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预防医学笔记整理

8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84089197
  • 上传时间:2023-01-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0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绪论一、预防医学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目标的学科。2、预防医学的特点:研究对象是人群,包括个体和群体,以群体为主,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突出预防为主观念,实施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研究重点是健康影响因素以人群健康的关系;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预防整合于临床实践中,强调疾病的积极预防作用,具有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重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3、医学模式: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和方法及行为方式。(医学模式的转化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预防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临床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4、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健康决定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环境及卫生

      2、服务)5、三级预防策略与措施的主要内容(重点)答案见书第七页表格6、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比较严重;妇幼保健工作比较薄弱;农村卫生发展依然滞后;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1、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和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且基本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等。原生环境存在着许多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例如清洁的水、空气等都对健康起促进作用,但原生环境对人群健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有的地区的水或土壤出现某些因素含量过多或过少,从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次生环境:指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下,原生环境中的物质交换、迁徙和转化、能量与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如耕地、种植园等。2、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由于地理地质原因,使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有的地区土壤、植物、煤和水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少,导致该地区人群中发生某特异性疾病。3、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生产

      3、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即为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物生存,活动和繁衍正常进行的基础。4、环境污染:指有害环境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徙、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5、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公众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方面的危害。(公害事件:环境污染造成短期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如水俣病甲基汞,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痛痛病镉。公害病: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6、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重点) 1.急性损害 2.慢性损害3.远期损害4.致敏作用5.非特异性损害。 具体内容见书19页7、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重点) 1.影响范围大,接触人群广。 2污染物浓度低,作用时间长。 3.污染物复杂,作用多样性。 4污染物种类多,呈联合作用。 5污染容易,治理困难8、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1 理化性质;2.剂量或强度;3.作用时间;4.多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5.个体因素。第二章 食物与健康

      4、1、营养:是指人体通过摄取各种食物,经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有益成分,以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和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的生物学过程。营养素:指食物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是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2、 氨基酸模式与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必须氨基酸,限制氨基酸(p31)3、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1.消化吸收率;2.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3.氨基酸评分;4.氮平衡;5.蛋白质的净利用率;6.蛋白质的功效比值。(重点)4、 维生素的分类:分为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和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5、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1、摄入的食物应供给机体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2. 摄入的食物应保持各种营养素平衡,包括各种营养素摄入量和消耗量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3.通过合理加工烹调尽可能减少食物中营养素的损失并提高消化吸收率,并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形,使食物多样化,促进食欲,满足饱腹感;4.食物本身清洁无毒害,无污染,食之对人体无害;5.有合理的膳食制度,三餐定时定量,比例合适,分配合理,零食适

      5、当。6、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重点)。四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是群体中每个个体需要量的平均值,是根据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计算得到的;推荐动物营养素摄入量(RNI):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可以满足某一个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适宜摄入量(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 第三章 职业因素与健康 1、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或(和)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职业损害的种类有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2、职业病:广义的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出了人体代偿能力,产生机体不能代偿的功能性损害和器质性病理变化,出现相应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具有立法意义的职业病则为狭义职业病。职业病的特点(重点)1.病因明确,在

      6、控制了相应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发病可以减少或消除;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数是可以检测或识别的,一般需接触水平到一定程度才发病,因此,存在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3在.接触同样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具有群体发病的特点;4.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较好,发现愈晚,疗效也愈差;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重在预防,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3、职业病的判断(54页)1. 职业史;2.职业卫生现场检查和危险评价;3.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第四五六章了解:社区预防服务的概念和内容,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 第七章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1.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头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以免导致消费者发生急性、慢性毒害或感染性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2.食源性疾病:是指摄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3食品中毒:是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品中毒的主要特点(重点):发病潜伏期短

      7、,呈爆发性;中毒患者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为主;发病与某种食物有关,患者有食用同样食物史;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食物中毒病原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P93P96)第八章 职业病预防与控制1.铅中毒(P103)2.苯中毒临床表现及治疗与处理(P107)3.矽肺(重点):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矽肺是尘肺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通常接触含有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作业,称为矽尘作业。矽肺的病理改变是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和矽结节形成。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矽肺病患者在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随病情发展或发生并发症,症状和体征才渐趋明显,出现胸闷、短气、胸痛、咳嗽、咳痰等。X线胸片表现:矽肺病理改变在X线胸片上的反映,与肺内粉尘蓄积、肺组织纤维化的病变程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肺功能改变:随病情发展,可出现肺活量及肺总量降低,伴肺气

      8、肿和慢性炎症发生时,时间肺活量降低,最大通气量减少;并发症:肺结核(主要),肺部感染、自发性气胸、肺心病等。预防措施(109页)控制粉尘危害、消除尘肺的根本措施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防止矽尘危害的法律法规,坚持综合防尘,把粉尘浓度降到国家卫生标准的接触限值以下。我国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八字”综合防尘措施,即革(改革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水(湿式作业)、密(密闭尘源)、风(加强通风)、护(做好个人防护)、管(健全防尘设备管理制度)、教(普及防尘知识的宣传教育)、查(定期监测和健康检查),对我国控制粉尘危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十章 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的防制1.医源性疾病:系指由于医护人员的诊断.治疗或预防措施不当引起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疾病。2.医院获得性感染是病人,医护人员或来访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简称院内感染或医源性感染。3.传播途径:空气,手,医疗器械,血制品及药品4,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疾病,指由于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属医源性疾病范畴。5.药源性疾病分类(P121) 第十一章 传染病的防制1、传染病:是由于特异性病原体

      9、(及其毒性产物)所引起、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动物疾病。传染病的流行机制和流行过程(P126P128)1)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最重要的传染源,感染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分为三类: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进入新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经空气传播:经飞沫传播、经飞沫核传播、经尘埃传播;经水传播:经饮用水传播、经疫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接触;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机械携带传播和生物性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围生期传播:经胎盘传播、上行性感染、分娩时传播。);(3)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2、疫源地:指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波及的范围,也即易感者可能受到感染的范围。范围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范围较大的疫源地称为疫区。疫源地消灭的条件: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治愈);传染源播撒在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或新感染发生。 第十五章 流行病学概述与描述性研究1、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流行的判定应根据不同病种、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情况进行。大流行:当发病迅猛,范围可跨越省界、国界、甚或波及全

      《预防医学笔记整理》由会员鲁**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笔记整理》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