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只有经历了才能牢牢记住.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43080226
  • 上传时间:2018-06-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只有经历了才能牢牢记住——《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潜山县王河中心小学 金结林小学数学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不需要让学生严密论证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在亲手实践中获取知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安排了《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内容圆锥的体积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其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是让学生经历实验活动,真正理解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出现漏乘 1/3 的错误以往教学《圆锥的体积》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师出示教具,让学生观察师:这对圆柱、圆锥有什么关系?生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等底等高” 师接着示范,将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看几次能倒满师:你有什么发现?生:“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1/3 ” (学生回答爽朗,语气中带着几分得意 )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通过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2接着便是运用然而我发现学生在运用时容易出现错误,1/3在计算是经常出现遗漏课后与其他六年级的数学老师进行交流,老师们都认为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他们也正为此而思考,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时时记住而不遗忘呢?我思考:课堂教学过程清晰、秩序井然,自然、和谐的氛围溢满课堂,学生有问必答,答得顺理成章,似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都已经理解并掌握。

      可又为什么在计算时却出现了纰漏呢?还是学生的一篇日记让我顿悟,日记中提到了老师让我们提前进行了“预习” 对呀,学生的答案已经记在心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做好中组织学生自主探索、亲手实验,学生是真正地探索吗?学生真正地经历了探索地过程吗?如果这一切只是“作秀” ,走走过场,学生投师所好,那么这“探索”有效吗?苏霍姆林斯基说:“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那又如何使学生真正地经历探索的过程,实现探索的有效性呢?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亲自动手实验,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让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当我再次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是这样3的:师将自己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几组圆柱和圆锥教具分发给各小组师让学生猜一猜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时,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圆锥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1/3 ”(学生为自己的回答十分得意,自认为可以博取老师的一番表扬 )我对学生的回答并没有及时地给予肯定,而是给学生提了一个建议:那我们来进行一下验证吧!师巡视课堂。

      我发现几个小组的同学将实验反复进行了好几次有的学生脸上疑云重重,有的学生嘟囔着嘴,有的同学讨论“是不是书上写错了”……)(看到学生的模样,我心里高兴,这正是我所预期的让学生的思想碰撞,产生探究反思,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探究者、发现者、创造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真正经历探究过程)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代表的回答不像猜想时底气十足 )(学生个个用期盼的眼光望着我,他们急切地想解决疑惑 )面对学生的汇报结果,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相机再次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合作、讨论,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必须有前提条件——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 1/3在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时,我惊喜的发现学生都能够记4住乘 1/3,将遗漏的错误得到了纠正我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猜想——实验——发现——验证” ,学生真正经历了一次探究的过程教师改变了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演示,然后再让学生实验的过程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变教具为学具,从而与预先的猜想发生冲突,让学生有了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发挥其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中,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既能圆满地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又能使学生在运用时纠正遗漏,实现了探究的有效。

      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是一次真正的经历,学生有探究失败的经历,甚至对教材的权威提出了质疑,经过失败后的反思,通过观察、对比、合作、交流等探究活动, “柳暗花明” ,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真正地让学生经历,就要真正地利用实践资源,要充分为学生提供有效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活、记得牢,才能变得有思想、会思考,才能在成功的体验中发现自身的价值这课的教学让我有一得“只有经历了才会牢牢记住” 正如华应龙老师所说:“一课一得足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