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石印术与传统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以上海地区为例.doc
25页浅析石印术与传统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以上海地区为例On Lithograph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Publishingin Shanghai作者:杨丽莹作者简介:杨丽莹,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图书馆馆长原文出处:《中国出版史研究》(京)2018年第20181期 第100-115页内容提要:石印术作为一种由西方人发明的印刷术,在晚清时期传入 中国以后,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基于印刷史、 出版史还是文献学层而的研究,研究者们多关注石印术早 期的传入与发展,而较少关注石印技术与传统雕版印刷技 术以及民间坊刻业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石印术在近 代上海传统文化出版事业中的发展历史,厘清西方印刷新 技术与传统雕版印刷、与传统文化出版特别是民间出版之 间的关系,以期为石印术与石印本的研允提供一个新的视 角期刊名称:《出版业》复印期号:2018年08期关键词:石印术/石卬本/坊刻/传统文化民国三十七年(1948)三月十二日的《申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上海与旧文 化》的文章,其中将上海的出版界按内容大致分为〃温故"与〃宜时"两大类所 谓〃宜时"者,是指适应现代及当时文化的书籍及社会各方面之〃精神的食粮〃; 而〃温故",则是指〃以新法拓印旧有之图书、碑帖、版本、字画等〃,这些"温 故"者〃E卩制精而产量富,光辉国故,表彰前哲,嘉惠后学,其丰功实效,非全国 但可处所能及”①。
这里所说的技术层面〃新法拓EIT ,其实就是照相石印技术; ”温故〃则是指内容层面的传统文化的保存在西方的铅、石印技术传入之前,我国的书籍出版以雕版印刷为主要技术手段, 同时民间与官方出版机构都有过活字印刷的经历,其中包括木活字、铜活字、泥活 字、锡活字等等中国人使用的活字技术与西方的铅活字印刷技术,都是一种物理 性质的压印,其主要区别在于铸造活字的材料不同而石印术,是一种与活字、雕 版印刷完全不同性质的化学印刷术因此,石印术在传入中国之初被称之为〃泰西 新法"在人类印刷技术的发展史上,无论是西方与东方,每一次印刷技术的革命,似 乎都带来一系列文化上的变革作为一种新法,石印技术的传入,是否同样会带来 文化和思想上的巨大变革呢?有学者认为石印术的引进,对于中国画报之崛起,是至 关重要的②有关西学、清末小说的研究者,都曾试图说明,石印术的传入对新思 想、新文化的产生起着积极的作用当然,这一作用是否至关重要,还值得商榷, 中国印刷史的发展特点,与西方印刷史的发展特点有许多的不同,正如钱存训先生 所说,〃印刷术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的条件所促成同 时,这些因素也影响了E卩刷术本身发展的趋向",而这些〃因素复杂,必对学术、 思想、社会等各方面在印刷术使用以前和以后,多找证据,根据史实,深入分析和 匕匕较,才能作出一个全面的答案"③。
本文试图通过对上海民间书业采用这一新法 的过程分阶段加以考察,来探讨石印术在我国出版史上的作用石印术是一种由捷克人塞内菲尔德发明于十九世纪初的平版印刷术,分为手写 制版法和照相制版法照相石印法在书籍出版方面运用得最为普遍作为晚清民国 以石印出版古籍为主业的老字号书坊扫叶山房,于民国七年(1918)出版《扫叶山房 发行石印精本书籍目录》,该书序言对石E卩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做了一番清晰的描述:自泰西摄影术入中国,而印书开一新纪元维时风气初开,疑信参半信者喜 其成书之速且精美异常也;疑者虑其不能传久,纸墨或易渝也故四五十年前出板 之书,大都密行细字,便场屋舟车之用,善本精印十不得其一二焉其时官私刊本 流布颇广,石印书亦实不能于其中分一席此所谓萌芽时代也科举既废,新政聿 兴,革装书籍,挟新思潮以输入,活板印刷盛极一时故籍陈编,束诸高阁,而石 印书亦受影响此其中衰时代也虽然,吾华立国五干年,其文明蕴蓄者深且久, 纵或一时停顿,决无终废之理古学复兴,今其时矣第以政体屡更,海内云扰, 板本摧毁,手民流散;而一二石印精本,始见重于当世之士夫,纸墨焕然,历岁如 新,乃信成之速而传之久者,石印兼擅其胜此殆将为代兴之时代欤。
④所谓泰西摄影术即指照相石印技术按文中所言,照相石印书业的发展历史分 为萌芽、中衰、代兴三个时期从序言撰写时间民国七年起往前推算〃四五十年 前",萌芽时代当为光绪之初,正是点石斋书局开始采用照相石印之时;中衰时期 为”科举既废”,当指光绪三十一年(1905);而代兴之时起于”古学复兴”,这一 时间应当是从清季学界所提倡的保存国粹的文化运动开始从这一序言中可以发现,石印的兴衰与传统文化的兴衰息息相关,根据近代历 史的发展特点,结合从业者的亲身经历,现将上海石印书业⑤的发展从以下三个阶 段⑥来分别加以考察:第一阶段自光绪四年(1878)点石斋书局成立至光绪二十年(1894),此时期为上 海石印书业之始盛期;第二阶段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光绪三十一年左右,石印书业由盛转衰;第三阶段自光绪三十一年至民国中期,为石印业之持续存在期上海在开埠之前,官方和民间的出版都不成规模其中官方以刊刻地方志为主, 民间零星有一些刻书店的刻书记录⑦,称不上有出版事业上海开埠之后至光绪初, 出版活动主要以教会和清朝地方政府为主体石印术传入之时,无论是手写石印法, 还是照相石印法,最早也基本掌握在传教士和西方商人手中。
据相关学者考证,石 印技术于道光年间即由两位英国的传教士传入中国,一位为马礼逊,另一位为麦都 思二人先后在广州等地传教⑧麦都思曾到过上海,但二人所采用的都是手写制 版的石印法,因为照相石印法于1859年才发明,时为咸丰九年(1859)此时二位 传教士都已经离开中国⑨目前,已很难考证是谁最早将照相石印法传入中虱但 根据文献记载,可以推测,同治年间(1862—1874),照相石印法已为中国人所知晓 清人毛祥麟所撰《墨余录》一书中有”吃墨石” 一条,记日:泰西有吃墨石,以水墨书字于纸,贴石上,少顷,墨字即透入石中,复以水墨 刷之,则有字处沾墨,无字处不沾,印之与刊板无异也又,西人能为极细字,在 分寸间,可写干百言,以显微镜窥之,笔笔精到,宛如大字其法,初亦用显微镜, 扩小为大,写成底本又用照画法,缩大为小,影而下之,故能穷尽豪发兹因吃 墨石而类记及此,亦一奇云⑩此文中所描绘的正是石印术的两种制版方j 一手写石印和照相石E卩毛祥麟 (?-1874),字瑞文,号对山,上海人所著《墨余录》一书,最早于同治九年(1870) 由湖州吴氏醉六堂(按:此时该坊已在上海开设有门店幵II刻行世,同治十年(1871)又 有杭州杨氏文元堂刻本,同治十三年(1874)重编刊行。
即使上述两段文字是重编时 加入的,这也是目前为止所见到的中国民间最早介绍石印技术的文字毛祥麟是从 何处得知石印的方法,他是否在上海见过石印岀版物,暂时无从考证据周振鹤先 生的研究,毛祥麟在同治四年(1865)年从英国商人吉某处读到有关制造机器的书, 而且他在《墨余录》中所用到的一些材料来自美国人丁謎良的《格物入门》因此, 此书有关一些新事物的记载是靠得住的(口)自同治十一年(1872)开始,醉六堂在 《申报》上多次发布《墨余录》一书的发售广告(12)可以说明当时上海民间的读 者,应该可以从《墨余录》一书中对石印术有所了解,这比点石斋光绪四年使用照 相石印技术岀版书籍至少要早四年此外,据有关学者的研究,上海土山湾印书馆在光绪初已经掌握了照相石印技 术2)根据相关史料,土山湾印刷馆于光绪元年(1875)开始引逬珂罗版照相技术 印刷耶稣、圣母像等点石斋石E卩采用照相石印术出版图书,所聘请的印刷工人邱 子昂即是来自土山湾E卩书馆的学徒他的石印印刷技术应是从土山湾印书馆学到的 此夕卜,当时土山湾E卩书馆的主持人翁寿祺(1830—1895)善于拍照(14),因此可以推 测土山湾在光绪初应该掌握了照相石印法的技术,但是并未采用此方法大规模印刷 图书。
德国人恩司诺在1888年经济报告中曾如此描述当时土山湾的情形:大多数都是用中国发明的老方法印刷,也就是说,中国字刻在木板上,用一扌巴 普通的刷子把黑颜色刷上去,放上纸,然后用另一把刷子把纸刷进去15)这段记录说明了土山湾在光绪十四年(1888)时仍然主要采用雕版印刷而且, 目前存见于世或见于文献著录的土山湾石印中文书籍极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 时土山湾的中文石E卩出版物的流通并不广,也未在民间形成太大的影响真正将照相石印法运用于中文书籍印刷出版的,应该是英国商人美查所设立的 点石斋用照相石印技术印刷的中文书籍,在当时被称为照相石印本就目前所掌 握的材料来看,这一名称应是由点石斋最先使用光绪五年(1879)十月初三《申报》 所登《万寿盛典照相石印本出售》广告,标题即明确标明〃照相石E卩本"其文中 称〃原刻本藏诸内府,草茅罕敢窥测其流,于是访求善本,于点石斋用照相石印之 法印成缩本"(16)查点石斋本《万寿盛典》,书前牌记题〃光绪己卯之秋上海点 石斋照相石印缩本"这是点石斋最早提岀〃照相石印本"这一称法的广告光绪 九年(1884)四月十一日,《四书味根录出售》中再次强调了 〃石印本"为点石斋主 人的首创,日:石印本书籍创自本斋,近复精益求精,每一书出,购者争先恐后。
《四书味根 录》一书,向无善本本斋特倩名手抄写校讎,遵照相石印法,原书十六册成两本, 易繁就简17)这段文字不仅强调了石印本这一名称为点石斋首创,而且还说明了石印的方法 是照相缩小影印点石斋早期的石印本并非完全采用石印的方法,而多采用铅印加石印的组合印 刷方式传教士们将手写石印法传入中国时,曾采用过石印加雕版的组合法点石 斋早期岀版的书籍,则主要是铅印加石印技术的组合,如光绪五年岀版的《鸿雪因 缘图记》和《历代名媛图说》其中《鸿雪因缘图记》三集,点石斋先后石印出版 该书三次,取点石斋最初之石印本与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比对,点石本序言部 分确为刻本原样影印,但自正文开始文字部分为铅印,图为影印至光绪二十年的 第三次石E卩,才将正文正式改为抄写石印再影印的方式又,《历代名媛图说》, 是书实际上为明代汪道昆所撰《列女传》,点石斋本以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鲍 氏刻本为底本,其中插图为缩小影印,文字为铅印又,光绪五年所印《万寿盛 典》,文字部分铅印,图画部分用照相石印影印康熙间武英殿本上述各书中的铅 印字体,与美查所出版的《申报》字体相同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美查最初采用 石印技术,主要目的是利用照相石印技术复制图画的优点;而文字采用铅印,有可 能是因为《申报》馆开办多年,铅印技术已相对成熟,用之岀版文字内容相对方便。
这种石印与铅印相结合的尝试在当时应该没有多大的反响,故自光绪五年之后,点 石斋很少采用这种方法出版中文书籍从光绪五年点石斋正式采用石E卩岀版书籍后的三四年中,上海出版业,无论是 石印、铅印还是雕版印刷业,皆可谓波澜不惊,平静如水光绪五年的《申报》上, 除点石斋出版石印书籍以外,别无其他书坊出版石印书籍的广告记录同年,在《申报》上陆续出现过的书坊有四五家,如务本堂书坊,所刊《正雅集》一书之广 告陆陆续续登了三个月之久又,绿荫阁书坊、醉六堂等,所售书籍均为刻本期 间零星有宁波茹古斋铅印《康熙字典》、淞隐阁铅印《书目答问》等铅印图书出版 的广告光绪六年(1880)和七年(1881)点石斋自己出版的石印书籍亦少,主要以《康熙字典》为代表至光绪八年(1882)以后,石印书籍广告才开始逐渐增多这或许正如《扫叶山房书目序》中所云,民间书业对石印技术尚〃疑信参半〃,对新 技术的认识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光绪八年,同文书局开张其在创立之初,从出版品种到对石印技术的运用, 都有着非常清晰的意图光绪九年五月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