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江湖笑笑生目 录1绪论11.1选题背景11.2国内外研究现状41.3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标61.3.1研究目标61.3.2 研究与开发的主要内容91.3.3.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分析141.3.4研究与开发的具体内容171.3.5课题研究技术路线171.3.6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182、交通枢纽附近人流组织差异性分析193.建筑表皮设计方法与差异分析253. 1 通过材料体现建筑属性273. 2 通过纹理引导视线方向304. 结论321绪论1.1选题背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不仅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还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城乡一体化既是城乡社会、经济、空间综合发展的过程,又是城乡综合发展的终极目标。城乡一体化意味着实现城乡之间物质要素的基本流动,必须依靠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得以实现。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诸要素的关联模式。交叉路口是城市中重要的空间节点和视觉焦点,具有人流量大、交通压力大等特点,这对交叉路口处建筑设计形成了诸多制约因素,造成了其设计方法的特殊性 将城市交叉路口建筑分为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两大类,对北京城内交叉路口现有建筑进行调研、分类、对比 提出平面
2、布局中出隅式、入隅式、组合式手法等设计方法差异性; 建筑转角处体量控制在街角空间、人流组织、建筑性格、内部功能四方面的设计方法差异性 介绍总平面布置中场地入口位置和景观节点位置对设计的影响; 表皮设计中通过材料体现建筑属性和通过纹理引导视线方向的方法 恰当的交叉路口建筑设计可以营造清晰独特的城市形象,增加人们对于城市的归属感。2015年末,我国公共建筑总面积已达102亿平方米,约占民用建筑总面积的16%,公共建筑总能耗约2.4亿吨标煤,占全部民用建筑总能耗的28%1。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既有公共建筑存量大、能耗高,因此公共建筑节能一直是我国建筑领域节能工作的重点。我国33个省市(含计划单列市)已建成或在建的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对8000余栋建筑进行了能耗动态监测,通过在线监测、数据分析、公示反馈等实现了公共建筑的智能化管控。通过识别高能耗建筑,为当前开展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提供了数据基础。在开展能耗在线监测、节能改造的同时,随着公众健康、环保、安全意识的增强,许多公共建筑业主、使用者提出了对结构安全、室内环境、建筑功能等进行综合监测、综合改造的新需求。部分公共建筑,已根据自身需求,在
3、能耗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监测指标,如室内空气污染物监测、结构位移、结构沉降监测。但其他指标监测数量相对较小,根据调研正在实施的近45000个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点中,绝大多数是电、水和供热监测点,其他监测点仅有547个。这与日益增长的公共建筑综合监测需要相去甚远,亟待开展公共建筑综合监测的相关研究。指标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公共建筑实际运行状况、所处环境状况以及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应该建立一套综合监测指标体系。为此,本文将就建立基于性能导向的公共建筑综合监测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研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公共建筑综合监测指标的建立与应用,对于推进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管理、综合监测系统建设,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城市建设不断发展, 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规模和功能不断扩大。与此同时, 大型公共建筑的交通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996 年全国城市规划学术年会明确提出要做好土地开发、大型建筑的交通影响分析, 要求纳入土地使用、修建管理的审批中。大型公共建筑包括大型商场、娱乐中心、展览馆、体育场(馆)、大型交通枢纽(机场 、车站、码头)、大宾馆及大型旅游中心等建筑
4、设施 。大型公共建筑一般建筑面积大, 吸引大量的人流、车流, 诱发交通需求量大 ,对城市局部路网产生较大影响 ,可能导致路网服务水平下降 ,甚至造成频繁的交通不畅。因此在项目立项前 ,分析其对城市交通局部路网的影响程度 ,以及内外交通的组织方式 ,对促进土地合理利用 ,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等都具有积极作用。本课题的研究是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为指导方针,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询问、问卷调查和实验测试等方法,对交通枢纽建筑进行综合研究,明确问题所在,掌握详实的分析依据和实例内容,指出现有交通枢纽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地域气候及地理特征的公共建筑模式和构成方式。并对所提模式进行模拟分析与测试,使之达到国家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估标准,为今后交通枢纽的建筑设计提供一套先进的方法与思路。同时阐明绿色建筑理念在交通枢纽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用模式 , 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绿色建筑理念的实用范围,同时为公路设计专业和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部分引入新的设计思路。城市交通枢纽是车流与人流的集散地。多种交通方式在枢纽中汇聚,人流与车流形成交通枢纽内的两大矛盾。
5、一般,大城市交通枢纽中至少集中了地铁、公共交通、行人、自行车与社会及出租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因此,交通枢纽可以看成是一座大规模的支通流换乘中心,是告种通流量交换的主要场所,提供各交通流量间的高效、快速、安全交换。交通换乘功能是城市交通枢纽的核心功能之交通枢纽的交通换乘能力及相应的服务水平是评价其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分析与预測城市交通枢纽中各种交通方式间的乘客交换量可以为确定交通枢纽建设的合理规模,各种交通工具在枢纽中的布局分布等提供依据。交通换乘量受出行时间、费用、舒适性及安全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出行目的的不同,人们会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和步行一般适宜于近距离出行,费用低但舒适性与安全性差。地铁的优势是快速准点,但其服务面积较窄。间短且费用低的交通方式的交通需求必然较大,相应的箕换乘量较大。但对换乘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各种交通工具服务范围内的出行需求的多少。交通枢纽中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总量可以用传统的预测手段根据现状交通、土地利用和经济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得到,但是各交通方式之间未来的交换量的确定是十分复杂的.交通换乘量即为招区内各种交通方式之间交换的客波量,换结果可以用矩阵
6、的形式达。在四阶段法进行交通预测时,出行分布的预测就是将各交通小区产生和吸引的交通量转换成各交通小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出行分布的结果为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枢纽换乘量分析与出行分布预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根据枢纽交通换乘的这一特点,本文引入交通分布分析原理与方法对换乘量进行分析与预测,将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量组成一换乘矩阵。通过现况调查得到现状枢纽区域范围内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矩阵,再利用出行分布的计算方法得出末来的换乘量。将每种交通方式近看作为一个交通源,由于各种交通方式自身的特点,各交适工具有不同的服务范围,而这些范国就是交通影响区,各影响区均产生和吸引大量的交适出行对每一交通影响区来说,出行不但量大且非常复杂:从出行目的上看,这些变连出行可能是在本交通影响区内完成的或是进出其它交通影响区。在出行方式上,可以有步行、自行车,公交。地铁等多种方式。另外,出行选择的路径更是多种多样,部分出行会选择交通枢纽换乘,有相当数量的出行不过枢纽就能完成。在交道枢纽的换乘分析中,将所有交通出行量都作惮细考虑是不必要的,为简化起见,仅选择进出交通枢纽的出行为计算对象,以这种情况下的交通出行量作为整个变通影
7、响区的代表值这时的交通影响区的产生量吸引量就等于未来年进出交通枢纽的交通流量值,可以根据经济增长与交通增长的相关性或直接从规划部门的要求算得。在换乘分析中采用重力模型法,两个地方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交通量与两个地方的土地使用密度大小的乘积成正比,与由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受到的交遁阻抗,可用一个函数成反比此阻抗函数可用出行距离的长短、行程时间的长短及费用的大小或使用分布数来表示。由于交通是土地使用的函数,所以可用交通分区的出行产生数来反应交通分区土地使用密度的量度。其基本表达式为其中为单位换算常数,对此公式相关参数进行标定就可得出各区间的出行。根需上述方法与原理对北京东直门交通枢纽的换乘量进行分析。在东直门交递枢组区域内设站的交通工具主要有环线地铁、东直门至西直门的市轻轨铁路、市区公共交递围越多。1.2国内外研究现状交叉路口是城市节点空间的重要组成要素,其周边的建筑形态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交叉路口处理的成败直接关系道路建设和街道改造的好坏,并影响着整个城市建设的质量然而,我国现阶段交叉路口的建筑形态设计存在很多问题 包括建筑组织方式合理,影响街道秩序; 转角处体量设计手法单一无趣
8、,很难达到建筑标志性需求; 建筑外表皮装饰杂乱,影响城市形象等 国外的一些著作为城市中心区十字路口建筑的研究奠定了论基础,其中克利夫芒福汀的著作美化与装饰对街道转角建筑进行了总结,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提到城市中心区十字路口建筑与道路、标志和节点关系密切,是认知城市意象的关键场所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在交叉路口的建筑形态设计上提出想法,梁雪等所著的城市空间设计一书中对街道转角的处理手法进行了研究,一些论文也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十字路口处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进行了分析 然而,由于建筑类别的不同,建筑的性格与设计方法也有较大差异,目前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内容还比较匮乏,因此,本文将城市交叉路口建筑初步分为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两大类,通过调研、分析、对比的方法,对两类建筑实际案例进行整理,并基于此对其设计方法进行对比和总结,提出两类建筑在交叉路口处的设计策略差异性 交叉路口是城市中重要的交通空间,交叉路口建筑在设计时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尽量减小对其周围机动车和行人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本文探究总平面布置和平面布局的设计手法,以满足人们通行、停留、聚集等基本需求同时,交叉路口建筑是城市形象的精华所在,其面向路口的
9、转角部分与沿街立面影响着建筑的造型。交通换乘功能是城市交通枢纽的核心功能之一,交通枢纽的交通换乘能力及枢纽内部客流交通组织状况是评价枢纽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东直门交通枢纽工程实践就交通枢纽的交通换乘及客流交通组织评价问题进行探讨。引进交通分布原理,将每种交通方式近似看作为个交通源,其服务范围看成为交通影响区,对枢纽内交通方式间的换乘量进行分析与预测。在充分考虑行人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以乘客步行距离作为评价枢纽客流交通组织的主要量化指标。测算行人最大步行距离、平均步行距离、绕行系数评价枢纽布置的方便性,进而评价枢纽内部布局设计的合理性。公共建筑具有开放性、公共性的特点,服务于城市人群,人流量大、人员类型多样、开放程度较高一般两向沿街面上均可以成为它的入口。主要入口服务于顾客,由于人流量较大,可选择分散布置以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次入口供后勤使用,可以开在不明显的位置,与主入口流线分开居住建筑具有私密性、封闭性的特点,一般只服务于居住在内的特定人群,与城市生活交叉较少为保证居民生活私密性,一般选择不在沿街面开入口,或尽量远离十字路口处,减少与城市主要人流的交叉 较大型的居住区,需要将人车分流,出入口尽量开在车流量较小的沿街面上,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对城市主要交通的影响。美国的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一直十分突出,随着交通拥挤和交通需求的持续增长,人们不断探索有效的交通管理策略。美国交通界对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交通问题的研究体现在 Access Management 技术中。 美国官方对 Access Management 的定义是“为了向开发地块提供通道,并且保证地块周边交通环境的交通安全、通行能力和行车速度而采取的一系列交通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对辅助通道、分隔带开口和立交的位置、间距、设计和管理进行的系统性控制措施。AM 技术研究的根本对象为各级道路的出入口,通过对开发地块通道和交叉口的有效治理来保证道路出入口交通的安全与顺畅。 大型公共建筑是城市开发地块中交通问题最严重的部分,AM 技术在考虑城市道路开口
《临近交通枢纽公共建筑设计技术研究》由会员天***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近交通枢纽公共建筑设计技术研究》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