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俊霖大学物理论文.doc
8页重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年论文 专业: 物理学(师范) 年级: 2012级 姓名: 尚俊霖 学号: 20120511346 导师: 毋志民 二○一四年九月二十二日用牛顿环测透镜曲率半径的数据处理方法尚俊霖 20120511346 物理学(师范)2012级摘要:牛顿环实验是大学物理实验中非常重要的实验,以单色平行光投射到牛顿环装置上,则由空气膜上下表面反射的光波将互相干涉,形成的干涉条纹为博的等厚各点的轨迹,这种干涉是一种等厚干涉处理该实验的测量数据常采用逐差法,最小二乘法,加权平均以及其它方法通过介绍用逐差法、线性回归法、加权平均法处理牛顿环测透镜曲率半径数据的方法和过程比较三种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其中加权平均法既考虑了如何克服实验的系统误差,又能按照处理原则去对待非等精度测量,且建立在数理统计理论基础上。
该方法主要是比较相应的权,进而求出加权平均值,得出加权平均法为牛顿环实验数据处理的最佳方法,但加权平均法中要计算的数据较多,公式较多,较传统的方法要复杂的多故探讨如何简化加权平均法,利用Matlab软件进行处理关键字:牛顿环实验、加权平均法、非等精度实验数据的处理、干涉条纹 、加权平均值 引言:牛顿环是牛顿在1675年所做的著名实验牛顿环是等厚干涉的一种,它在光学计量、基本物理量测量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用牛顿环测定光波的波长、透镜曲率半径,用牛顿环来检验磨制透镜的质量等处理牛顿环的测量数据常采用逐差法,最小二乘法,加权平均以及其它方法,因为该实验测量是非等精度的测量,逐差法可以很好的克服实验的系统误差,但是没有按照数据的处理原则去对待非等精度的测量,该方法虽然被广泛的使用,但是处理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最小二乘法回避了非等精度性的困难,但是它没有考虑实验的系统误差,所以用该方法来处理实验得到的数据也不是很理想的基于以上两中方法的利弊,本实验可以采用加权平均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它既考虑了如何消除实验的系统误差,又按照了数据处理原则来处理非等精度的测量,因此它是处理牛顿环实验数据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1实验原理牛顿环仪是由待测平凸透镜L(曲率半径约为200—700 cm)和磨光的平玻璃板P叠合装在金属框架F中构成(如图一),框架上有三个螺旋H,用以调节L和P之间的接触,改变干涉环纹的形状和位置调节H时,螺旋不可旋的过紧,以免接触压力过大引起透镜弹性形变,甚至损坏透镜图一 牛顿环仪 图二测量原理 如图二所示.将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的凸面放在一光学平面玻璃上,在透镜和平面之间形成空气膜,以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时,经空气膜层上,下两表面反射的两束光发生干涉,在空气膜上表面出现一组干涉条纹干涉条纹是以接触点O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环,称为牛顿环在图中,设r为牛顿环某环的半径,e为与该环对应的空气膜层的厚度考虑到光在空气膜下表面反射的光,是从光疏介质(空气)入射到光密介质(玻璃),有半波损失,而在空气膜上表面反射的光,是从光密介质入射到光疏介质,无半波损失所以在空气膜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束反射光的光程差为 (1)在直角三角形AOC中,有 从而得 考虑到e< 将(4)式加以变换,可得 (5)显然,只要测出第K级暗纹的半径rk,由已知波长λ即可根据上式算出曲率半径R但由于接触压力引起的弹性形变使接触部位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小圆面, 圆环中心为一暗斑,使得中心难以找准,这样,干涉级数k和第k级暗纹半径rk都难以测准,另外,接触面镜面上可能有微小灰尘存在,会引起附加光程差,这会给测量带来系统误差设Dm、Dn分别是第m级和第n级暗环的直径,由式(4)可得到: (6) (7) 不难证明用上面的式子计算曲率半径R可消除前面所述因素的影响,而且, 即使中心O未能找准,测量的D不是直径而是牛顿环的弦长,也不产生原理性误差本实验已知钠光波长λ=5 8 9.3 nm,测出Dm和Dn代入(6)式即可求出R2 牛顿环干涉条纹的特点(1) 干涉图样是以接触点为圆心的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有半波损失时,中间为一暗斑2) 从中心向外,条纹级数越来越高,条纹的间隔越来越密。 3)用白光照射将形成彩色光谱,对每一级光谱,红色的在外圈,紫色的在内圈4) 增大透镜与平板玻璃间的距离,膜的等厚线向中心收缩,则干涉圆环也向中心收缩(内陷),膜厚每改变 ,条纹就向外冒出(扩张)或向中心内陷一条3 实验数据处理:定义 为个相邻牛顿换直径平方差的测量精度,由误差传递推倒可以得到:由此可见,当取不同的值的时候,也不同,所以该实验是非等精度的测量,应该用加权平均法处理该实验的数据,不妨令,由于本实验的,且相应的权重为,所以加权平均值为: ,很明显,都是非等精度的测量值,其对应的权值分别为:,所以的均方差误差为:,由此可见, ,最终的结果为: 3.1 加权平均法: R3=R3±σR3=(1 271.1±0.2) mm 下面对这三种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检验,选择最优的数据处理方法,检验方法较多,现选择采用t分布检验[9]: t=x1-x2(n1-1)σ2 1+(n2-1)σ22ν(1/n1+1/n2) 式中:n1和n2分别为凸透镜球面的上、下两面的折射率,由于凸透镜球面周围都为空气薄膜,故n1=n2,则令ν=n1+n2-2=2(n-1),从而有: t=(-R2)/(σ2R1+σ2R2) 方法1与方法2比较计算,可得:t1=0.350;方法2与方法3比较计算,可得:t2=0.340。 若取显著水平σ=10%,则置信率p=90%,ν=18,查t分布表可得[10]tζ=1.734,则|t1|=0.354<1.734,|t2|=0.340<1.734 若取σ= 50 %,则p=50%,ν=18,查表得tζ=0.688,则|t1|=0.354<0.688,|t2|=0.340<0.688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三种数据处理方法有如下特点: (1) 逐差法主要是围绕如何克服实验的系统误差来进行的,是建立在算术计算的基础上,但并不满足非等精度测量实验数据处理的条件,而牛顿环干涉实验是非等精度测量,故逐差法对于牛顿环实验来说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数据处理方法 (2) 线性回归法主要是为了避免非等精度测量的困难,但未考虑该次实验中的系统误差,所以线性回归法对于牛顿环实验来说也不是理想的数据处理方法 (3) 加权平均法既考虑了如何克服实验的系统误差,又能按照处理原则去对待非等精度测量,且建立在数理统计理论基础上,所以加权平均法是处理牛顿环实验数据的最佳方法3.2 实验数据处理 程序function DP(D)L=D(1,:);n=numel(L);c=0.0002;X=0;m=20,k=2,h=5893*power(10,-7);S3=0;S4=0;for i=1:n; a(i)=D(1,i)-D(2,i); b(i)=D(3,i)-D(4,i); x(i)=a(i)^2-b(i)^2; y(i)=a(i)^2+b(i)^2; p(i)=1/(c*y(i)); endfor i=1:n;X=X+(p(i)*x(i))/sum(p(:));endfor i=i:n;S3=S3+p(i)*(x(i)-X)^2;S4=S4+p(i);endS1=(S3/(S4*(n-1)))^0.5;R=X/(4*m*h*1000),S=k*S1/(4*m*h*1000),3.3 数据处理举例环的级数(k)454443424140左环的位置/mm38.35338.27138.17638.07537.99437.901右环的位置/mm22.20622.38322.53122.64422.73222.834环的级数(k-m)252423222120左环的位置/mm36.32136.25636.14236.01435.88535.785右环的位置/mm24.16424.40624.52924.65624.78124.912表1:用牛顿环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实验数据应用上述程序处理该实验数据得到的结果为:m = 20k = 2R = 2.3502S = 0.0381 其中为该实验所采用的级差,为不确定度的扩展系数,为侧得的透镜的曲率半径的平均值,为不确定度。 所以该透镜的曲率半径为: 3.4 程序的使用效果该程序使用起来比较简单,做完实验后只需要将实验数据按表1的形式填入到表格中,然后将表格中的数据直接导入到中,运行程序就可以了,方便且易行结束语:本文对牛顿环实验数据加权平均法进行分析逐差法在牛顿环干涉实验中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处理方法,其原理简单且便于理解,对它的实验原理不用再做过多的叙述,但由于逐差法不满足非等精度测量实验数据的条件,而牛顿环干涉实验就是一种非等精度测量,故该方法对于牛顿环干涉实验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实验处理方法;线性回归法先利用数值插值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再利用最小二乘法将实验数据拟合成一条直线函数,最后用Matlab软件计算出线性拟合系数B及相关系数r,进而算出凸透镜的曲率半径R和测量的相对不确定度;加权平均值法主要是比较相应的权,进而求出加权平均值,利用Matlab软件处理较为方便,在优化模型中应用较广经过分析与讨论可知应用加权平均值法为牛顿环实验数据处理的最佳方法。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