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选修13《论语》5、6课翻译.doc
7页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
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 / 截然相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评析】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正:改正,修正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注释】①箪(dan):古人盛饭的圆形竹器,类似筐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译文】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注释】(1)《韶》:舜时古乐曲名译文】孔于在齐国听了《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
于是感叹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可以达到这种程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注释】①饭疏食:饭,这里作动词用,指吃饭疏食,粗粮②水:古代以“汤”和“水”对举,“汤”指热水,“水”就是冷水③肱(gong):上臂,这用泛指胳膊④枕;用作动词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译文】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