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夜归鹿门歌教案

17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485243505
  • 上传时间:2022-08-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8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夜归鹿门教案、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悉律诗的格律知识。(二)、过程与方法1、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2、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1、作者简介:然孟浩(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2、。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

      3、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授课:XXX、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歌内容、读并分析第1句师: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读并分析第2句师: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读并分析第3句师: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

      4、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读并分析第4句师: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三

      5、、迁移练习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授课:XXX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课堂实录问: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听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意见。总结:1:内容:梦游天姥2:形式:吟(回答出“吟”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3:内容:留别提示:在这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吟”,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歌行体”,“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现在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二)熟悉诗篇现在我们一起读诗,仔细品味诗人是否用了酣畅的笔墨来写“梦游天姥”呢?是否在与人“留别”呢?1、朗读诗歌:2、现在让我们一起找出相应的内容。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学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答案在结尾处答案:“别君去兮何时还”3、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教师引导:教学设计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

      6、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解释:“信难求”实在“或可睹”有时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云霓明灭连天横1五岳:与别山作比2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名3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

      7、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授课:XXX齐读这一部分,这是诗人入梦之缘。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答案:“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镜湖,即绍兴鉴湖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

      8、飘,深入了天姥山。“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答:看:“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听:“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答案:“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小结: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朗诵这一部分诗文。4、“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学生讨论,可以结合已学诗词、已知的关于李白的知识,并教师提供的关于李白的诗赋及生平资料授课:XXX李白生平资料出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长安第二次南北漫游讨论结束,教师提问:(1)根据提供的资料我们来推测此诗大约创作于李白的哪一段时期?参考答案:赐金还乡,东游梁宋、齐鲁,即将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之际。参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眼”,从这一诗文中读出。(2)你们如何理解这饱蕴

      《夜归鹿门歌教案》由会员pu****.1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归鹿门歌教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