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粮食价格倒挂的判断与应对策略.docx
17页现阶段我国粮食价格倒挂的判断与应对策略 武舜臣高盈盈胡舟Summary:粮食价格倒挂是近年来国内粮食市场呈现的典型价格现象,也是制约现阶段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可持续性的重大难题尽管现阶段粮食价格倒挂的政策性起因与“统购统销”和“双轨制”时期的粮食价格倒挂相似,但已从绝对倒挂转变为相对倒挂,应对环境也已发生根本性变化面对现阶段粮食价格倒挂问题,既不能走计划经济的下游管控老路,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目标价格政策的推广,加上近年来国际粮价低迷以及WTO规则的约束,近期的粮食价格倒挂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粮食价格倒挂问题的解决,需要积极推进全产业链的市场化改革,做到市场化目标下的短期适应(粮食加工业转型升级)与长期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相结合Key:粮食价格倒挂;统购统销;双轨制;目标价格;粮食安全;成品粮原粮比价;绝对倒挂;相对倒挂;粮食市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F323.7;F307.11文献标志码:A:16748131(2016)06003707一、引言2008年以来,逐年提升的托市收购价格与低迷的国际市场价格共同将我国粮食价格倒挂问题推向风口浪尖从外在表现看,价格倒挂主要表现在原粮和成品粮、产区和销区、国内和国际三个层面。
作为粮食市场中出现的典型价格问题,粮食市场的价格倒挂问题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成为价格传导研究或政策改革研究的起点然而,遗憾的是,虽然以价格倒挂为起点的文献丰富,但粮食“价格倒挂”的概念依然非常模糊,缺乏准确定义(翁鸣,2015)看似无需解释的事实基础往往更需要一个严谨的逻辑判断,以此为基础的分析才更为科学合理尽管目前粮食价格倒挂作为热点问题常见诸于书刊报端,但针对粮食价格倒挂的准确定义依旧缺失笔者认为,曾才生(2008)分析成品油时提及的价格倒挂定义及相对成熟的农产品比价定义,可以为粮食价格倒挂的定义提供参照概括地说,粮食价格倒挂是粮食商品在流通环节或产销地区间出现的一种价格反常现象,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同一状态的某品种粮食产品销售价格低于购进价格,即绝对倒挂;二是不同状态的某品种粮食产品销售价格与购进价格比低于某一临界值,即相对倒挂同一粮食品种相同状态间的价格倒挂,即同种原粮或同种成品粮有着不同的价格,属于一种绝对倒挂这类粮食价格倒挂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政策分割带来的粮食价格倒挂,主要倒挂对象为原粮自1993年我国放开粮食销售市场后,粮食倒挂问题的主要产生于粮食的政策性收购当然,此时市场价和政策价之间的差异也常常被界定为“价格倒挂”,并得到有关学者一定程度的关注(张开华,1998)。
具体来说,从1978年政府放开粮食集贸市场开始,政策价类型从统购价、订购价到托市收购价逐步发展,不同类型的政策价也不断被拿来与市场价进行比较二是区域分割带来的粮食价格倒挂,地区间不同的贸易政策和农业保护政策带来的市场分割也是形成粮食价格倒挂的重要诱因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为了稳定物价,减轻城市居民负担,往往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采取倒挂的特殊价格政策,此时,才会绝对价格倒挂,即同一种粮食产品的价格倒挂当然,这种不符合价值规律的价格倒挂背后只能是巨额的财政补贴,而过高的补贴通常会导致粮食购销政策的改革(杨希闵,1984)随着粮食购销的逐渐放开,粮食价格倒挂主要表现为同一粮食品种不同状态间的价格倒挂,即不同流通环节间原粮与成品粮间的价格倒挂该类粮食价格倒挂是以某比价为标准,对某品种粮食商品的成本收益比作出判断,属于一种相对倒挂武舜臣,高盈盈,胡舟:现阶段我国粮食价格倒挂的判断与应对策略在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价格倒挂的存在是政府价格政策的结果,对相关产业的影响并不明显然而,伴随着粮食市场的逐步开放,价格倒挂压力的影响不再局限于财政支出方面,更扩大至粮食流通中间环节的加工、运输、储备等其他领域,对整个粮食流通链条带来巨大冲击(赵霞,2014)。
作为一种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及价格传导渠道不畅通导致的价格异常表现,价格倒挂的存在往往干扰着粮食市场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导致一定程度的市场扭曲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粮食价格倒挂有着不同的表现,其原因也不同因此,区分和判断粮食价格倒挂的类型及程度,并剖析其原因,能够为科学的政策应对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而现有文献对此的研究不足,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时期粮食价格倒挂的成因和环境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的粮食价格倒挂进行科学判断,并提出应对政策建议二、我国粮食价格倒挂的政策性成因与历史借鉴一般意义上,产业链上的价格传递能够反映产品的供需变动和宏观经济的冲击效果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推动型价格传导机制能够使上游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通过成本引起下游产品和服务价格的相应变化当然,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或产品自身的特殊性,价格传导也可能产生一定的时滞,造成暂时性的价格传导不畅(王芳 等,2009);同时,考虑到经营目的或短期冲击的影响,关联市场间偶然的价格倒挂现象也有其合理性(曾才生,2008)然而,与市场化条件下产生的价格倒挂不同,我国的粮食价格倒挂更多的是政策引致的结果,因此也更具长期性与破坏性。
我国粮食价格倒挂的政策性成因见图1除了难以控制的国际粮价冲击外,出于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政府一方面会设法抬高原粮收购价格,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及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储备调节成品粮价格,降低粮食价格对消费端的冲击在以上目标的指引下,“稻强米弱”“面强麦弱”等价格倒挂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而价格倒挂的产生反过来也间接对政策的有效性提供现实支撑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统购统销”时期还是“双轨制”时期,都出现过粮食价格倒挂且都维持了较长时间;同时,粮食价格倒挂问题的产生与解决,都存在明显的共性:每次粮食价格倒挂都起始于粮食生产的不足,而结束于粮食流通层面的改革(陶昌盛,2004)当然,从最近几年出现的粮食价格倒挂现象看,虽然问题产生的原因基本未变,但其影响及解决方式却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不过借鉴历史总会得到启示,下面对新中国成立后两次粮食价格倒挂的产生原因、影响及应对结果进行梳理,以期为当前粮食价格倒挂的解决寻找思路 1.“统购统销”时期的粮食价格倒挂从1959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大幅度下降,粮食分配越来越困难为应对特殊局面,保障粮食供求,政府一方面强化了统购统销管理体制,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调整粮食价格,鼓励粮食生产。
其中,粮食价格调整主要是对统购价格的调整:从1958年到1965年,先后四次提高了粮食统购价格,1965年粮食统购价格已比1957年平均提高了35%在统购价格多次得到提高的同时,统销价格却未发生变动,这直接导致了统购统销价差的缩小,乃至粮食价格倒挂的形成随着统购价格的逐年提升,第三次统购价格提升(1961年)后形成第一次粮食价格倒挂在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下,当时的粮食价格倒挂,在不影响城镇职工和工业生产的前提下,对农民种粮积极性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然而,此时的价格倒挂差额完全由财政负担,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为解决财政负担问题,政府采取了两次销价调整,最终使得粮食购销价格持平:1963年第一次销价调整,先把农村粮食购销价格拉平,随后把城乡工商行业用粮食价格也提到与购价同等水平;1965年第二次销价调整,在将城镇粮食销价提到与购价相同的基础上,对城镇职工实行粮价补贴至此,1965年粮食统销价格比1957年平均提高9.6%,基本解决了粮食价格倒挂问题,此轮粮食价格倒挂结束(张培刚 等,2002)5085092.“双轨制”时期的粮食价格倒挂关于粮食价格“双轨制”的起止时间,目前仍未能达成共识根据陈锡文(1993)的论述,粮食价格“双轨制”历来就有,只是计划外市场定价部分的数量不同而已。
由此可以推断,尽管时间点方面存有争议,但阶段性的划分本无对错因此,本文采用刘传江(2000)等学者的划分方法,将1979年视为“双轨制”的起始年份,进而将1979年开始的粮食价格倒挂归于该时期具体来说,从1979年开始,为解决长期以来的粮食生产徘徊问题,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政府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1979年,粮食统购价格从夏粮上市时起提高了20%,超购部分在统购价格的基础上加价幅度由原来的30%调整为50%,销价仍然不动此时,新一轮的粮食价格倒挂开始出现从政策效果看,“双轨制”下的粮食价格倒挂是促进1978—1984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与“统购统销”时期的价格倒挂相同,此次粮食价格倒挂同样伴随着巨大的财政负担据官方统计显示,价格补贴总额从1978年的94亿(占国家预算的8.4%)增加到1984年的370亿(占国家预算24.6%)而且,类似的是,财政负担又一次推动了新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从具体措施看,一方面,废除了统购而采用合同订购,1985年政府通过合同收购的粮食数量不到8 000万吨(柯炳生,1998),而就在前一年的1984年,仅政府超额收购粮食数量就达到1亿吨,粮食收购量的减少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合同价格使政府向农民支付的边际价格下降了9.2%此外,在粮食统销方面,1985年政府把农村粮食销售价格调整到比例收购价,实行购销同价(张培刚 等,2002)617619然而,此时的粮食价格倒挂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而且,伴随着粮食的减产和新一轮粮食价格政策的制定,粮食价格倒挂带来的财政负担问题变得更为严重1988年粮食严重减产,市场粮食价格上升为应对粮食生产问题,国家大幅度提高了粮食合同订购价格,这相应提高了粮食购销倒挂补贴,加大了粮食流通改革的压力与“统购统销”时期的粮食价格倒挂问题的解决方式类似,本次粮食价格倒挂问题最终也由销售价格的提升而得到解决继1991年部分地区粮食销售价格提高后,1992年4月1日,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购销同价”,解决了在购销价格倒挂下粮食收购带来的巨额财政负担问题三、现阶段粮食价格倒挂的基本事实判断价格倒挂作为一种扭曲的价格传导现象,其产生与政策干预息息相关(辛毅 等,2015)伴随着粮食生产和流通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国内粮食价格倒挂逐步由绝对倒挂为主向相对倒挂为主过渡,当前我国出现的粮食价格倒挂更多地呈现为同一粮食品种不同状态间的相对价格倒挂因此,从该类型出发对当前粮食价格倒挂进行判断更具现实意义。
要对当前我国粮食价格倒挂的情况做出判断,首先需要找到成品粮原粮比价的临界值现有文献中该临界值的选取多来自行业经验,如按照稻谷出米率60%计算由于国内稻谷过度加工程度较高,故出米率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出米率一直在60%左右据《粮油加工统计资料2015》,即便是最近的2013年和2014年,全国平均出米率也仅为64.5%和63.5% ,大米价格与稻谷价格比至少达到1.67∶1才能有收益;而小麦出粉率一般在70%~85%,按照75%的出粉率算,面粉与小麦价格比至少要超过1.33∶1近年来不同品种粮食的成品粮原粮比价变动见图2和图3籼稻多数月份价格比都处于1.6∶1以下;粳稻2008年10月之前多数月份高于该临界值,但其后整体低于1.5∶1的水平,价格倒挂现象明显;小麦在2012—2014年多次出现价格比低于1.33∶1因此,从经验数据能够初步推断出粮食价格倒挂现象确实存在,但更多的是一种短期现象此外,部分学者在描述“稻强米弱”“麦强面弱”这类价格倒挂时,也曾采用原粮和成品粮价格涨幅比作为判断依据,如果价格涨幅比大于1则不存在价格倒挂,如果价格涨幅比小于1则存在价格倒挂本文也借鉴该方法对当前我国的粮食价格倒挂现实进行考察。
这里主要采用年度数据计算价格涨幅比,数据来自月度数据的年度平均值,最终结果见图4除晚籼米与晚籼稻外,其余品种稻谷及小麦的价格涨幅比波动明显,部分年份存在较为严重的价格倒挂,如2000年的籼米与籼稻、2005年的粳米与粳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