仍十分关注和支持茶馆行业的发展1983年5月,北 京个体茶室“焘 山庄”开业,她手书茶联:“尘滤一时静,清风两腋 生”相赠,还亲自上门祝贺§ 茶文化知识精髓茶与“琴棋书画”一样,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饮茶 已成为人们:保健康乐社交联谊净化精神传播文化的纽带茶与健康的关系:饮茶有益健康“百益无一害”,人固不 可一日无茶。

      四、茶叶基本知识1、茶叶的分类中国茶叶分基本茶和再加工茶两大类基本茶—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再加工茶—花茶类:茉莉花茶、珠兰花茶、桂花茶等茶饮 料、保健茶、紧压茶绿茶 白茶中 基本茶 红茶 黄茶国 青茶(乌龙茶) 黑茶茶叶 再加工茶 花茶:茉莉花茶、珠兰花茶、桂花茶茶饮料保健茶紧压茶2、茶叶的命名 有的根据形状不同命名的,如:形似瓜子的安徽“六安瓜 片”形似山雀舌的杭州“雀舌”;形似圆直如针的“君山银 针”,“松针”;形曲如螺的 江苏苏州的洞庭碧螺春有的结合产地的山川名胜命名的,如杭州的“西湖龙井” ;安徽黄山的“黄山 毛峰”;江西的“庐山云雾”,“井岗翠绿”;普陀山的“普陀佛茶” 有根据茶叶外形色泽或汤色命名的,如:绿茶、白茶、黑茶、红茶、黄茶、 青茶等也有根据外形色泽与形状结合命名的,如:银毫、银针、银峰、玉 针、雪芽、雪莲等。

      有的根据茶叶香气、滋味特点命名的,如:具有兰花香气的安徽舒城“兰花茶 ”,滋味微苦的湖南江华“苦茶”等 有根据采摘时期和季节命名的,如清明前采制的称“明前茶”,雨水前采制的 称“雨前茶”,4至5月份采制的称“春茶”,6至7月份采制的称“夏茶”,8至10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