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太政官制和内阁制的确立.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08292786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7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太政官制和内阁制的确立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太政官制和内阁制的确立 【作 者】王金林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王金林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历史表明,伴随着近代国家的诞生,近代官僚制以及国家行政机构也随之应运而生官僚制和国家机构,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权的具体体现,又是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保证它的变革,常常影响或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经济荣衰的走向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探索近代日本发展的进程时,是不能忽略其官僚制和行政机构的变革的本文拟对明治时期的太政官制和内阁制的建立略作叙述和分析    一、太政官制的确立与完善1867年12月9日,反对江户幕府统治的志士发动政变,并获得了成功天皇发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圣意已决,实行王政复古,树立挽回国威之基自此废除摄关、幕府等,先暂设总裁、议定、参与三职,使之处理万事注:大久保利谦等编:《近代史史料》,吉川弘文馆1980年版译文转引自聂长振、马斌译《明治维新基本文献史料选译》总裁、议定、参与构成的“三职制”,便是近代日本最早的官制据《王政复古大号令》规定,总裁由亲王担任,议定由亲王、公卿、强藩藩主担任,参与主要由各藩藩士担任。

      任命的名单证实,“三职制”确是由皇族、公卿、诸侯构成的三职”总计人数31人,其中皇族3人,公卿8人,诸侯20人(藩主、原藩主5人,藩士15人)这种名额的分配,完全出于当时的诸政治势力均衡的慎重考虑这种政权结构,虽然幕府被废除了,但仍然没有摆脱封建领主制的阴影实质上它是同盟诸藩的联合政权,而天皇则是同盟诸藩之主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在这一政权结构中,包容了以萨摩、长州两藩为核心的讨幕派以及以土佐藩为核心的公议政体派如此多元性质的政治结构,必然充满着矛盾、分歧和对抗藩士之间,由于政见、能力和目的的不同,也很难同舟共济强烈主张权力一元化的大久保利通,曾悲愤地痛斥议定、参与之中的无能之辈和不思变革的现状,指出若此种状况不改变,皇国之事则将“土崩瓦解,大变革也尽成水泡画饼,此乃必然之势”(注:转引自大岛太郎《日本の统治构造》,载迁清明编《行政学讲座2》,东京大学出版会1981年版这种危机感促进了改革派继续改进官僚制的决心1868年1月17日和2月3日,新政府相继对“三职制”进行了局部改组1月17日的改组,一是明确规定了三职的身份以及职务权限;二是在三职之下,新设神qí@①、内国、外国、海陆军、会计、刑法、制度等七个事务科;三是设立议事所,以示政府尊重公众舆论。

      这次改组,虽然仍未改变亲王、公卿、诸侯的格局,但取消了议定、参与二职的定员,并规定参与一职从“诸藩士及都鄙有才者”中选拔,而且各职除设有正职外,也已出现副职或复数2月3日的改组重点,则是将“三职七科制”改为“三职八局制”,即将原七个科升格为局,同时新设总裁局总裁局的设置,虽然比“三职制”有了明显的改进,但它并不能解决“三职制”所反映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如何使政权机构更趋完善,更适应改革的需要,依然是改革者的紧迫课题1868年3月14日,新政府发布了纲领性文件——《五条誓约》和“天皇宸翰”,表明了“天皇亲政”和“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的大政方针为了贯彻《五条誓约》宣明的大政方针,在官僚、行政制度方面,新政府于同年闰四月,公布了关于新政府组织和官吏的重要文件——《政体书》《政体书》开宗名义指出:“制定国策,建立规章制度,应以五条誓约为目标该文件的核心内容是宣明自此开始实行“太政官制”文件规定:(1)天下之权力皆归太政官,使政令无出于二途之患;(2)太政官之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使之无偏重之患;(3)立法官与行政官不得相互兼任;(4)明确尊卑,非亲王、公卿、诸侯不得升任一等官;贤能之藩士、庶人最高可官至二等官;(5)各府、藩、县的政令应体现誓约,“不使小权犯大权,不使紊乱政体”;(6)太政官分为七官,即议政、行政、神qí@①、会计、军务、外官、刑法等七官。

      很显然,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企图通过太政官制来实现政权的一元化统治,并且吸收资产阶段的三权分立,实行立法、司法与行政的分立从《政体书》的主要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即:第一,封建法制残余与资产阶级法制相混杂太政官是古代日本律令制时代的官职,把旧官制作为新政府机构的核心,充分反映了“王政复古”思想可是在《政体书》中,却又能看到西方资产阶级政权中的三权分立的建制,把太政官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并规定“立法官不得兼任行政官,行政官不得兼任立法官”从表面形式上看,似乎是吸收了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可是从政权的总体结构而言,分管立法、行政、司法的太政官,并无独立性,他们是天皇的大臣,国事的终决权在天皇所谓“天下权力皆归太政官”,实质上是权力皆归天皇,只能说明近代天皇亲政体制制度化的开始所以说,《政体书》发布后的政权,虽然形式上披上一件三权分立的外衣,但实质上依然保存着浓重的封建法制的残余《政体书》规定的“立法官不得兼任行政官,行政官不得兼任立法官”,实际上并未能严格执行,议政和行政常常混杂在一起以至明治二年五月,作为形式上三权分立之一的议政官被废除,其所属官吏和机构归属行政官管辖。

      这样形式上的三权分立也不存在了第二,朝藩体制替代了幕藩体制幕府政权是建立在幕藩体制基础上的幕府末期,以强藩为核心的倒幕派开始走联合皇族、公卿的道路,打着“尊王”的旗号讨伐幕府《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以总裁、议定、参与为核心的新政府,虽然表现出朝(廷)藩(强藩)结合的成功,但从政权机构完整性和官吏的职责来看,都存在着严重的缺欠再则从三职的人员来看,诸侯、藩士出身者超过了皇族、公卿;天皇虽然有至高权威,但政事决策皆听从诸侯,所以“三职制”时期的政权,实质上是同盟诸藩的联合政权真正意义上的“朝藩体制”政权的形成,应该说始于《五条誓约》的公布《五条誓约》首先强调了天皇在决定国家大计中的地位:“兹欲行我国前所未有之变革,朕当身先率众誓于天地神明,以大定国是,立保全万民之道注:大久保利谦等编:《近代史史料》,吉川弘文馆1980年版《政体书》确定的新政权,正是以天皇为首的皇族、公卿与诸藩联合的政权政权内部虽然仍摆脱不了各种势力之间的平衡,但立法、行政、司法等官,名义上已不是某某藩的代表,而是天皇的大臣了上述的“朝藩体制”特征,一方面表明明治初期官制改革的前进;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官制改革的艰难这种状况,既为天皇实行一元化统治,也为吸收资产阶级官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这就是自明治元年至十八年内阁制确立以前的时期内官制多次变迁的原由所在在此期间较为重要的变迁有如下几次:(1)明治二年(1869)五月,宣布实行“公选之法”实施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政体书》实施以来,官僚制存在的严重弊端,尤其是任官不看才能,唯以权势为准的弊端议者或曰,某卿有国家之功,其职不可动;又某氏是某大藩出身,若排退之,则有藩情动摇之患,故居其职官不谋其事注:转引自《日本内阁史录》,第一法规出版会1981年版为改变居职不谋事的状况,明治政府决定采用公选手段,选出中央政府中辅相、议定、参与等要员公选之法”规定,三等官以上者才有选举权,担任辅相、议定、六官知事、内廷职知事的公卿、诸侯、参与、副知事均有被选举资格通过“选举”,最终有23人当选,按身份分类,亲王1人,公卿8人,诸侯3人,藩士11人 采用票选的形式,选择高层官吏这是一件新鲜事虽然享受“民主”的范围极为有限,但在封建残余严重存在的前提下,这不能不说是进步的曙光通过这次改组,“朝藩体制”又前进了一步,即由朝廷与诸藩联合的政权体制,变成了朝廷与萨、长、土、肥四强藩联合的政权体制2)公布《职员令》和官位相等表这是实施公选法后不到两个月公布的。

      《职员令》更明确地规定了政府的结构,即完全仿照古代律令时代的建制,在天皇之下,设置神qí@①、太政两官,太政官下设民、兵、刑、大藏、宫内、外部等六省太政官设左右大臣各1人,大纳3人,参议3人依据《职员令》任命的政府大政要员中,朝廷(亲王、公卿)的发言权有了明显的加强左右政府的5名大臣、纳言、参议中,公卿与藩士之比上升为3∶2,公卿占了优势此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明治四年3)明治四年(1871)七月二十九日,制定了《太政官职制》,对《职员令》规定的太政官制作了进一步的改进根据《太政官职制》规定,中央政府由天皇亲政,下设正院、左院、右院正院由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及参议组成;左院设议长及一、二、三等议员等职;右院由各省长官、次官及书记组成三院诸官职中,以太政大臣的权力最大,其职责为“辅佐天皇,总揽庶政,统辖祭祀、外交、宣战、媾和、订约之权,海陆军之事务”(注:大久保利谦等编:《近代史史料》,吉川弘文馆1980年版左院系“审议各项立法事务之场所”,议长的职责是“掌审定议案”右院的职责是“草拟所辖事务之法案,审核各省之议案”《太政官职制》的公布与实施,实际上意味着太政官制的最终确立和完善    二、内阁制的确立随着明治维新的深化,到19世纪70年代初,明治政府内部发生了新的矛盾与对立,以西乡隆盛等人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政府应把对外扩张放在第一位,出兵朝鲜,把日本“失之于欧美之物,取偿于朝鲜、满洲(指中国东北—引者)之地”;另一派以访问欧美归来的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人为代表,认为按当时日本的综合国力,政府应“以治内政为第一着”。

      征韩论与内治论形式对峙,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了明治六年(1873)内治派的“十月政变”,天皇任命岩仓具视为代理太政大臣,推行整顿内政、增强国力的国策明治六年“十月政变”的成功,对日本建立近代国家体制,发展资本主义是极为有利的政变成功后,首先设置了内务省,由大久保利通任内务卿内务省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核心,其主要职责是加强中央集权官僚统治,推进殖产兴业政策总之,它总揽了国家安全、兴盛产业等大权继设置内务省后,内治派立即着手政体的研究与改革政府任命伊藤博文为“政体取调”主任,负责审查各种意见,并提出方案等在建立怎样的政体问题上,政府内部又出现了对立的主张以大隈重信为代表的的一派,主张采取英国模式,“立即设国会”,“组织新内阁”,提出“应以圣主亲裁,宣召议院中占多数之政党首领,委任其组建内阁”(注:转引自《日本内阁史录》,第一法规出版会1981年版而以岩仓、大久保、伊藤为代表的一派,则主张采取德意志模式,认为当务之急不是开国会、建内阁,而是“首先上定君权,下限民权,使人君安于万世不朽之天位,使生民保自然固有之天爵”,“以我国独特之皇统一系典例与人民开化之程度为鉴,斟酌得失利弊,制定法典宪章”(注:转引自大冢三七雄《明治维新と独逸思想》,长崎出版,1977年。

      大隈重信派与自由民权运动接近,筹组统一的自由主义政党这种形势对明治政府造成极大压力为了摆脱危局,岩仓等人决定借助天皇的权威来镇压大隈派和自由民权运动1881年(明治十四年)10月,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决定了如下事宜,即确定立宪政体方针;罢免大隈重信及其一派成员的官职并以诏书的形式宣布将以1890年为期召开国会,公布宪法大隈派被逐出政府一事,史称“明治十四年政变”大隈派虽然被迫离开了政府,但天皇应允将于1890年召开国会,公布宪法一事,不能不说是明治政体改革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天皇的诏书促进了制宪工作的进程实际上,制宪工作早在“明治十四年政变”之前就已开始了1881年7月,岩仓具视在法律顾问德意志学者罗埃斯勒的协助下,提出了制定宪法的基本方针——《大纲领》其中特别比较了英国立宪政体与德国立宪政体中国王权力的异同:(在英国)虽名义上行政权专属国王,但其实专在议院,国王只是徒拥虚器英国语中,虽国王统率国民,但不亲理国政,其实形无异于我国中世以来政治实权归于武门反之,如普鲁西,国王不仅统率国民,而且实理国政虽立法权与议院分掌,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