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至爱与纯美的人性颂歌文学评论论文.doc
3页一曲至爱与纯美的人性颂歌_文学评论论文 摘要:乔治·桑的《小法岱特》在山水田园的背景下,以法岱特的情感经历为依托,描绘出一幅自然和人性和谐美满的动人画卷,诠释了她的人生理想,传递了一种达现向上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人性;自然;女性意识;理想 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文坛,乔治·桑是其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她生活的年代(1804~1876)是法国大革命到巴黎公社时期(1789~1871)在这不到百年的时间里,法国经历了五次革命,可谓是”革命的世纪”经过社会的动荡,帝国的战争,晚年的乔治·桑不再寄希望于社会主义的到来,转而倾向于选择逃遁于现实之外,在文字世界中构筑理想的家园 在乔治·桑一生创作蔚为大观的作品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后期的田园小说在其通俗易懂、朴实自然的字里行间,田园的舒适与恬静滋润出的男男女女在上帝慈爱的目光下互帮互助的生活,努力勤劳的工作包括《小法岱特》在内的四部田园小说,描绘了乡间和谐美丽的景色,借助山水悠闲的背景,诠释了她的人生理想,塑造了理想的劳动人民形象,他们正直忠厚、勤劳智慧、内外双修,描绘了一幅幅集自然美、人性美和理想美于一体的动人画卷。
这些小说透视出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实践了她美学思想“艺术不是对眼前现实的研究,而是对理想的追求”的宗旨她始终微笑着用仁爱面对一切,坚持“艺术的使命便是情感与爱的使命”,加之她写作中始终贯注的女性意识,使得她的作品散发出自身独特的流光溢彩 《小法岱特》是乔治·桑以民风淳朴、景色宜人的斯科村为背景精心绘制的一幅乡村生活画卷,是她对经受住一系列考验的主人公最终获得完美的伊甸园式理想生活的一曲颂歌她在《小法岱特》中将主人公理想化,法岱特虽然出身卑微,相貌平平,却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因为母亲和祖母的种种恶习,童年时期的法岱特不但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关爱,而且时常遭到邻人的批评和指责,但她最终依靠自己的善良和聪慧,澄清了舆论强加给自己的污点,消除了人们对她的偏见,赢得了朗德里的爱情而他们之间纯洁高尚的爱情也使法岱特改变了粗俗的习性,消除了朗德里家庭最初对她的敌意,两人终成眷属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斯科村这个弊绝风清的桃花源中,男女主人公是其中孕育出的两个迥然不同的生命法岱特“又矮又瘦,披头散发,胆大如牛·这孩子爱讲话、爱讥刺人,灵活得像只蝴蝶,好奇得像只红喉雀,黑得像只蟋蟀”,童年生活的悲惨遭遇,使她更倾向于在强大的内心世界中寻求慰藉;而朗德里相貌堂堂,“身体灵巧,眼光敏锐”,精力充沛,正直勤劳,出身于一个受人尊敬的家庭。
他们最初的一切都显得格格不入,法岱特和朗德里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地区,却有着迥异的个人遭际,相去甚远的出身、教养、背景乃至性格 而他们的相互误解,更加深了两人的矛盾和隔阂朗德里一开始就认为小法岱特是个“看上去很聪明而不是善良的姑娘”,而当法岱特帮助朗德里找到失踪的哥哥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她也认定朗德里身上“有三种丑恶的东西:忘恩负义,胆小如鼠,不守信用” 之后,当心地善良的法岱特再一次偶遇危难中的朗德里,她不计前嫌帮助他摆脱困境,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拯救出来这时的法岱特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第一次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您以为用您的礼物就能偿清您欠我的情份?您以为我是和我祖母一样的人,只要别人扔给她几个钱,她就会承受人间的粗鲁和无礼但是我,我不需要,也不想要您的施舍,我蔑视从您那里来的东西”这是她作为女性做出的自尊自爱的宣言他们骄傲因为他们富有,他们以为别人为他们效力只是应尽的义务”,并对朗德里的无视发出了控诉:“没良心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除了惊恐受怕之外,这是最致命的一个缺点” 在最初的误解冰释之后,两人渐渐发现对方身上无与伦比的人性亮光随之萌生的爱情,也使得昔日肮脏、丑陋的法岱特开始变得婀娜多姿,容光焕发。
她不是世上最漂亮的姑娘,如同朗德里想象的那样,但是,她是当地最可爱,最端正,最娇嫩、可能也是最令人追求的姑娘”爱情让原本丑陋的人事变得美好,男女双方相互理解、尊重和爱恋,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爱情的最高境界 而当最初的甜蜜被外界的压力打破,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差距和障碍为了维护爱人的名誉,实现心灵的宁静和谐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法岱特带着世俗的偏见,独自背井离乡随着法岱特自我意识的觉醒,她把人性的要求付诸行动,艰难抗争生活,寻求挣脱苦难的依托,消除人们的偏见,争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尽管每一步都步履维艰,但她依旧坚定而固执地坚持可以想见,她饱尝了怎样的生活艰辛,经过了怎样的内心挣扎,付出了怎样巨大的勇气和代价才最终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这些痛苦的磨练使她更为成熟,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作为一名女性所能拥有的自尊、自强、自重的精神 幸运的是,法岱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最终获得了一个较为完满的结局,同艰苦、共患难,朴素平淡却温馨甜蜜的相濡以沫,并将这份幸福撒播传递在那里造了一幢漂亮的房子,用于每天四个小时中接待本镇所有不幸的孩子,她亲自花力气和她弟弟雅内一道教育他们,给他们讲真正的宗教课,甚至资助那些最缺吃少穿,最贫穷潦倒的人。
她记得自己曾是个不幸和被遗弃的孩子,她所生的漂亮的孩子很早就受到管教,对那些不富有和得不到疼爱的人和蔼可亲,有同情心” 小说的结尾将一切都导向了和谐美好,乔治·桑为牧歌式的爱情布置的完美结局,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乔治·桑的这部田园小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至爱与纯美的人性颂歌大自然美丽的风光,农村的静谧气氛,纯洁美好的人性,营造出一方净土,达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乔治·桑颂扬理想美、女性美和人性美,在小说中构筑起美轮美奂的乌托邦大厦,她曾说“社会愈无耻,愈腐败”,对田园生活的各种幻梦就“变得愈是纯洁,愈是热情”生活是残酷而现实的,她面对生命的苦难和磨砺,心存期待和希望,透露出创作主体作为女性内心柔软的一面 乔治·桑在《小法岱特》中找到了对爱情追求的终极目标,选择了一种人性的回归和自我净化,她认为除了追求纯粹和认知自我之外,还要学会舍弃,这样人性中闪光的一面才能被放大,美好的理想才有可能实现小说中经受住种种考验的主人公最终达到在小说开端所不具备的完美,在生活中不断磨合并努力达到真正的理解和相通,表达爱情能够创造奇迹的观点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满目疮痍的社会,依然有那样一群人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在一方净土里营造一个相对温暖平和的世界,并为了仁爱、自由、平等、和谐的终极理想,从不放弃追求。
性别是平等的乔治·桑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所重视的一个主题是:女子拥有同男子一样的人格和尊严对爱情和幸福孜孜不倦的追逐,是她作品的灵魂所在,也是她生命的向往桑在对女性生存处境的问题上,特别关注其特殊的生存状态和她们的不懈抗争,并以她认为合理可行的方式尽力消解这种困境我是从生活的真与善中感觉到生活的存在的,我并不渴求生活中的假和恶我现在很能辨别真,任何人也不能禁止我靠真生活”她在自己的文字世界中构建了一个纯洁美好的爱情庄园,在现实的不堪外,撒播一份真爱的信仰 乔治·桑的这种思想是受卢梭影响的,卢梭的社会平等和回归自然的思想促使了其小说中乌托邦意向的形成在她的眼里,自然是美好的,和大自然密切接触的农民也有美好的人性,她继承了卢梭“只有在庄稼人的棉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绣金衣服下面才能发现有力的身躯”的思想她声明自己要引导读者“注视青天、原野、绿树、善良和真实的农民”以及他们“安静、自然、富有诗意、勤劳单纯的生活”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小法岱特》并不是完美的,它缺乏广阔的生活背景,与社会的根本矛盾脱节,没能达到真正认识社会的目的,也没能找到实现理想的最终道路,而是引着人们在空想的美景中游弋。
但乔治·桑的善良用心为我们留下这么多美好的篇章,淳朴恬静的乡村,敦厚质朴的民间习俗,牧歌式的乡野生活,美丽的自然风光为我们铭刻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用心灵的眼睛注视未来,传递了一种达观向上的人生哲学,这些不正是她的价值所在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