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皮肤的功能.pptx
38页皮肤的功能,具有屏障、吸收、分泌、排泄、感觉、调节体温以及代谢等生理功能,1,(一)屏障功能,1、机械性损伤防护 由于解剖学特点:表皮致密又柔韧,因此可以耐磨、压、抵抗一般刺激 真皮具弹性及抗拉性好,故可防一定程 度的牵拉,而皮下组织丰富脂肪组织可起软垫及防御冲撞作用,2,2、物理性损害的防护,对低电压电流有阻抗力,因角质含水量少,电阻大, 因此潮湿皮肤电阻下降,易受电击伤对光线有反射和吸收作用,角质细胞有反射光线和吸收长波紫外线作用,棘层和基底层细胞能吸收较长波的紫外线,其中黑色素对紫外线吸收作用尤强,黑色素细胞受紫外线照射后可产生更多的黑素,并可以传递角质形成细胞,增强皮肤对紫外线防护性,3,,有色人种为什么比白人更能耐受紫外线照射?皮肤含色素量不同之故白种人更易患皮肤癌,深色种人更易,4,3、化学性刺激防护 角质层是防外界化学物侵犯体内主要防线,角质细胞 本身具有抗弱酸、弱碱作用,正常皮肤表面PH偏酸 5.0~7.0,故对酸碱有缓冲能力 皮肤经较长时间浸泡后,角层可以吸收较多水份,增 加渗透作用 皮肤糜烂、溃破,可以直接增加外用药物的吸收,甚 至吸收中毒 皮肤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汞、漆)可以发生过敏反应,5,4、对微生物的防御作用 a. 皮肤结构可以机械性阻挡一些微生物入侵,皮 肤PH偏酸不利细菌生长 b. 角质形成细胞不断脱落,可以清除一些暂住菌的 寄居 c. 皮脂代谢物游离脂肪酸,可有抑葡萄球菌、链球 菌、白念菌作用 d. 皮脂分泌中某些不饱和脂肪酸,如十一烯酸, 可抑制某些真菌繁殖 e. 真皮的基质的分子筛结构能将进入细菌限于局 部,从而有利于白细胞的吞噬作用,6,5、防止营养过度丢失 皮肤结构特点及表面的脂质膜可以防止体 液过度蒸发 角质层深层含水分多,浅层则少,体内水 份可以通过浓度弥散作用而丢失 健康成人24h内可以通过皮肤弥散丢失水份 约240~480ml,若缺少角层,水份丢失可增加 至10倍,7,可分两类:单一感觉、复合感觉。
单一感觉:触、痛、冷、热 真皮乳头层内,毛囊周围有神经小体, 游离神经末稍,能将不同的剌激转换成具有一定空间的神经电位,然后沿着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传入大脑皮层产生不同的感觉二)皮肤感觉作用,8,复合感觉:干、湿、光、粗糙,硬、软、 形体,两点辨别、定位、图形等 这些感觉经大脑分析判断,作出 有益机体的反应 非意识反应:如手触摸到热就能 回缩 借助皮肤的感觉作用与其他感觉器官配合,人类才能更好地适合各项生产劳动,9,机械性、电剌激、酸、碱、植物细剌、动物的纤毛、毒剌,皮肤的微细伤口,裂隙,代谢异物(糖尿、黄疸、尿毒症),变态反应,炎症反应,(如组胺、蛋白酶、激肽) 瘙痒是皮肤粘膜的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特殊感觉 瘙痒确切原因机理不清,瘙痒与诸多因素有关,10,⑴疼痛剌激可引起瘙痒,痒与痛是同一神经传 导痛阀下的剌激产生痒,抓到疼可以减轻或 抑制痒;⑵先天无痛症也无痒觉;⑶痒是一独特感觉异常形式,切除表皮及真 皮最上层浅神经网,痒可以消失,但仍有痛; ⑷中枢神经系统状态对痒有一定影响,焦虑、 烦脑。
11,皮肤含有丰富的血管、 小汗腺、 神经,对调节机体起着重要作用 ⑴ 皮肤及内脏感觉神经末稍, 因外界温或某些疾病使体温发生变化时,可以产生冲动作用,使机体产生血管收缩或扩张,寒战出汗调节体温三)皮肤调节体温作用,12,⑵皮肤血管分布也有利于调节体温,真皮乳头层形成动脉网,毛细血管襻,静脉丛,在应激冷时(交感神经功能增加)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可完全中断,从而也有效地调节体温 ⑶皮肤含有丰富的小汗腺,汗液蒸发可以带走热量热应激3-4L/h,(大量出汗)每蒸发1g水需585cal热量寒冷,减少出汗,皮下脂肪隔热可以减少热的散失13,主要通过通过汗腺和皮脂腺的作用 ⑴小汗腺的分泌、排泄 受无髓交感神经支配,腺体透明细胞分泌出超滤液,汗腺导管重吸收,最后变成汗液排出体外 汗液PH4.5-5.5,主要是水份99-99.5,其他NaCl、KCl、乳酸、尿素 可以替代肾脏的部分功能,调节体温,抑制皮肤上的细菌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皮肤四)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14,⑵顶泌腺的分泌、排泄在人类作用还不清楚在感情冲动时有所增加,在许多动物有性吸引及标记活动范围的作用。
色汗症:顶泌汗腺液除水份,还有脂肪酸、胆固醇及某些人分泌有色物质(黄、绿、红、黑),故在分泌部位皮肤,衣服可以变色15,⑶皮脂腺分泌与排泄 分泌皮脂有润泽毛发及防止皮肤干裂,并有抑制皮肤上某些细菌繁殖的作用受内分泌系统调控,雄激素、长期用大量皮质激素可使脂腺增生肥大,分泌增多此外也受人种、年龄、性别、营养、气候等因素影响,雌激素可抑制皮脂腺分泌16,㈤ 皮肤吸收作用,途径,A.角质细胞本身;B.角质层细胞间隙; C.毛囊、皮脂腺、汗腺角质层细胞是吸收的主要途径若角质甚至表皮全部丧失,物质几乎完全可以通过,影响皮肤吸收的主要因素,1、皮肤的结构,部位不同,角质厚度不同,吸收能力也不同阴囊吸收力最强,掌跖最低,粘膜吸收力也是强婴儿皮肤薄,吸收力较成年人强大面积外用药物时,应该注意药物大量吸收而导致的不良反应17,2、皮肤角层水合程度,皮肤角质水合程度高,吸收作用增强封包式湿敷、外用软膏、塑料薄膜封包等可提高疗效,但中毒可能性增加,3、物质的理化性质,完整皮肤只能吸收少量水份和微量气体单纯水溶性物质:Vit C-B Glu, 电解 质不易被吸收脂溶性物质:Vit A、D、K、性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经毛囊、 皮脂腺吸收油脂类物质:可通过毛囊皮脂腺吸收,18,增加皮肤渗透性物质: 二甲基亚砜、 丙二醇、 氮酮、乙醚、 氯仿粉剂、水溶液难吸收软膏、硬膏、包封,增加促进药物吸收,19,1.糖代谢 糖类物质;糖原、葡萄糖、粘多糖,葡萄糖含量为血糖浓度的2/3 糖原主要分布在颗粒层及棘层细胞,外毛根鞘细胞, 皮脂腺边缘汗管上皮细胞 粘多糖属于多糖,真皮内最多,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膏素B、C与蛋白结合形成蛋白多糖(粘蛋白) 皮肤内有糖的合成、降解。
㈥ 皮肤代谢作用,20,2.蛋白代谢 可分纤维性及非纤维性 纤维性蛋白:角蛋白,胶原蛋白,弹力蛋白 非纤维性蛋白:常与粘多糖类物结合成粘蛋白,水解酶参与蛋白质的分解,第一:参与表皮细胞内外的正常分解代谢,第二:参与某些皮肤病理情况,如趋化性肽的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21,皮肤角蛋白形成与角质层的脱落 角蛋白约80%是由表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产生的称为上皮角蛋白,而其余为毛发上皮代谢产生毛发角蛋白,而角层的脱落,是正常皮肤代谢过程,22,皮肤表皮细胞与其他细胞不同,从分裂和代谢活动至最后死亡,是一个有秩序的进行角化过程,最基底一层是基底层细胞(称生发层)以后向上移动,合成不溶性角蛋白,并不断变化而产生各层细胞,在粒层上方突然死亡,变成坚韧的纤维蛋白的角质层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受到磨损,变成不易被察觉的鳞屑而不断脱落,不断新生,因此表皮是一个“更新”器官,是一个从外胚叶的基底层不断分裂,成长,转化,最后脱落,是一个新陈代谢,不停的角化过程(Keratinzation)这个过程中,细胞形态、大小、内容排对均起了变化就产生了棘层、粒层、角质层等角质形成细胞,23,3、脂类代谢,皮肤脂类代谢包括脂肪及类脂质 脂类主要分布皮下组织,主要功能提供能量。
类脂质(磷脂、糖脂、胆固醇)主要分布表皮细胞及未成熟的腺细胞内,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存在表皮细胞内的胆固醇经照射紫外线后,可合成维生素D,对防止软骨病有重要作用,24,4.对水及盐类代谢平衡有重要影响,25,黑色素代谢,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细胞内合成的,人类黑色素细胞存在皮肤、粘膜、脉络、软脑膜、胆囊、卵巢等部位 而皮肤的黑色素细胞主要分布表皮基底层,人类表皮约有20亿个黑色素细胞,对称分布全身,黑色素是怎样产生的?,26, 黑色素细胞能合成并分泌黑色素,故是一种腺 细胞,是通过未成熟的黑色素内酪氨酸-酪氨 酸酶反应形成的黑色素细胞进行合成的场所 是黑色素小体,是黑色素细胞浆中的一种色素 颗粒,按分化程度可分4期酪氨酸酶进入黑 素小体后,启动黑素的合成,贮存分泌,转远、 降解,排出,27,,人类之所以分红、黄、黑、白,主 要与黑色素有关,黑色素小体的数 目、大小、形状、分布、降解方式 的不同决定种族及部位的皮肤色素 差异,28,七、皮肤免疫作用,,※ 皮肤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屏障,因此许多外来抗原 可以通过皮肤进入机体,故许多免疫反应首先在皮肤 发生 1、表皮内能呈递抗原的细胞--郎格罕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 2、可以产生细胞因子的角质形成细胞 3、亲表皮的T细胞及局部淋巴结 构成SALT(skin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皮肤相关淋巴样组织 80年来又称皮肤免疫系统(skin immune systen) Lymphoid tissue,29,㈠ 皮肤免疫系统细胞成分 1、角质形成细胞:可以分泌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 包括IL-1、 6、7、8、10、12、TNF-。
表达MHC-Ⅱ抗原,参与吞噬功能,粗加工抗原物质,30,2、朗格罕斯细胞,能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 能分泌许多淋巴细胞反应所需的细胞因子,如IL-1, 能控制T细胞的迁移 亦参加免疫调节,免疫监视,免疫耐受,皮肤移植排斥反应,31,少量主要是CD4+T细胞,CD8+T细胞 主要分布真皮乳头内毛细血管攀,具有亲表皮性,且能再循环,故可在血循与皮肤间进行传递不同信息 通过角质形成细胞产生IL-1,介导免疫反应,3、表皮内淋巴细胞,32,4、其他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积极参加合成、分泌、炎症、修复、免疫过程,多数内皮细胞活化是有益的,少数是可以引起功能障碍导致疾病发生※ 肥大细胞 参与生理或病理过程,与I型变态反应及迟发性超敏反应密切相关,33,※ 巨噬细胞 主要位于真皮浅层,参于免疫反应,能处理、 调节和呈递抗原,产生和分泌IL-1、IFN各 种酶、补体、花生四烯酸及其他产物,对 外来的微生物可产生免疫反应,炎症创伤 修复起核心作用※ 成纤维细胞 在创伤修复及IL-1存在情况下可产生角质 形成细胞生长因子。
明显增加对维持皮肤 免疫系统的自稳状态非常重要,34,1、细胞因子 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产生,其次郎格罕斯细胞、T细胞产生 作用:细胞分泌、增殖、活化起作用 种类:LI-1 促使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殖 LI-6 刺激表皮增生 LI-8 加强中性粒细胞趋化活性, 促T细胞 亲表皮 TNF- 可以维持Langerhans 的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