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才之路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5课.ppt
74页一)诗歌鉴赏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①谁肯信,如今万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②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简介】 《临江仙》,词牌名侯蒙(1054-1121)字无功,高密(今属山东)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徽宗时历官户部尚书同知枢院、尚书左丞、中书侍郎、资政殿学士宣和三年(1121)知东平府,未赴即卒《全宋词》存其词一首注解】 ①行藏:出仕、做官②蟾宫:月宫传说月中有蟾兔,故名故事】 有故事说,侯蒙年轻时,久困于考场,三十一岁才中了举人他长得难看,人们都讥笑他,有爱开玩笑的人,把他的像画在风筝上,引线放入天空,讽刺他妄想上天侯蒙看了就在上面题了这首词他用这词,表面上写风筝,实际上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没有遇上明君,没有做上官,谁肯相信我有才气有能力?而今才显出名声,大家不得不赞佩没事由被好手艺的匠人给我画上形体容貌趁着风势,借着风力,我一下就飞上了高空刚刚遇到风吹,身子渐渐在天空中稳定下来,还以为会远远地飞上月宫去呢!雨过天晴夕阳通红,我在天空中飘飘荡荡,好不得意!有多少人能在平地上,看着我在碧空中飞翔得那么高啊!,(二)古文品读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是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节选自《宋史·包拯传》),(1)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译文:不久又有一个来告发(他)私自杀牛的人,包拯说:“为什么割掉了他的牛的舌头又来告发他?”【点拨】 “何为”相当于“为何”,解释为“为什么”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原文见第四课)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
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精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本题答题点是:“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把这段话理解成“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不对答案】 C,,1.理解并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2.把握故事情节,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7.特殊句式(1)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燕国见陵之耻(“见”表被动)(2)介宾短语后置句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即“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3)判断句事所以不成者……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4)省略句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之”)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于”),8.走近作者《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9.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10.开阔视野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至“终已不顾”),1.吃透文本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故事的开端——行刺缘起第二部分(至“终已不顾”)故事的发展——准备行刺第二部分又写了五个场面,可看作五层:①准备信物; ②准备利刃; ③配备助手; ④怒叱太子; ⑤易水诀别2.疑难探究(1)第1自然段连用几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连用几个动词“破、虏、收、进、略、至”,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级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劝樊於期献出首级的这段话,有什么特点?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王不共戴天之仇;其次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4)樊将军自刎献身,表现了什么?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5)文章极力渲染秦武阳平时的勇猛和凶恶,有什么作用?极力渲染秦武阳勇猛和凶恶,为后面秦武阳的懦弱作铺垫,与荆轲的大勇作对比6)写太子的“迟之、疑之、复请之”,有何用意?“迟之、疑之、复请之”,表明太子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与荆轲对照鲜明7)荆轲“怒叱太子”说明了什么?“士可杀不可侮”,一反平日之谦和,“怒叱太子”,正是他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的性格特征的表现,仓促行事,为以后埋下隐患8)“皆白衣冠以送之”一句中送行的人们为什么穿白衣服?“皆白衣冠以送之”一笔道出了是一场生离死别,是永诀,送行者都沉浸在撕肝裂胆的痛楚中9)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描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10)易水送别一段的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这段描写,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答案】 A(更:gēng,改变),【答案】 C(微,假如没有A.不过,只是/回头;B.信物,凭证/言语真实;D.兵器/卫兵),3.下列对“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可报,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洗雪了B.这样,然而将军的仇可报,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洗雪了C.可是,那么将军的仇可报,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洗雪了D.可是,然而将军的仇可报,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洗雪了答案】 A,4.文章对众人送别荆轲这一场面的描写的好处是( )A.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B.是展开情节必不可少的因素C.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氛D.可以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为下文埋伏笔答案】 C,5.对文中太子对荆轲的反衬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意在表现荆轲刚烈的性格特征B.意在表现太子的惊恐、焦急。
C.意在表现太子的浮躁、多疑D.意在表现荆轲的侠肝义胆答案】 A,6.在惊心动魄的斗争中,作者描写了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其作用是 ( )A.运用夸张的写法,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B.运用夸张的写法,突出了荆轲的英雄虎胆C.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壮举D.运用白描的写法,突出了荆轲的不畏强暴答案】 B,第二课时(讲读第三、四部分,总结全文),1.吃透文本第三部分(从“既至秦”到“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故事的高潮:廷刺秦王分四层:①厚遗蒙嘉,得以引见②顾笑武阳,大智大勇③图穷匕见,搏斗秦廷④倚柱笑骂,视死如归第四部分:结局,荆轲被斩2.疑难探究(1)“顾、笑、前”几个动词及语言描写,可以看出荆轲怎样的形象?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有什么作用?“顾、笑、前”几个动词及语言描写,写荆轲沉着机智,化险为夷镇定自若的神态步履,表明荆轲的超人胆略和非凡气质以秦武阳“色变振恐”反衬荆轲孰勇孰怯,判然分明2)朝堂之上,场面有什么特点?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秦廷一片混乱,场面惊心动魄3)在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写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有何作用?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4)对于荆轲刺秦王的举动,历来是毁誉参半的毁之者说:“荆轲为丹奉於期之首,燕督亢之图,入不测之秦,实刺客之靡也,焉可谓义也誉之者则说:“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你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不中,固然是千古恨事,但是他不欺其志、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确实是令人敬佩的,作为古代的一个侠士形象,应当名垂千古5)秦王“目眩良久”有何意味?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又是一反衬荆轲威武壮烈牺牲的神来之笔6)在你眼中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