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语文:《过秦论》课堂实录

12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04701988
  • 上传时间:2023-11-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中学语文:过秦论课堂实录(上课,师生互致问候)铁皮鼓:今日是三八妇女节学生:可是跟你没关系呀?!(一部分坏笑)祝老师节日欢乐!铁皮鼓:祝全部女同学节日欢乐!今日是你们的节日,男同学可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啊!(有几个女生已经伸手去捶身边的男生了,气氛特别活跃)铁皮鼓:(示意宁静)我们上一节课讲到过秦论的最终一句,也就是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说过,这句话怎样讲最好?学生:不施行仁义,没有看到攻与守的形势发生了改变。铁皮鼓:对呀,不要理解成因果关系。我还讲过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大家把历史教材要与真正的历史区分开来,我们看到的历史教材并不就是历史本身,而是对历史的一种叙述,里面包含着一种视角,一种理解。(有些学生茫然)真实的历史是混乱而丰富的,充溢了大大小小的事务,大到秦统一六国,小到刘邦放了一个屁(学生轰笑)笑什么啊,假如刘邦放了一个屁,但是这个屁假如没有引起严峻的后果,比如吹翻了阿房宫,那一般的历史书就不会记载。为什么?跟我们记日记一样,历史学家也要对历史事务进行有选择性的记录,你选择哪些不选择哪些,事实上就构成了不同的历史。当然,还包括你对历史的理解,基本的

      2、看法,比如对于抗日斗争,日本的历史教材就不同于大陆的历史教材,是不是?学生:是。铁皮鼓:所以每个人看历史,总是从当下的现实情境动身的,而古人写历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总结秦亡的教训的人很多,各有各的意义。而贾谊为什么要写过秦论呢?学生:为当时的政治服务。铁皮鼓:对呀!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期,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闻名的盛世学生:文景之治!铁皮鼓:对。在经过秦乱之后,社会最终渐渐地复原了朝气,但是也不是桃源。社会上的各种冲突依旧很突出,百姓卖地卖子的现象依旧存在,统治阶层奢侈淫逸之风也起先滋长,贾谊看到了这些,所以提示要留意秦亡的教训,避开重蹈覆辙。而总结秦亡的教训,也不是从贾谊起先的。汉初曾随高祖平定天下的陆贾就曾经多次劝告刘邦读诗、书板书)要加上书名号,但是刘邦怎么说:“乃公立刻得天下,安事诗、书?”就是说你们老大凭枪杆子应当说刀杆子夺得天下,哪里用得上看那些玩意儿?陆贾就说了,你立刻得天下,莫非能立刻治天下吗?就是说夺天下运用武力,莫非治天下也用武力?刘邦最终还是听了他的看法,陆贾就写了新语,把教训全写在里面供帝王阅读。但是写得最好的,却是贾谊,所以,这篇千

      3、古雄文的写作目的就可以概括为通过总结秦亡的教训,提示统治者施行仁政。好了,我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让你们来写一篇过秦论只是假如,不是真写你们会怎样写?能不能简洁思索一下,给个提纲?想一想我们平常的争论文训练?(学生思索,有小声争论,一两分钟后)铁皮鼓:有没有同学能够简要地描述一下自己的作文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没有人举手,有同学小声地说)铁皮鼓:大家想一想,假如写比较标准的争论文,一起先要怎么样?学生:提出论点。铁皮鼓:对呀!我给大家即兴创作一篇。第一段,按应试作文的标准写法,应当先提出论点:治理国家必需施行仁政。而且应当在五十字以内,最多不超过一百字里提出来。然后第一段怎么写?应当是举秦亡的教训了,在运用材料的时候要留意选材为话题服务,紧扣仁政,而且思维要有条理性。比如以过秦论为材料,那么课文哪一部分能够供应秦不行仁政的比较足够的材料?45学生:“及至始皇”那一段。铁皮鼓:对,关键是要条理化。我会从四个方面来谈,一是怎样对待百姓,二是怎样对待学问分子,三是怎样对待英雄豪杰,四是怎么对待自己。对待百姓有两种方式,一是愚民,“以愚黔首”嘛。二是弱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

      4、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不是不让你拥有武器,既要让你大脑简洁,还要让你四肢不发达,手里没家伙。对待学问分子则是学生:焚书坑儒。铁皮鼓:是的。对待英雄豪杰呢?学生:“杀豪杰”。铁皮鼓:对待他们自己,一方面是暴虐,一方面是腐败。这些材料理顺以后尽可能用排比句式来铺陈。这样写完了没有?我说过,写争论文要防止三段论,举几个例子就算完了,缺少分析,这是大忌。假如我写,接下来还有一段,说秦国实行这样的政策,是因为没有分清攻守之别,统治思想有问题,守天下依旧强调法制,不施行仁政,结果导致了灭亡。好,我的文章做完了,现在我要问一个问题,同样写过秦论,我的写法与贾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索)余家承:我觉得老师更多地写秦的灭亡,而贾谊更多的写秦的兴盛,最终才点到灭亡。铁皮鼓:说的好!那么,明明要总结秦亡的教训,贾谊为什么要大量地写秦的兴盛?余家承:我想可能是为了跟后面形成落差吧。铁皮鼓:对,就是形成了对比,你看秦国以前好强大啊,突然就灰飞烟灭了,一下子就引起人的关注,为什么会这样。另外,你看我的写法与贾谊的写法还有什么突出的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记叙、争论、描写等手法的运用上?余家承:老师主要是争论,贾谊主

      5、要是记叙。铁皮鼓:他按什么依次记叙?余家承:从兴到亡。铁皮鼓:是的,他有一个时间线索,大家看,从秦孝公写起,其次段开头就是“孝公既没”,第三段起先是“及至始皇”,第四段又成了“始皇既没”,时间线索很清晰。这简直是在写记叙文呀!哪一段算是争论?学生:最终一段。铁皮鼓:是啊,这样的写法很不符合我们平常的训练。我常常讲,有的同学在争论文里夹入大量的叙述,结果导致文体不清,四不象,但贾谊尽然这样写!为什么啊?(无人应答)我们曾经讲过,争论文里也常常须要记叙,须要讲故事,但是争论文中的记叙必需服务于观点,这才是重要的,而这篇文章记叙上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为最终一段的说理服务,所以也可以说是用记叙来说理。刚才余家承同学已经说了,前面写秦兴,后面写秦亡,就是要形成一种比较,引起读者的振动。(板书:秦兴,秦亡)那么除了这个对比,课文中还有哪些比较?罗涵钰:还有秦与六国和陈涉的对比铁皮鼓:哦,究竟是哪个与哪个比?你这里面似乎包含着比较困难的对比。罗涵钰:是这样的,在课文最终一段,有六国与陈涉的对比,六国显得很强大,而陈涉很弱小。铁皮鼓:这个对比的目的何在?罗涵钰:突出秦不守仁义所造成的严峻后果,很轻易地被

      6、弱小的陈涉给灭了。铁皮鼓:说得很好。(板书:六国,陈涉)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邹凤娇:还有秦孝公与秦始皇的对比。铁皮鼓:秦孝公与秦始皇?他们有什么对比?能具体地说一说吗?邹凤娇:秦孝公一起先施行仁政,结果秦渐渐强大起来,而秦始皇则施行暴政,结果导致了秦的灭亡。铁皮鼓:哦,这个倒是我第一次听见有人提出来。不过挺有道理的啊,秦孝公“务耕织”,对内实行仁政,结果促使秦强大起来,与后文秦始皇的国内政策的确形成了比照。(板书:秦孝公,秦始皇)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没人表示反对)还有没有其他的对比?45(学生缄默,无人作答)铁皮鼓:大家看其次自然段,主要交待什么?学生:六国的强大与秦制服六国。铁皮鼓:对呀!这段用了铺排的手法,大肆渲染六国的强大,有多少谋士,多少武将,“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结果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蔽,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我背得特别快,学生笑)既然写秦的强大,为什么花更多的篇幅写六国的强大?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严吗?学生:突出秦更强大。铁皮鼓:对,这又

      7、是对比。(板书:秦国,六国)六国如此厉害,还很轻易地被秦灭亡,而陈涉又与六国不能相比,秦与陈涉的对比便欲加显明,前面写一系列的对比,其实就是为了突出秦与陈涉的对比。(板书:秦国,陈涉)而以天下之至弱的陈涉,却毁掉了天下至强之秦朝,这其中的缘由,莫非不发人深省吗?所以很自然地推出了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的观点,早已经暗含在记叙中,此时点出来,水到渠成!文帝看到这儿,当然会悚然而惊。古人称过秦论为古今第一气盛文章,缘由之一就在于此。除此之外,大家想想,还有哪些特点让你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气概足够?学生:(七嘴八舌,多数声音)排比句多。铁皮鼓:对呀!大量地运用排比句增加气概,这是我们学写争论文应当学习的。汉代赋比较兴盛,作者受了肯定的影响,用铺陈造成了一种气概。好了,我们今日也有人总结秦亡的教训,我在这儿读一篇文章,是网上下载的,估计是学生作文吧,写得相当不错,大家细致听,留意作者行文的思路:一历史不会重演,教科书总是这样教育我们,我们也总是这样告慰自己。可读了过秦论,我悚然一惊,哦,两千年前的历史不正在重演么?血风腥雨的战国时代和当今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又何其相像乃尔!当今美国,

      8、世界老大,意欲籍其强大国力,称霸世界,其穷兵黩武,霸道无忌,酷似目空一切的强秦,而其他国家,则如各怀心胎苦于自保的九国。一超多强,合纵连横,活脱脱一部战国史的翻版!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像,一位伟人说。其实,历史何止相像,历史每天都在重演!前世之事,后事之师,贾谊之言如雷贯耳。但可悲的是,后人从来就没有细致吸取过教训!二秦国的崛起是必定的。周室衰微,群龙无首,此乃天时;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此乃地利;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此乃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秦国焉能不兴?然战国诸雄之中,齐楚之天时地利,并不逊于秦,也有问鼎天下之势,而最终亡国丧家,又是为何?盖因人不和也。齐楚国君皆昏聩无能,国民皆心骄志衰,俨然一群乌合之众,落败实是必定!三者之中,人和是根本,所以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者,人心齐也。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涣散,则万事难成。九国兵多将广,谋士如云,可各怀私心,在秦盛气凌人的攻势下,终至纵散约败,束手就擒。今日,欲实现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须赖全体国民,同心同德,励精图治。欲遏止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亦须赖天下诸国求同存异,携手共进。三秦王朝的灭亡也是必定的。45天

      9、下已定,百废待兴,急需养精蓄锐。但秦始皇不仅不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用应付敌人的那一套来应付人民,繁刑严诛,赋敛无度,民无以堪,所以揭竿而起,一举而灭之。打天下须要武力和谋略,治天下崇尚的却是仁义。何谓仁义?仁义说究竟就是一种爱民、保民、富民之心。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全部亡国之君之过。“三个代表”就是今日最大的仁义,共产党如若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走共同富有之路,那么中国就能长治久安,坚如磐石。仁者无敌,过去是如此,今日也是如此!四治国须要名君,更须要贤臣。秦孝公英明,这是秦国的幸运,但更幸运的是他拥有了一位奇才商鞅。商鞅眼界开阔,气魄超人,内政外交,奇招叠出,很快使秦国脱颖而出,进而称霸天下。毫无疑问,商鞅是秦帝国大厦的奠基人,没有商鞅,就没有秦的兴盛,更没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时,中国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一人之力关乎百姓安危国家命运,甚至历史的进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但是,拥有人才并不值得炫耀,重用人才,才是关键。秦帝国也不乏人才,李斯之才堪比商鞅,但却蜕变为一十足小人。这不全是李斯之过,暴君的身边岂容贤臣立足?今日,学问经济已蔚为大观。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美国能发展到如此强盛的地步,与其广罗各国人才并大胆运用密不行分。而中国的所作所为,就相去甚远,大量人才被闲置,被压制,甚至被摧残,令人痛心疾首!龚自珍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想说,我劝诸君快乐胸,不拘一格用人才!五人和,乃强国之源;仁政,乃安国之策;人才,乃治国之本。人和,仁政,人才,如鼎之三足,缺一不行。这是秦帝国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历史的

      《高中语文:《过秦论》课堂实录》由会员ni****g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过秦论》课堂实录》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