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印染加工行业现状

收藏

编号:34662719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3.57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3-07
  
9.9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印染 加工 行业 现状
资源描述:
印染加工行业现状 一、 纺织行业壁垒 (一)纺织行业品牌壁垒 国际高端运动、休闲成衣品牌商在选择面料厂商时,对面料的产品质量、交货期、企业的环保生态、社会责任等均有着严格要求。高端品牌商通过多次试样生产来评定考核面料提供商,一旦确定合适的面料供应商后,通常会保持较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高端面料市场独特的供货商考察体制使得一般的新进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客户的认可并积累大量客户资源。 (二)纺织行业管理壁垒 纺织企业的工艺管理、设备管理、运转操作、成本控制等经验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设备状况和运行特点,通过长期积累形成,新进企业短时间内难以获取相关经验。近年来纺织业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整体增速放缓,传统扩大规模的经营模式并不能给企业提供长期利润,且经营波动性增强,需要企业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正确判断并出具决策,只有经营时间较长、行业经验积累较多的企业才可以更好地适应行业趋势。 (三)纺织行业技术壁垒 坯布种类繁多、差异化较大、内部组织结构复杂,染料、助剂性能和功能性差异较大,下游客户对纺织品面料染色和功能性需求各异,纺织企业需要根据坯布特点、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不断开发功能性和差别化的纺织技术。纺织企业根据行业流行趋势开发新型中高档差别化功能性面料时,对纺织产品功能性、品质稳定性以及行业前瞻能力要求较高,这要求纺织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能力,并坚持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增加了潜在竞争者进入本行业的难度。 (四)纺织行业环保壁垒 我国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纺织行业属于重污染行业,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技术改造、创新驱动和环保节能的行业之一。近年来纺织行业监管范围不断扩大,执法力度不断增强,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环保法、环保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大气排放标准的制定,新修订水排放标准的实施,淘汰纺织落后产能政策的推行,以及对出口产品生态安全性能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都推动纺织行业不断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限制纺织行业新增产能的扩充,同时现有纺织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环保设施建设资金,承担更高的环保运营成本,从而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 (五)纺织行业产业政策壁垒 为推动纺织行业,特别是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废水治理和污染防治措施,限制重污染项目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关停环保不达标企业。对于新建或改建项目,国家在企业布局、工艺和装备、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均设置了较高的准入标准,如果无法满足相关条件,将难以获得土地管理部门、环保部门的审批,提高了行业进入壁垒。 (六)纺织行业规模与资金壁垒 纺织行业的规模效应较为明显,一般情况下企业需要形成较大的规模以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保证企业利润空间。企业形成较大的规模有利于其组织生产与供应链管理,从获取潜在客户商业机会,到实现大批量生产,再到产品交付给客户,时间要求往往较为紧迫,因此供应链的高效运作显得尤为重要。规模较大的企业能够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组织上游供应商与相应的物流,保证产品及时交付。对于新进入者而言,形成规模化经营需要一定时间,盈利能力在短期内也无法得到保证。而且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采购环节需要持有较多的流动资金以保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在设备的采购、维护和更新方面也需要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因此,企业规模与资金压力也是新进入企业需要面对的壁垒之一。 二、 纺织行业竞争格局 从世界竞争格局来看,受劳动力成本和制造业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影响,化纤纺织行业产能已经完成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梯度转移。在产量方面,我国继超越日本、韩国后,已跃居为第一大生产国,同时在产品品种、质量等方面,正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逐年提高,以及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加剧,纺织行业产业链呈现出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趋势。但与东南亚地区的纺织企业相比,我国纺织企业在产业链配套、劳动力素质、产品质量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优势,目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业加工国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 从国内竞争格局来看,行业集中度较低,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市场竞争格局呈现两极化发展,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在低端产品领域竞争激烈,少数具有规模、资金和经营优势的企业参与中高端市场竞争。部分企业在研发创新、技术改造、环保投资、设备升级等方面逐步加大投入,通过引进新型生产设备,逐步淘汰落后设备和生产工艺,不断提高纺织产品质量及附加值,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及市场影响力。 (一)纺织行业内中小规模企业较多,集中度较低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内企业数量较多且绝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行业内多数中小企业研发创新、环保投入不足,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高,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二)纺织行业区域集中度较高,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从中国纺织产业链企业区域分布状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为代表的中国东部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分布最为集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从省市层面来看,集中度靠前的省市有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安徽、广东等。由于纺织行业对天然气、电、蒸汽、水等能源的刚性需求以及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的影响,我国纺织行业主要集中在水资源丰富、配套政策支持的地区,近年来已经出现一批区域集聚的纺织产业园,在集中供气、供电、供热、供水以及废水集中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起到了行业引领作用。 (三)纺织行业内企业发展分化逐步显现 随着国内纺织行业的发展,部分企业在研发创新、技术改造、环保投资、装备升级等方面加大投入,通过引进智能化生产设备,逐步淘汰了落后设备和生产工艺,开发和应用在线检测和监控系统,在提高纺织品面料附加值的同时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凭借在规模、技术、资金和经营等方面的优势,部分优质企业在行业内率先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影响力。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行业转型升级的深入,纺织企业之间已从单一的价格竞争,上升到技术、品牌、管理、产品、服务等层面的综合竞争。行业内先进的纺织工艺和印染技术不断应用,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废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术逐渐推广,推动了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优化了产业结构,有利于提升行业集中度,促进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 三、 纺织行业市场规模 纺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增加国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纺织行业稳步发展,2012年至2020年,随着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纺织业落后产能逐步淘汰,同时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际间贸易摩擦等也影响纺织业的发展,纺织业大中型企业单位数有所下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纺织业大中型企业产成品从2012年的837.21亿元降低至2020年的691.47亿元,2016年以后虽有所下降,但总体仍保持了较为稳定水平和增速。 纺织业大中型企业资产总计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为全球纺织产业正呈现出新的竞争格局,我国纺织业面临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纺织产业现代化进程和发达国家推进工业4.0的双重压力,纺织行业未来增长方式将由规模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由以数量扩张为主的阶段,转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新阶段。 纺织行业作为纺织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纺织品生产链中产品深加工、提升品质、功能和价值的重要环节,是高附加值服装面料、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等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根据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我国纺织企业积极调整发展战略,纺织布产量保持了良好增长态势,主要产品出口规模较疫情前进一步扩大,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修复,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改善,行业表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纺织布产量增速稳中加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1-12月,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纺织布累计产量605.81亿米,同比增长11.76%,两年平均增长6.15%,两年平均增速连续4个月走高。2021年,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疫情、汛情、限电限产、原材料价格高涨等多重因素叠加,纺织企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但在消费市场逐步回暖、终端需求持续复苏的带动下,纺织行业生产保持了良好增长态势,规模以上企业纺织布当月产量均保持在50亿米以上,全年累计产量突破600亿米,创近十年最好水平。 (二)纺织行业主要产品出口实现较快增长 2021年,在国际市场需求回暖的拉动下,纺织行业主要产品出口呈现量价齐升态势,出口规模超2019年同期水平;出口平均单价持续回升,年末较年初增长6.25%。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纺织八大类产品出口数量282.30亿米,同比增长22.11%,两年平均增长2.59%;出口金额287.43亿美元,同比增长28.83%,两年平均增长2.39%;出口平均单价1.02美元/米,同比增长5.50%,较2019年微跌0.39%。我国纺织产品的间接出口也呈现扩大趋势,1-12月,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702.63亿美元,同比增长24%,两年平均增长7.7%,创2016年以来同期服装出口规模新高。 (三)纺织行业运行效益持续改善 2021年,全国1584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49.87亿元,同比增长15.06%,两年平均增长2.07%;实现利润总额159.13亿元,同比增长25.60%,两年平均增长0.25%;成本费用利润率5.84%,同比提高0.54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5.39%,同比提高0.4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户数331户,亏损面20.90%,同比收窄6.3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7.48亿元,同比减少5.37%。 四、 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对策 开发核心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我国纺织业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竞争能力的优化升级。加大机电一体化的先进纺织机械和高性能、高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应用,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努力做好发现和预测潜在需求的工作,即要从纤维等纺织产品的面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服装设计入手,着力做好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工作,提高产品档次,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开发体系,又要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在资金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审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创新品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加快实施品牌战略21世纪的经济是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支撑起来的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品牌经济,中国纺织业应建立起产品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和销售一体的出口产业链,积极与国际采购商、国际知名品牌厂商合作,积累技术与资金、吸取经验,并尽快创建自有品牌体系,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差异、技术差异,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纺织服务产业链,努力降低成本首先,新一轮竞争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市场的重新分割,竞争的产品层面上将由中低档纺织品向中高档纺织产品转变,竞争的关键是价格高低。因此,我国纺织业要以信息化主导市场,坚持内外信息结合,分析并建立健全全球采购和供应信息系统,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及经营能力,全面提高纺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积极促进纺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如税收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构筑以技术创新为竞争重点的社会和市场氛围。大力发展以自主开发创新为主、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适应产业信息化要求的新型纺织、印染、化纤生产技术设备,提高纺机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加强建设,促进纺织业升级尽快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印染加工行业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6627197.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