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总结报告.doc
30页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总结报告学位授予单位名称:青海大学代码:10743授权学科名称:机械工程代码:0802授权级别□ 博 士 硕 士2015 年9月17日编 写 说 明一、本报告是学位授权点经过自我评估的全面总结,分为两个个部分: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和持续改进计划二、封面中单位代码按照《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学位与研究生管理信息标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2004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教育部《高等学校代码》(包括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填写;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名称及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11年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填写,只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授权学科名称及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填写;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授权级别选“博士”;只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授权级别选“硕士”三、本报告采取写实性描述,能用数据定量描述的,不得定性描述定量数据除总量外,尽可能用师均、生均或比例描述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四、本报告的各项内容须是本学位点近5年来的情况,统计时间以本报告撰写时间为截止时间,往前推算5年为起始时间。
五、除特别注明的兼职导师外,本报告所涉及的师资均指目前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专职人员(同一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重复填写)六、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励等)应是署名本单位,且同一人员的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重复填写引进人员在调入本学位点之前署名其他单位所获得的成果不填写、不统计七、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编写八、本报告正文使用四号宋体,字数不超过8000字,纸张限用A4目 录一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1基本情况 11.1 学位点简介 11.2 培养目标定位 11.3 培养及质量保证 22 师资队伍 22.1 指导教师情况 22.2 授课教师 43 人才培养 53.1 招生选拔 53.2 培养方案 63.3 课程教学 103.4 导师指导 113.5 学位论文标准及要求 113.6 学位授予 134质量保证机制 144.1管理机制 144.2制度建设 145 特色及经验 15二 持续改进计划 166 存在的主要问题 167 对学位授权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7一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1基本情况1.1 学位点简介青海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于2011年10月经教育部授权获得招生资格,学校研究生院授权学位点所在系部机械工程学院进行了学位点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招生简章制定,并于2011年底开始公布招生信息,2012年5月前完成了首届研究生招生的统考和面试工作,共有8名学生成为了学位点首届正式研究生。
这8位学生分别隶属于一级学科下属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电子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的不同研究方向机械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点在培养方向制定方面按照国家二级学科的划分类型,确定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电子工程三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下设立了2-3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主要就青海省装备制造业的特点,重点偏向于高端数控机床、大中型专用机床的新产品、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关键技术和问题攻关等方面研究方向的设定,为了提高研究方向的全面性,也同样设定了智能机器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高新技术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1.2 培养目标定位经过青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专家组讨论和青海大学学位委员会的审定,该学位点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是为青海省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在研究生导师遴选、培养计划的制定和研究方向的确定等方面都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了制定1.3 培养及质量保证学位点由青海大学研究生院统一负责招生、教学安排、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工作,研究生院已经制定了各类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青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负责学生教学过程的执行,指导教师管理等工作,按照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教学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机械工程学院为了有效地管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制定了课程成绩合格指标、文献阅读指标和学术活动参与指标等一系列质量评定标准,最后,对于学生完成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评审,评审过程100%盲审评阅,校外评阅教师不低于60%另外,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注重专业水平能力,更加注重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很好的学术修养2 师资队伍2.1 指导教师情况 学位点共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其中校内导师14人,占93%,青海大学特聘教授、三江源学者1人,占7%;导师队伍中国家级技术专家1人,占7%,省级技术专家5人,占33%;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占33%,硕士学位7人,占47%,博士学位在读2人,占13%;导师的平均年龄45岁,最大年龄55岁,最小年龄33岁;学缘结构大部分为国家“211”和“985”重点大学毕业的硕士和博士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特种材料加工和计算机在机械制造中应用三个研究团队,三个团队包含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占53% 图1 导师队伍中的专家情况 图2 师资队伍学历结构高端装备制造研究团队,以青海华鼎装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总监、青海大学“三江源学者”、特聘教授苟卫东研究员为学科带头人,进行高档数控机床、专用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攻关。
特种材料加工技术方面以金培鹏教授为带头人,进行铝、镁合金的加工技术及手段和铝/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计算机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技术方面以王晓英教授为带头人,开展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 2011年学位点获批以来,学位点指导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973”前期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项目20项,校级及横向课题若干项其中已经完成9项,五年内共获得科研项目资助1245万元参加各类学术会议15次,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省级科研成果1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项,举办了国际国内会议2次为了保证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修养,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学位点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都是由青海大学研究生院按照《青海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选拔条例》进行审核选拔,选拔过程首先由本人提出申请,学校研究生院对于申请者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考核后审批确认取得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教师每年必须对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提出申请,学校研究生院对该教师申报材料进行考核后,分配招生指标,获批的教师才能在下一年度具有招生资格2.2 授课教师 学位点授课教师除了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以外,大部分专业学位课程由学位点研究生指导教师担任,所有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对本课程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副教授以上的职称和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表1反映了部分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基本情况。
表1. 核心课程主讲教师信息表姓名职称学历年龄课程赵延忠教授硕士46数值分析段广云教授硕士36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李积元教授硕士46机器人技术王晓珺教授硕士48数控技术高德东副教授博士35现代控制理论马国财副教授硕士38面向对象程序设计3 人才培养3.1 招生选拔学位点在生源要求方面是以获得本科毕业学历学位证书的本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主,对于本专业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必须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对于跨专业报名考生在复试阶段必须加试1门专业课程优先考虑国内985或211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拔方式方面首先达到教育部组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合格水平,然后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和英语水平测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方面合格的学生作为学位点招收研究生的候选人,经资格审查、指导教师认可后,成为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 按照教育部规定,青海大学有硕士研究生免试直推政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在本校或外校读取研究生,另外,为了吸引优秀生源,保障招生规模,还为学生设立了“三助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等,奖学金覆盖率达到了100%招生宣传工作通过青海大学研究生院和机械工程学院门户网站进行宣传。
自学位点获批以来,共完成了四届硕士研究生招生,2012年报名人数4人,招收8人(部分为调剂生和保送生),学生/导师比为0.53;2013年报名人数13人,招收5人(部分为调剂生和保送生),学生/导师比为0.33;2014年报名人数12人,招收12人(部分为调剂生),学生/导师比为0.8;2015年报名人数2,招收9人(部分为调剂生),学生/导师比为0.6学生生源除部分本校保送生外,其余为校外社会统招生源3.2 培养方案 目前使用的培养方案是2011年学位点获批后,由青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指定的,按照《青海大学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在完成指定学分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要考虑思想道德、学术修养、学术活动、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3.2.1 培养目标1.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守宪法、法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献身于机械工程学科领域的探索研究与创新,求真务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掌握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熟练的专业实验操作技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较强的教学与社会实践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在机械工程研究相关方向和领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实验操作能力与教学实践方面的综合能力3.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情操,3.2.2 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下的研究生院和学院二级管理的培养方式2. 导师负责其指导的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指导研究生选课、选(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答辩等培养工作3.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修满32以上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至少在24学分以上)4. 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凡申请提前答辩者,除满足答辩要求外,其学位课程的成绩必须在80分以上3.2.3 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学位课程: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2学分;自然辩证法2学分;第一外国语5学分学位基础课3门、学位专业课3门2.非学位课程:根据个人的研究方向选修4门以上。
3.实践教育环节:必须完成20学时以上的实践活动3.2.4 必修环节1.学术活动与读书报告读书报告两篇,在第四学期末前完成2.选(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末前完成3.论文中期考核在第五学期第四周前完成3.2.5 科学研究及论文要求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应在导师指导下,由攻读学位者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的质量完全按照制定的《学位论文的标准》来要求为检查论文工作进行情况,及时取得导师及系(所)集体指导,在论文过程中安排两次专题报告1. 选(开)题报告及评审方式① 选(开)题报告时间:要求在修满规定的主要科目和学分后,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