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创新5篇.doc
33页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创新5篇 第一篇: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创新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创新 钱伯海 几种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剩余产品的价值表现,是剩余劳动时间的物化然而它从何而来,导源于何方长期以来存在着对立和争论,表述方法更不一致,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剩余价值理论 (一)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三要素理论三要素理论是法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萨伊提出的,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要素“协同创造”的,是由三要素在创造效用中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决定的并且以生产三要素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和土地所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和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马克思曾借用基督教义中同一个上帝区分为“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位一体”的说法,来加以揭露和批评并且指出:“这个公式(三要素理论)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因为它宣布统治阶级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39页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三要素理论中形成的,它的核心是认定剩余价值全部来自活劳动,并且把剩余价值率定为剥削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4页。
),这十分关键,影响极大,列宁称它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者则强烈反对,进行了多方面的诬蔑和攻击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是认定人类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问题是如何理解人类劳动,指什么为人类劳动,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下面准备作进一步阐明 (三)中国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创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四大已经提出,十五大又正式作出决议,允许和鼓励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进一步确定了按资分配在我国的合理合法地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而历史和现实又作了完全正确的证明这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创新,必然有相应的理论创新然而由于它为什么要按资分配或按资分配的理论依据,未加说明,以致引起前面提到的议论从理论上归纳,它有三种可能性 (1)是继续坚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视剩余价值率=剥削率,认定按资分配就是剥削只是因为我国目前经济落后,资本欠缺,只好对剥削作容忍和妥协,是权宜之计容忍当然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时间肯定不会长现在不同了,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几十代人,可能比从资本主义产生到现在的几百年还长时间如此之长,就不能讲按资分配是对剥削的暂时容忍和妥协,是权宜之计了再说,党的十四大确定以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目标模式,如果继续认定剩余价值率=剥削率,各类市场就不会存在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股息是剩余价值的直接表现,反剥削,以后要取消利息和股息,那还谈什么发展金融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总而言之,确认按资分配,决不是坚持原有理论,而是有它另外的理论依据 (2)是不是情况变化了,接受资产阶级的生产三要素理论,至少也默认了三要素理论的正确性根据笔者的体会,不是,绝对不是,后面我们将作专门的阐明 (3)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或者是对整个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创新创新很重要,知识经济以创新为主要特征,江泽民总书记十分重视创新,并反复强调创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主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种系统的创新科学总结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形成自己的理论,在实践中承认按资分配,并从制度上确立其合法的地位,它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先富后富,共同富裕。
因而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整个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创新 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马克思把社会总价值分成两大部分,其一是必要产品价值,其二是剩余产品价值,即剩余价值从价值构成(c+v+m)看,为其中的m部分剩余价值m到底从何而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一段讲话,对此作了最具体明确的回答他说:“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增长,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4页从中,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一)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表示劳动总量即价值总量并没有变化,但内容构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假定过去生产率低下,只有必要产品,没有剩余产品,那现在比过去多生产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从长期看问题,就变成剩余产品了剩余产品的价值表现为剩余价值,说明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是依靠科学的力量和技术的力量马克思也正是这样说明的,他说:“为了延长剩余劳动,就要用各种方法缩短生产工资的等价物的时间,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57页。
缩短必要劳动的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就是创造剩余价值,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所指的“各种方法”,马克思指出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57页)劳动的技术过程的革命指的是科学和技术,而社会组织的革命,则是指社会组织管理的科学化,也是指科学和技术借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来过去从价值总量看问题,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变化,现在从价值构成看问题,情况就不同了马克思特别指出“相对剩余价值和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的降低而降低”(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5页一句话,人类依靠科学和技术,劳动总量即价值总量可以不变,但价值构成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二)科学技术要落实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凝聚在生产力三要素上--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上,体现为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设备、材料和工艺统称物化劳动,说明物化劳动在剩余价值创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虽是笔者的逻辑分析,但它是客观的必然结论因为科学技术是一种精神形态,表现为知识和技艺,它揭明物质的内部结构和运动的机制机理。
只有把它凝聚或物化,体现为先进的生产资料,先进的生产力,增加对天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创造剩余价值否则,即使把世界各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包括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都集中到中国来,他们代表世界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艺水平,而且集世界各国的大成但如不通过物化劳动,把科学技术凝聚、物化在生产资料上,体现为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那只是精神形态,就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分很多层次,有基础科研与应用科研,但最终都离不开物化劳动,以物化劳动为凝介,否则那只是空想空论,纸上谈兵无法体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主要力量可见,科技是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但必须凝聚在物化劳动--生产资料上,从而使得物化劳动真正成为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主要力量 必须指出,在过去由于长期的理论扭曲,常把物化劳动混同于资本,等同于资本,讲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是讲资本创造价值,就被批评为三要素理论对此,下面准备作两点说明: 其一,物化劳动不等于资本,但需要资本,或者说离不开资本物化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劳动属性与物质属性。
作为劳动属性,是社会劳动的成果,是各种劳动特别是科技劳动的凝结,具有特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物质属性,必须有它的所有制归属,要有相应的货币和购买力否则,物化劳动不论是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都只能闲置在生产企业的仓库里,久而久之,铁会生锈,木会腐烂,根本不能发挥其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特别是剩余价值的作用所以筹资和集资,使货币、购买力转化为资本,对于现代生产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 货币和购买力可以作多种使用,购买消费品、馈赠他人、捐作公益事业也可以用来投资,形成资本(资金)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给以相应的报酬,即按资分配,分取一部分由物化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即使是公有制,也不能无偿使用,也要按资分配,只是分配的利润归公所有,作公的安排和使用资本是一个特定的范畴,是取得剩余价值的价值在公有制条件下,资本改称为资金,现在中国又改称资本金物化劳动需要资本金,或离不开资本金,但同样,物化劳动不等于资本金 其二,按资分配是“分取”剩余价值,但必须有一定的数量界限相对剩余价值来源于物化劳动--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而物化劳动又来自其他企业的活劳动,归根结底是社会劳动,它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分取必须有一个数量区间。
社会生产总成果、总价值,在适当的企业扣除和社会扣除以后,就是按劳动和按资本(包括土地)分配的数额按资本分配的数量一多,按劳动分配的数量就少,如果超过数量界限,就变成剥削劳动者受剥削、受压制,积极性就难以发挥,甚至起而反抗,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更不谈改进物化劳动--设备、材料和工艺了因此按资分配,必须有一个"分取"的数量界限,它随着经济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需要进行实证性研究目前,主要依靠国家制定的政策,包括劳动工资政策、奖励政策、利率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等,加以控制和调节 剩余价值的丰富内涵 在产品价值(c+v+m)构成中,c代表物化劳动,一般讲它是中间消耗,即用以偿付其他生产单位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报酬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折旧和各种劳务支出,如差旅费、医疗费、养路费、培训费、邮电费等等;v为必要劳动支出,包括工资奖金和各种津贴等等;m为剩余价值,在一般企业单位,对m有三个主要去向: 1.缴纳税收,包括产品税和所得税等 2.按资分配,包括利息、股息和其他按资分配 3.扩大再生产和福利支出 其中第一项--税收支出,构成国家的财政收入,由于国民核算制度的改变,生产范围扩大了,税收的性质及其内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企业为了生产的正常进行,除了由有关生产单位提供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各种劳务,作为中间消耗c支付外,还享用大量由政府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又称公共产品,如社会安全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科学研究服务、城市交通服务和国家管理服务,如果离开这些公共服务,企业生产就不能进行企业享用这些服务,就应该给以报酬,作为物化劳动c,并计入生产成本(c+v)之中可这些公共服务,由于其活动性质,无法一一支付报酬,作为c,只能采用间接统筹的方式--由企业缴纳税款,再由财政部门拨款给有关部门,作为其再生产之用税收是剩余价值m的组成部分,但所支付的服务报酬,是企业生产费用的支出,应为c对于这种形式上为剩余价值m,而实质上为费用支出c,我们称之为m[,c]m[,c]不是剩余价值,而是生产的中间消耗也就是说过去讲财政收入是国民收入、剩余价值的再分配,还免强说得过去现在不同了,相当部分属于生产费用c的转形支出,不属于剩余价值的内容,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它的产生导致于我国改变核算制度,扩大生产范围,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计算产值,列入总产值算了产值就要作使用,用于正常生产的算中间消耗,作为c,用于人们生活和社会最终消费的就作为最终使用。
总之,确认剩余价值的m中存在非剩余价值m[,c],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发展和贡献m[,c]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由于采用mps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