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数民族之旅 仡佬族.doc
23页少数民族之旅 仡佬族仡佬族民族简介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高于全国平均数,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开展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目前也只有少数老人通仡佬语过去认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但是2021年底,?九天大濮史录?书影贵州仡佬学会在贵州民间发现了?九天大濮史录?一书,证明仡佬人有自己的文字--仡佬文此书被称为"天书",对仡佬族的历史等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仡佬族吃苦耐劳,忠勇善战,在历史上常被征募当兵打仗做先锋,明嘉靖年间被征调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渐江王江泾(今嘉兴县北)战役中立有战功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黔西南仡佬族地区时,曾留下局部伤病员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养伤,受到群众全力掩护,未遭到反动派的杀害在建国初的剿匪斗争中和抗美援朝运动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应有奉献民族历史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与古代居住在今贵州一带的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假设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近一、二百年间,在一局部仡佬族中还保存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女穿统裙和凿齿,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古僚人,是西汉时夜郎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内的僚人亦"魅结、耕田、有邑聚"(?史记西南夷列传?),即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出现了村落和集镇,有了君长,其社会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公元前130年,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设群从此,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僚人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7世纪时,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这时,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开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局部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之下,受尽了压迫和剥削元、明时期、仡佬族地区大都为当地的土司所统治后来,这里又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当时是江南一带征讨西南的汉族士兵,大量屠杀和驱赶土著民族仡佬族,让仡佬族从平坦富饶的土地向山区迁徙(至今安顺一带的汉族屯堡村落均流传屠杀和驱赶仡佬族的传说故事,当地也留下很多仡佬族人生活的遗迹)明末开始"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仡佬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根本完成,仡佬族人民从此在流官的统治之下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在贵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存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还对当地仡佬族及其他民族的农民进行着残酷的剥削民族文化语言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并且有的学者主张把仡佬语群看成是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
大体上看,目前仍然使用仡佬语的仡佬族已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贵州之平坝、安顺、普定、关岭、六枝、大方等县根据仡佬语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和语法特征,仡佬语可分为四个方言,每一方言内又可分假设干土语由于仡佬族长期居住分散,故方言差异较大黔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哈给",分布于贵州的仁怀、关岭、晴隆、贞丰及广西的隆林三冲地;黔中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告"或"德佬",分布于平坝、织金等地;黔西方言的仡佬族自称"补尔",分布于黔西、织金等地;黔西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多洛",分布于水城、织金及云南之麻栗坡、马关等地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现在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说仡佬话仡佬语分稿、阿欧、哈给、多罗4个方言由于居住分散,汉语已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文学艺术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诗歌、故事、谚语等,诗歌多为便于传唱的小调,分为三言、五言、七言等仡佬族的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横箫各一对和其他乐器合奏,音调十分和谐动听唢呐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乐器,用唢呐吹出的?老灰调?、?过山调?、?过河调?、?过街调?、?迎亲调?等十余个曲牌,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更加热烈。
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还以其多有技艺精良的石匠而远近闻名他们在石墓、石碑、牌坊、桥梁、栏杆等用品和建筑上的石刻独具特色,采石场上常常传来他们那粗暴豪放、山鸣谷应的石工号子教育仡佬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兴起主要于明清时期明清两代出于政治"教化"的目的,在仡佬族地区兴办儒学因此,至明代后期,尤其是清代仡佬聚居的地方均有儒学、书院、社学、义学等由于儒学在仡佬族地区的兴起在明清两代仡佬族有了秀才、举人、进士、产生了较早的仡佬族的一批知识分子著名的人物有明代的政治家申佑(1425-1449)清代的文学家周渔璜等清末民初废除科举,推民国教育仡佬族地区兴办一批初等新式学校至1949年,道真、务川两县已有初级中学,各中心镇设有完全小学,农村私塾较普遍但仡佬族儿童入学率低,成人文盲率高达98%以上1950年以后,人民政府在仡佬族地区大力普及初等教育,以公办、民办、公助等方式广办学校,采取各种政策照顾仡佬族子弟入学还在仡佬族聚居区建立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以招收仡佬族学生为主到1994年,道真、务川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共有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7所,戴帽初中50所,农业职业中学4所,小学612所幼儿园7所科学采砂:采砂炼汞,最早为仡佬族先民所为。
在周朝时曾以丹砂作为向周仡佬族民居王进贡的物品仡佬族在开采朱砂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他们能根据矿脉的生成情况采用不同的掘井开采技术开采工具有藤帽、皮帽、铁锤、尖钻、油灯、背篓等冶炼锻造:仡佬族较早就掌握了冶炼和锻造技术仡佬族擅长冶炼铸造铜铁器在古代墓葬中开掘出了很多铜发钗、铜釜、铜扣饰等在史书上,有关仡佬族铜鼓和铜釜,也记载了很多用青铜铸造的铜釜用于炊具,而铜鼓那么是用来做乐器和礼器用铁主要铸造农业生产用具及生活用具,如犁、刀、锄、铁锅等织染:从仡佬族地区开掘的战国至西汉的墓葬中出土了麻布碎片、麻绳和陶制纺轮中,可以看出仡佬族很早以前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据文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纺织原料有野生植物葛、楮,也有栽培的麻、竹,还有毛、丝等纺织工具有纺车和织布机明代时仡佬族妇女已掌握了以丝麻、棉线按不同比例配合在一起纺织的混纺技术黔北仡佬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清代逐渐出现了专业染坊和染技高超的染技师当时已掌握了用棉、丝、麻、毛等不同织物配料方法和数十种染水的调制方法而且掌握了如何依据染水色度,确定染布量等技巧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还以其多有技艺精良的石匠而远近闻名他们在石墓、石碑、牌坊、桥梁、栏杆等用品和建筑上的石刻独具特色,采石场上常常传来他们那粗暴豪放、山鸣谷应的石工号子。
宗教信仰仡佬族妇女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故信奉多种神灵清代渐习汉俗,崇奉佛、道、儒三教,并信巫术每家堂屋均设神龛,书供"天地君亲服、左昭在穆、古圣先贤、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老人亡故,要做"亡斋"超度逢节庆给祖先烧纸时,要给"地盘业主、早老先贤"烧袱纸一封如遇灾祸病痛,那么许愿还愿,即或清平,亦祈福延年请巫师(俗称"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冲滩",或设"坛"敬"坛",或"还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灾免祸,益寿赐福有寄拜奇石、古树之俗还相信"烧胎"、"叫魂"、"观花"、"顿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风水"、"占卜"、"问卦"等迷信职业者骗人之术清末民初的酸会有:"清醒会"(亦称"和瘟会"),多在正月,祈求一年清吉平安"秧苗会"(亦称"保禾会"),多在六月,祈五谷丰收黑神会",多在六七月,设坛"求雨"太阳会",八九月间久雨不晴,影响秋收,:打辞祈晴""虎豹会"(亦称"山王会"),冬腊月间,设"酸"驱遣虎豹,保境安民,亦有于三月间做会的解放后,随着文化科学水平的普遍提高,迷信习俗渐次消亡近年,在遥远乡村,"打保福"、"冲滩"偶有所见,"算八字"、"看相"、"看风水"者亦可骗到钱财。
[1]家居建筑根据文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贵州北部地区的仡佬族至今仍保存着传统的住宅样式其他地区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三间,中间为堂屋,供有神台,不住人,两边分别是一间卧室、一间厨房仡佬族支系很多,住地分散,现仡佬人口55.9041万,遍布全省各地由于受地理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各地仡佬族民居差异很大仡佬族多数住在山区民谚说:"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岩旮旯"仡佬同胞因地制宜,以石建房石头奠基石块砌石板盖顶卡内部却是木结构吊脚楼居住在平坝、安顺、普定、六枝一带的仡佬族,其住房附近的布依族和汉族"屯堡人"大同小异"屯堡人"喜欢修建石碉耧,这种易守难攻具有良好防御功能的建筑对当地仡佬族民居很有影响黔西、大方、毕节织金等地的仡佬族,房屋为木结构,但不是吊脚楼,过去多以茅草盖顶,砂土夯墙,这与经济条件和高寒山区保暖防雹的髹要有关,茅草房屋鱼得特别厚实、整女屋脊和屋檐相当讲究,檐下收篡处精心编织造型各异状结,如词盖瓦屋面的封檐板样,具有很好的艺术装饰效果,被入誉之为"贫女巧梳头"木材较少,通常只有朋间两端木构架,次间两极为土墙在遵义、仁怀、道真、务川一带的讫佬族,自然条件稍好。
房屋后竹木葱芳,屋尚覆盖小表瓦,四壁竖装木板壁假设是土坯墙、夯土墙或者簇条墙、篱笆墙,贝刷白灰,清爽明决居住在石盯、思南、布巩、施秉一带的讫佬族酷爱修建干阑式翘角楼,很有特点石盯花桥一带农村,栋栋小楼飞橡翘角,竹木掩映,秀丽迷人这些讫佬民居的体量都不太大,但出檐很深,檐下空间成为开放式仓库,秋收时节,家家户户,檐下挫漪金灿灿的包谷,红艳艳的辣椒,冫派丰收景象以此展示劳动成果,可能是该民族民居要追求的目标之一吧民居平面呈曲尺形,正屋是四榀三间,明间有凵吞口正屋一侧力鹇厢房,飞檐翘角小巧玲珑厢房都是两屋,而且多为吊脚底屋关牲畜,堆柴草,放农具楼上环以直棂栏于,擒下晒衣物檐翘角不仅美观而且对增加室内采光和室外使用空间有重要作用泫种翘角楼的封檐板刷上石灰,分外哮月逢年过节,门窗、立柱遍贴对联,气氛更为热烈民族服饰仡佬族服饰仡佬族人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成;女子上着齐腰短上衣,绣着鳞状花纹,下着无褶长筒裙,以青、红、白三色分为三段,外罩前短后长的青色无袖长袍,头缠青布长头帕,脚穿钩尖鞋男子的服装多为对襟短衣,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清代多以家织麻布染青蓝二色为衣男着长袍,圆领,斜襟市纽。
长至膝下,劳动时撩施前后一角扎于腰带富者丝绸为衣,抱罩团花马褂,四季有别贫者衣不蔽体,走亲会友临时浆洗,穿"等于衣"、"会客衣"女衣短装,"抄襟",穿桶裙,后改裙为裤,裤脚较短衣、裤均缀花边,因花边宽窄有"大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