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重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分析--以彭水县鞍子镇苗寨为例

9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489470383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8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摘 要作为我国重要的苗族聚集地,重庆苗族的文化特色长期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苗族文化的保存现状更是让人关心。本文尝试从重庆地区苗族文化在服饰、建筑和饮食等角度去分析其文化特色。同时,基于这种特色去分析重庆苗族文化的现状。最终得出结论,该地区的苗族文化主要有银饰文化、蜡染文化、吊脚楼文化和糯米文化等。同时得出结论,如今该地区的苗族文化亟待保护。关键词:苗族;文化;重庆;服饰AbstractAs an important gathering place of Miao people in China,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iao people in Chongqing have been concerned by many people for a long tim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ao culture preservation is more concerned. This paper tries to

      2、 analyze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iao culture in Chongqing from the aspects of dress, architecture and diet.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is characteristic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ao culture in Chongqing.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iao culture in this area mainly includes silver ornament culture, batik culture, hanging feet building culture and glutinous ric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iao culture in this area needs to be protected urgently

      3、.Key words:Miao people;culture;Chongqing;costume目录引言1一、彭水县鞍子镇概述1二、重庆苗族文化特色1(一)服饰文化21.银饰文化22.蜡染文化2(二)建筑文化2(三)饮食文化3三、重庆苗族文化现状分析3结 语4参考文献5致 谢6重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分析-以彭水县鞍子镇苗寨为例引言我国是一个民族多样、文化纷繁的国家,在我国境内有55种已识别出来的少数民族,另有数十种未被识别的民族族群。在我国大陆地区,民族分布最为分散的地区便是西南地区,而作为西南地区重要一版的重庆,亦是民族种类繁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所显示的数据,目前重庆有193万少数民族人口,而其中,苗族是该地区第二大少数民族。苗族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庞大的民族,在这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大量丰富璀璨的文化。一、彭水县鞍子镇概述鞍子镇位于重庆市的东南部,是镇级行政单位,其上级单位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在地理方面,该镇大致坐落于东经108.16、北纬29.29度,全镇地貌多山且地形复杂,全镇的海拔大约位于600到1000米之间,在鞍子镇境内,间杂分布有地山丘陵、高山和盆地、谷地等地

      4、形。在民族人口方面,鞍子镇以苗族为人口主体,同时也分布有土家族和汉族等民族。而其中,苗族人占有了绝大多数人口,据统计,全镇的苗族人口为15501人,占比全镇人口比为93。这样的民族人口分布,也决定了鞍子镇以苗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特点。其他方面,鞍子镇全镇共有9个村庄,主要的经济形式以农业为主,但同时该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分布有石磨风光等旅游资源和糯米糍粑、苗族民歌等文化资源。二、重庆苗族文化特色彭水县是重庆市唯一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样的民族人口特点也就造就了该地区以苗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特色。苗族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灿烂有趣的文化,比如苗族的银饰文化、吊脚楼文化等等。但究其根本,依然要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去分析重庆地区苗族文化的特色。本节以彭水县鞍子镇的苗寨文化特色为例,以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和饮食文化为主要论述点,尝试去探析该文化的内涵特色。(一)服饰文化在服饰上,苗族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特点,如其灿烂美丽的银饰文化、具有丰富内涵的蜡染文化等等。1.银饰文化苗族传统服饰的一个靓丽点就在于其做工精美的银饰。银饰品被世界上诸多民族所喜爱,但是像苗族这般

      5、银饰繁多的民族实属少见。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曾记述道:“以银环、银圈饰耳。”由此可见,在明代时期西南地区的苗族的银饰品就已经非常繁多了。而到了清代,银饰在苗族服饰等方面的影响则更为巨大,从佩戴银冠、项圈到手戴手镯、脚戴脚链,直至身穿银衣,可谓是通体着银。苗族银饰的种类有头饰、颈饰、胸饰、装饰及首饰等等,从上到下,没有一处不浸透着银饰文化的气息。应用在服饰上的银饰品制作环节颇多,手工制作的银饰,从设计到镂空雕刻等需要多大30道的工序。如今,彭水县依然是全国苗族地区重要的一个银饰服饰加工地。近年来,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发展,银饰文化也随之变得流行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苗族的银饰文化自然收到了诸多重视。总体来说,该地区苗族的银饰文化依然具有制作精美、饰品繁多的特点。这也表现着传统苗族以银饰为美的审美观,以银饰量多为美、以银饰量重为富的特点。2.蜡染文化蜡染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制作艺术,它由蜡刀配与蜡汁一起在底料上绘画,随后浸染、煮沸直至脱落,一件蜡染作品才算基本完成。蜡染的图案主要有飞鸟、花草及多种几何图案。重庆地区传统的苗族服饰由蜡染的布料缝制,在缝制的过程中还要在布料上刺绣以纹饰图案。这样繁多

      6、的工艺造就了其精美的服饰。在日常生活中,苗族男性通常身着大袖、无领的上衣,下身着青色蓝色的长裤,同时头上系有蓝色的头帕。整体来说,男性服饰的风格偏向于大方简朴的风格。而对于女性服饰则要精美许多。她们上身着无领开襟的长衫,在肩口、袖口及领口等处用无色的彩线缝制有精细的花纹,以达到装饰的效果。并且,在腹部部位缝有红色的系带。她们的下身着长到脚踝的蓝黑色长裙,裙子的底边经过蜡染和刺绣,上面绣有三角形等图案。在节庆日子里,她们头戴银饰身穿银衣来庆祝,在日常生活中,头上则裹有青色头帕,下身身穿宽大的长裤,以适应平日登山劳作的生活。(二)建筑文化在建筑领域上,苗族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便是吊脚楼。吊脚楼本为多种少数民族所有,但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吊脚楼风格又有所不同。如侗族的吊脚楼多为两三层的木质建筑,其上层住人、下层一般饲养家畜。而重庆苗族的吊脚楼则常是上层住人、下层架空。苗族的吊脚楼多数建在斜坡上,通过建造土台、架设木柱的方式进行搭建。苗族所采用的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它们在室内搭梁立柱,使得房屋构造稳定。房顶则一般设计为歇山式结构,以适应自然气候,既方便排水,又能起到防潮御寒的作用。在房顶的搭建

      7、上,通常采用青瓦进行铺设,使得房屋看起来整齐大方、分外美观。这种房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美观性。除了最有代表性的吊脚楼外,苗寨中更加常见的建筑多为土墙黑瓦的民居。由于重庆苗族所生活的地区多为山谷地带,房屋依山傍水修建,因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建造秩序。这些房屋往往依据地势山形而建,在彰显尊重自然的建筑风格的同时,也表现着吸引人的自然美。(三)饮食文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饮食习惯的养成和这个地区特定的气候、生态以及生产状况有着莫大的关系。重庆苗族生活的地区多潮湿炎热,这样的气候特点使得苗族人喜爱吃酸辣食物。而对于生产力方面,1975年在今彭水地区发现的汉墓中的陶罐等随葬品中,发现了有水稻的遗迹,这也证明了在汉代时期,该地区已有水稻的种植。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后,鞍子镇苗寨人民的生活水平愈见提高,如今他们的饮食结构已经丰富多样,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以大米为主,多样的蔬菜、水果和粮食谷物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饮食结构。对于彭水鞍子镇的苗族人来说,他们非常喜爱的食物也有糯米糍粑,这也体现了在他们的饮食结构中糯米的重要性。糯米糍粑是一种将糯米捣烂以及风干后制成的一种食物,这种食物在烘烤后味道可口、外焦里内。

      8、如今,糯米糍粑已经成为了鞍子镇一道有名的饮食品牌。三、重庆苗族文化现状分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苗族文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但在旅游业快速开发苗族聚居区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文化破坏的情况。对于彭水县鞍子镇的苗寨来说,这种文化变动也在持续地进行。首先,在服饰文化上,重庆苗族地区的服饰发生了诸多的变化,除部分老年人口外,中年人和年轻人身穿传统服饰的比例正在快速下降,同时,关于传统苗族服饰的制作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深究原因,这种变化在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快速融合和转变。银饰文化的改变可以说是其中亟需关注的一个点。当前的主要问题主要在于传统苗族银饰文化技艺的凋零,这其中也可以细化为几个原因,如民族风俗的转变、传统技艺的流失和生产机器化等。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交融、相互吸收、相互转变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苗族地区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按照传统的观念,苗族女子在出嫁时需要制作一整套银饰品以做嫁妆。这些女子的家人往往是在孩子年龄尚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他们不断积累银料,不断请银匠打造。但如今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这种风俗已经多数消失,这就使得苗族在服饰上的银饰文化亟需拯救。在建筑文化上,随

      9、着重庆地区苗族人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吊脚楼和黄土黑瓦民居多已被抛弃,人们更多地选择在城市中居住或者是建造四合院风格的民居。在鞍子镇的苗寨,这种变化的趋向更多地体现在年青一代身上。在饮食文化上,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区域文化的融合,重庆地区苗族人们的饮食习惯变得更加多样。这种变化体现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合理调整。但同时,人们喜爱酸辣食物的习惯仍然有所保留。结 语重庆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苗族人口分布区,而彭水县更是重庆市苗族人口分布最为聚集的区域,调查该地区苗族文化的特色、分析当今苗族文化的现状,对于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可以得知,重庆地区的苗族文化纷繁灿烂、富有特点,但同时,在经济和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文化也在快速地变化,乃至消失。参考文献1滕新木.李翠婷.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基于苗族银饰技艺的分析N.重庆行政,2013,102袁昌曲.渝东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结构的历史形成及其变迁J.凯里学院学报,2016,103李伟.重庆秀山“金珠”苗族村的民俗文化及其变迁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074李博.浅析苗族神话及其特点D.凯里学院,2012,035伍新福主编.苗族文化论丛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1989致 谢6

      《重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分析--以彭水县鞍子镇苗寨为例》由会员公****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分析--以彭水县鞍子镇苗寨为例》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