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柱“啰儿调的现状价值及保护措施.doc
6页石柱“啰儿调的现状价值及保护措施土家族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啰儿啷啰,挑起扁担啷啷扯,哐扯,上山岗啰儿,这首山歌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枫木乡63岁的刘永斌老人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这是啰儿调中的代表作,也是一首传遍全中国的民歌石柱地处武陵山脉与长江三峡库区交汇地带,是古代巴国腹心地带,是中国长江干流上唯一的土家族自治县在这里孕育、传唱和发展的石柱啰儿调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石柱啰儿调民歌与竹枝词有渊源关系唐宋时期,竹枝词的主要流行地区以巴渝为中心,下及两湖,黄庭坚说,竹枝歌本出三巴,其流在湖湘耳[1]从地域上看,竹枝词在三巴[2]和湖湘一带流行,石柱县正好处于其中间地带[3]从句式结构看,竹枝词为整齐的七言四句体,而土家民歌中的七言四句式占有重要的地位[4]石柱啰儿调的词一般都是七字句,它们表达的内容都比较粗俗、直白、乡土化,甚至有些放荡不羁[5]从语言语音上分析,竹枝词的女儿、竹枝和啰儿调中的儿化音,以及当地土家方言习惯,有着惊人的相似再则,竹枝词调同词不同的特点最为明显[6]而石柱啰儿调中的《岩上砍柴岩脚梭》、《四句歌》等与此有同工之妙民国以及建国初期是石柱啰儿调民歌的成熟鼎盛期,风靡石柱城乡,广为传唱。
20世纪50年代后期,特别是文革时期,它受到政治运动的大环境影响,从此迅速衰败至今,石柱啰儿调原生态民歌既在乡间传承,又处于难以为继的濒危状态中本文就石柱啰儿调的实际,提出一些保护的建议一、濒危状况石柱啰儿调虽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做了一些抢救、保护工作(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石柱县民歌集成》中搜集到啰儿调曲目有10多首,占集成曲目的10%左右),但目前仍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20世纪50、60年代能唱啰儿调的艺人还有300多人,而且分布较广现在能唱啰儿调的艺人,初步调查只有70人左右,占全县总人口的万分之一左右,且大多生活在县境东北山区、西北丘陵、中部河谷及南部等偏远山区1.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很大部分农村人聚居城镇,啰儿调演唱和交流的场所正在相继失去;加上科技发展,我县农村60%的地区农耕文化发生巨大变化,啰儿调原始的生存空间加速缩小2. 山区的贫穷促使大部分青壮年长年外出务工,极大影响了啰儿调的传唱,致使目前能唱啰儿调的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传承力度微弱3.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文化、商业文化、流行文化强势侵入,以其功利性、新奇观、感官刺激等元素,强烈冲击着本地传统文化以及民风民俗,使得土生土长的啰儿调更是无人问津,难以为继,濒于绝唱。
4. 石柱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不可能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全面抢救、保护工作二、石柱啰儿调的主要价值(一)历史价值石柱,长江干流唯一的土家族自治县,境内以土家族为主的民族杂居,民俗风物并存,乡间古迹诡异,民间传说悠远早在历史上的三次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融合史迹鳞爪中,以及民间歌手的祖传谱系中隐约可见,石柱先民就衍生传承着石柱啰儿调从黄德仁家传谱系上溯五代200年和刘永斌家族年代记载150年中可以佐证该民歌的品种分类齐整,曲目中传统与即兴谱例繁多历史人文与传承曲调皆可说明,石柱是流行与渝东南广大地域的本土民歌啰儿调的发祥地石柱啰儿调极具历史考证和民歌探索价值石柱啰儿调的衬词啰儿等与唐宋竹枝词的女儿、竹枝,在句式上、发音韵味上、曲目的调同词不同上极为相近,似乎同出一辙,同一意蕴我们还可以这样看,如果说竹枝词是骚人墨客所撰,那么,啰儿调却在乡间田舍里生,相对而言,一是文词典雅,二是语句粗野通过比较研究,有助于竹枝词的深入考证提供佐证,填补历史上三巴与湖湘之结合部的文化受竹枝词影响的研究的空白;进而将填补重庆市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保护的空白二)音乐价值由石柱啰儿调稍加改编出了《太阳出来喜洋洋》,唱遍了全国,影响甚广,说明它的音乐精粹同样具有代表性和可塑性;另外,石柱啰儿调的音乐形态包容了多方内容和多种情绪的曲目类别,说明它同样不是孤立的一个曲调样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柱啰儿调堪称为独立于区域民歌之林的渝东南较为系统的民歌歌种之一名为啰儿调的曲词腔调中,无处不在啰儿等衬词衬腔,归结到曲式中的半终止和终止式,以及落音落字,皆有较固有的腔调形态三)人文价值石柱啰儿调忠实地记载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同时,也催化演进着民风民俗,由此可说,它是一部分当地土家人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的活的教科书,具有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价值石柱啰儿调民歌生存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以及它的自成体系,得宜于两山夹一槽的石柱县境内,以土家族为主的杂居的土家、汉、苗等九个民族,它既是民族团结融合的精神纽带,又是凝聚乡土情怀的交流载体因此,啰儿调原生态民歌极具民族团结文底蕴的保护价值四)实用价值石柱啰儿调中的精品《太阳出来喜洋洋》,经过稍加改编并重新填词后,历经了半个世纪的磨砺,唱响了世界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文化符号,《太阳出来喜洋洋》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勤劳奋进、披荆斩棘、昂扬向上的大无畏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发展的今天,挖掘、抢救、保护啰儿调系列民歌,对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向世界宣扬中华音乐文化形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都将产生重要作用三、保护措施文化也就是一种有机的自成体系的环境系统,像生物一样有自己平衡发展和互相制约的机制。
[7]而一个处于现代社会大环境下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在面临着正控制和系统着一个复杂社会的强势文化是很难守住阵脚的,可能迟早要被侵蚀和通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土家族地域性的差异逐渐消失,啰儿调的原始唱腔也逐渐被现代歌曲所侵蚀笔者2007年在石柱枫木乡、马武坝等多个啰儿调唱区进行了文化考察,在考察中,笔者了解到唱这种歌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年轻人几乎不会唱,即使有也失去了原始唱腔基于石柱土家族啰儿调现存文化生态的变迁,我们认为要重点对石柱土家族啰儿调进行原生态的保护比如将啰儿调中的精品《太阳出来喜洋洋》定为县歌,还组织了专门领导成立了保护小组,并对啰儿调中的《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搜集、整理、改编作出重大贡献的蓝河先生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等此外,为了从根本上保护石柱土家族啰儿调,使其更好的传承下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护:(一)静态保护1. 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对啰儿调的普查,彻底摸清啰儿调产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民歌手现状、曲目内容、分布情况等全部状况3.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啰儿调民歌的体系,资源、种类、本土化等展开重点研究,并把研究成果编纂成书出版二)动态保护1.对在世的老艺人实行经费对位投入、重点保护,并支持、奖励、要求其对后人进行系统传承。
2. 逐步恢复啰儿调在公众场合的演唱,并按其艺术特点,在保持原滋原味的基础上,增补新鲜内容,以适合现在受众的欣赏品味3. 从娃娃抓起,逐步在全县中小学乡土教材中,每年增加啰儿调歌曲及相关知识,力争在5-10年内,扎实普及啰儿调4. 创办以演唱啰儿调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民间演艺队伍,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去保护5. 每年举办依次啰儿调培训班暨艺术交流会6. 每三年或五年举行一次以啰儿调为主要内容的民歌演唱(或学术研究、或创作笔会)比赛,以检阅和促进啰儿调的传承、发展7. 设立以文广局为主体,文化馆负责业务,各乡镇参与的石柱啰儿调系列民歌普查工作队8. 设立有国家,市级专家参与,县上音乐专家及民间艺人为成员的石柱民歌研讨队伍,负责对收集的啰儿调系列民歌进行研讨、提炼、表演及出版发行9. 把石柱啰儿调民歌纳入地方教材及中小学教学计划之中,对其实施情况纳入该乡镇干部,学校领导年度考核,并实行责任追究制10. 县镇府每年筹集、投入一定数额的保护经费在实施以上措施时,应重点保护原滋原味的原生态和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民间民俗活动与常规演出相结合,打造品牌带动城乡的民歌演唱活动开展机制。
并提高该县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动态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参考文献1杨铭主编:《土家族与古代巴人》,重庆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01页.2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出版,第5556页.3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出版,封二华阳国志巴南疆域示意图.4杨铭主编:《土家族与古代巴人》,重庆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13页.5施宣圆等主编:《中国文化辞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892893页.6杨铭主编:《土家族与古代巴人》,重庆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06页.7方李莉.道德文化的建构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N].文艺报,2002-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