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基层组织形式强化薪酬激励约束.doc
4页优化基层组织形式强化薪酬激励约束随着某公司资产区域化重组不断深入推进,2012年以来,下属A分 公司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重组整合,分公司员工构成和利益分配、诉求愈 发复杂多样尤其是原B分公司市场化员工的加入,导致分公司市场化员 工队伍的管理难度上升,流失率增大,员工队伍极其不稳定为切实解决 这些实际问题,自2013年初,A分公司从各方面进行大胆尝试,通过盘活 整体人力资源,提高单个员工的工效,满足公司未来5年的用工要求一、 灵活使用分权授权激励技巧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授权得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授权员工本人均可 受惠A分公司管理层更多地是看重这个管理技巧的内在激活能力:在各 作业区进行岗位工作分配时,打破身份界限,对市场化和合同化员工一视 同仁,在工作量、岗位重要程度、参与程度、工作标准上同等对待,通过 任职能力的差异筛选优秀市场化员工更多地参与到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 上来,改变了市场化员工只在操作岗位上的用工格局中:如资料管理、报 告总结的编写、技术方案的编制等时常可以看到市场化员工的身影并且 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和合同化用工一起竞聘班组长、担任应急值班人员,满 足了这部分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就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在企业内部的上升 格局还很大。
二、 基层工作同台竞争共同合作 以甲作业区为例:作业区的岗位设置严格按照公司“区域化”建设方 案执行,设有管理岗、机械作业岗、电气作业岗明确作业岗岗位职责为 综合值班、设备维修、属地管理和资料管理四个方面,并建立了符合作业 区特色的量化考评体系,并以此作为作业区应急值班人员津贴分配和全员 绩效考核的依据同时为让单T种的操作技能员工平稳顺利过渡到综合作 业的作业岗,机械作业岗又划分机械专业、压缩机专业、工艺和计量专业, 电气作业岗划分为电气专业和仪表自动化专业在六个细分专业中开展班 组长竟聘,合同化、市场化员工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同台竞争从竟 聘的结果来看,其中三个专业的班组长是由市场化员工担任,占到了专业 数量的一半市场化员工在班组长岗位的成功竞聘,让他们的工作能力和 工作成果上得到了组织上的承认另外,为了适应站场调度主要负责应急值班的工作任务变化,优化了 调度倒班方式:将原先由专岗、四班两倒、倒班人员都是市场化员工的倒 班方式,改为现在的兼职、三班两倒、合同化和市场化都参与倒班的方式 增进沟通和交流,让市场化员工更多地感受到组织的认可、同事的尊重、 个人的自我实现通过公开公平的选拔,19名作业人员中有11人将同时 负责原油站、天然气分输站的综合应急值班工作,市场化员工的自信心、 责任心明显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
三、绩优者积极稳定,绩差者有压力动力一是为避免考核走形式,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员工绩效考核强制 引入正态分布规则要求各单位根据员工人数,按照考核分数大于等于95 分的人数不超过20%进行考核季度考核结束后,在各部门内公布考核结 果,无异议后进行奖金兑现员工年度考核则结合关键业绩类、周期性目 标达成类(周期性目标考核)、能力素质类及控制类四大类考核结果,按 照要求的比例进行汇总,公示无异议后进行奖金兑现二是每半年进行一 次优秀市场化员工评选考核优秀名额按照机关和基层各单位市场化员工 人数的30%进行分配,考核方案由各评选单位结合实际情况自行制定机 关按照民主推荐的方式进行选拔,评委由各科室负责人和两名员工代表组 成参选人现场岗位述职后,评委根据员工业务能力、工作业绩、日常表 现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打分,当场宣布评选结果,公示无异议后报人事部门 基层的考评方式采用360度评价,更为灵活考核内容包括岗位业务技能 水平、工作业绩、工作表现三大部分其中岗位业务技能水平占40%;工 作业绩占30%,由基层领导从执行力、主动性、日常考核进行综合评价; 工作表现占30%,由每个参选人对其他参选人就劳动态度、安全生产及劳 动纪律几个方面进行民主打分,评选结果公示无异议后报送人事部门。
评 选考核都要求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分公司根据考核评选结果, 从市场化薪酬总额中提取部分金额进行奖励,并在分公司范围内进行表 彰,从物质和荣誉两个方面进行鼓励通过季度、半年度绩效考核兑现奖金和优秀市场员工评选活动对薪酬 总额的重新分配,使绩优者获得更多的报酬和奖励,体现了奖金奖优罚懒 的经济杠杆作用鼓励绩优员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绩差员工的 工作积极性,打破了多年来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分配方式, 让市场化员工真正体会到多劳多得、付出就有回报的薪酬激励作用参考文献[1] 陈维政等编著.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2004[2]徐纪良.现代人力资源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3] 赵曙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4] 赵文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5] 叶向峰等.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